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避暑山庄半日游
2019-08-19 14:49:31 

避暑山庄半日游


米小华

己亥夏日初伏,同市作协的老师们一起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同去的还有静、鲡及我的女儿大滔。奔向这方神奇又神圣的宝地,我的内心揣着万分的崇敬和虔诚。

坐在有空调的旅游大巴车上,凉爽舒适,一场联欢会的功夫,我们就到了承德。这让我不禁感叹时代的变迁和进步,想象着当年帝王从京城到避暑山庄的浩浩荡荡和一路车马劳顿,现代的人们倒显得轻装上阵,容易得太多太多了。

从我的小城出发,一路上就一直是漫阴天,下了车,天依旧灰蒙蒙的,但仍没有下雨之意,这让人并没感觉到已由一座城到了另一座城。静悄悄的天空犹如一把大伞,把整个烈日遮了个严严实实,这可乐坏了爱美怕晒黑的女士们,也给承德更增添了一份宁静、祥和、清凉的氛围。连绵的山脉就在眼前,山上蓊蔚洇润,像极了我儿时的村庄,我仿佛来到了故乡,可不就是故乡,先人到过的地方,在我看来就是故乡。天、地、山浑然天成,都离我们很近,在城市里就能近距离地亲近大自然,这是我刚到承德的第一感觉,这让我对这里有种莫名的喜欢、熟悉还有亲近感。来到这的第一印象就是静,天空是静的,山是静的,城市是静的,连空气的流动都因为风的温柔而显得宁静。这让我想到了康熙皇帝的诗句:“山庄频避暑,静默少喧哗。”偷得浮生半日闲,我的内心由夏日的烦躁突然变得安宁,我想静静地聆听,我想和山庄来场悄悄的对话,让我的灵魂得以停歇,让我的心灵得以荡涤。

游客很多,但并不嘈杂,大家随着自己的导游,涌向同一个方向。“小米姐回头!”,我立马心领神会地做出一个造型来配合爱好摄影的静,原来心驰神往的避暑山庄就在眼前了。避暑山庄正殿大门的上方悬有一块匾,上面写着“避暑山庄”四个镏金大字,为康熙皇帝的御笔,字体浑厚、遒劲有力,尽显帝王气魄。然而“避暑山庄”的“避”字右边应是“辛”字,康熙皇帝把“辛”字多写了一横,引发了后人无尽的遐想。导游说,康熙皇帝大笔一挥加上一横,体现了他“万世缔构”的自信,同时彰显他九五至尊的地位。康熙帝的书法造诣很深,一生摹写过许多书法作品,然纵观古代书法家,其中将“避”写成康熙皇帝所写的避字的也有很多。比如唐代欧阳询,他在《九成宫醴泉铭》中也有同样的写法。古代为了避讳或是其他原因,在书写字体方面往往也会采用“添笔”、“缺笔”的方法。然而,看着这四个鎏金大字,顺着它们的笔划,我仿佛看到了康熙皇帝的泼墨挥毫。康熙皇帝留给后人的是书法作品,更是文化瑰宝。    

澹泊敬诚殿是避暑山庄正殿,是清廷在避暑山庄举行重大典礼之处,亦是皇帝在山庄时听政和读书之所在,或精彩或悲壮的历史故事曾在这里发生。此殿规模宏大,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乾隆十九年(1754)又全部用纹美色雅、有清香味的金丝楠木改修。整座大殿,不施彩绘,外观上非常朴素,这是我看到后的第一印象。然而在导游之后的介绍中得知,金丝楠木产于云贵地区,在二百六十五年前,砍伐这些木材运到这,其中的不易可想而知。俗话说,十楠九空,再加上它生长缓慢,所以更显其名贵。大殿典雅宁静的天然风格,正合了山庄浑然天成的气质,深藏不露的是气势恢宏的皇家气派。导游说金丝楠木有防腐降温的功效,我还故意走近大殿,浓香扑鼻,果然一股清爽的凉风扑面而来。扒着窗户往里看,只见殿内悬康熙御笔"澹泊敬诚"匾额。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当这座大殿就在你面前,当这四字匾额与你几步之遥,一切都变得真实。“澹泊”源于《易经》“不烦不扰,澹泊不失。”诸葛亮在《戒于篇》中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康熙皇帝非常欣赏这两句话,以“澹泊敬诚”来律已并教训子孙,作为治国之道。让人更加体会到了康熙皇帝淡泊中求高远的志向。70岁的乾隆皇帝亲自将40岁的六世班禅搀起恍如昨日,耳边依稀回响着乾隆皇帝和六世班禅"长途跋涉,必感辛劳"、"远叨圣恩,一路平安"这一经典的藏语对话。就是在这,乾隆皇帝和六世班禅这对忘年交,成就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虽然隔着时空,我仍觉得自己好像是个不速之客,在这扒门趴窗的有些惊扰和不妥,在那个瞬间这里应该只属于乾隆皇帝和六世班禅。据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值乾隆七十大寿,张灯结彩,布置奢华。西藏六世班禅来到承德避暑山庄为乾隆祝寿。2000余人,从西藏的日喀则出发,东渡通天河、黄河,翻越终年积雪的山脉,横穿苍凉的戈壁荒漠,历时13个月,行程数万里。乾隆皇帝提前一年学习了藏语,见面后用熟练的藏语与班禅对话。之后,又修建了须弥寿之庙,作为六世班禅的行宫,更体现了清王朝对于西藏的重视。其实,帝王之家,何其富贵,为六世班禅修一座行宫,这都不算什么。也许最让六世班禅感动的是离家万里仍能听到乡音吧,而且这乡音来九五至尊、众人仰望的帝王。 已经70岁的乾隆皇帝为了一个人,为了家国,能新学一门语言,真的无愧于“澹泊敬诚”这几个字了。在这一刻,听着帝王们的故事,女儿抿着嘴若有所思。

皇帝的寝宫烟波致爽殿建于康熙五十年,因为康熙曾经赞叹这里是:“四周秀丽,十里澄湖,致有爽气”,因此题殿名为烟波致爽。这样一个清新雅致的地方,却让嘉庆和咸丰两位皇帝都在此归西。据说,咸丰皇帝原本身体就不好,在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咸丰皇帝带着后妃逃到了避暑山庄,在烟波致爽殿的西暖阁的炕几上批准了丧权辱国的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署给咸丰皇帝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加之他的旧病日益加重,最终咳血而死,终年31岁。而随后发生的“辛酉政变”,也是在烟波致爽殿酝酿并实施的,直接导致了慈禧“垂帘听政”,实际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踯躅于殿外,听着清代帝王的故事,有辉煌也有忧伤,历史留给后人的有经验也有教训。

游览山峦区,我们坐了观光车,这多少有些遗憾,能走着亲近大自然那是最好不过的,可是时间有限。哇,原始森林的感觉,充满着山野之性,古松参天,翠绿欲滴,连那山上的石头都滋润得能滴出水来。坐在观光车上,微风徐徐,凉意丝丝,浓郁的草木清香扑鼻而来,让人顿觉暑气全消,清爽得如同初秋。观光车在山里呈蛇形状穿行,梁梁和我女儿大滔座位邻窗,两人欢呼着说好似坐上了过山车,惊险而刺激。梁梁建议我下一站也要坐在靠窗的座位,亲自体验一下。听着梁梁和大滔的欢欣雀跃,静目光柔和地瞅着窗外,甜美微笑的样子已藏不住喜悦。而我在观光车上颠簸中却找到了骑马的感觉,呼啸而过的美景在为我的驰骋而呐喊助威。十五年前,我去了坝上草原,游览了木兰围场,也就有了我的唯一的一次骑马经历。那种潇洒自如地奔跑让人有了舍我其谁、勇往直前的感觉,我勇猛得如同一名骑兵。“呵呵,我的小米姐,思维又跑哪去啦?”梁梁的笑声把我从骑马的兴奋中拉了回来,我的走神总是随时随地也总是难逃梁梁那双敏锐的眼睛,我乖乖地收回我那勇士般的小心思。不过这里的原生态环境和氛围就有让人想骑马的欲望,不能不说这次观光车坐得还真是有情调了。下了车,来到尖项方亭,亭上一匾康熙题为“四面云山”。在此,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群峰环绕皆可远瞩。此时,刚巧一只可爱的小梅花鹿出现了,它并不怕人,但正因为有了它,让我们找到了天然原生态的感觉。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远处高山岗上,我们看到了磬锤峰,它上粗下细,确实形似僧人手中的磬锤,此峰仿佛专为外八庙而设,感恩造物主让这的一切都变得和谐而富有灵性。观光车的第二站,得以远眺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庙(普陀宗乘之庙)的全貌。庙宇依山而建,掩映在苍翠重叠之中,错落有致,气势磅礴,红得庄严肃穆,白得纯净无暇。明修长城清修庙,乾隆皇帝那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啊,他不修长城,而是筑起了“心里长城”。

从山峦区回来,我们来到了青莲岛上坐落的烟雨楼。烟雨楼是当年皇帝与后妃共赏美景的绝佳之地。据说登上烟雨楼,万树园、热河泉、永佑寺等都尽收眼底。我虽没登上烟雨楼,但满园随意的溜达,那万顷湖波,那清涟碧荷,我早已浸泡在烟波缥缈的花草清香里,如同游走江南水乡。据说这里的荷花因为热河泉的滋润,一直到深秋仍竞相绽放。满池的荷花,不禁让一幅温馨的画面呈现。康熙六十年的一天,乾隆十一岁,乾隆一字不差地为爷爷背诵了《爱莲说》,康熙皇帝非常高兴,之后,康熙决定把这个孩子接到身边培养,并和自己一起生活,康熙也享受到帝王之家难得的天伦之乐。曾经看过一段视频讲述的是,康熙问弘历:“你喜欢菊花、牡丹,还是莲花?”弘历说:“那皇爷爷喜欢菊花、牡丹,还是莲花呢?”康熙说:“不是都说牡丹是富贵之花吗,皇爷爷自然是喜欢牡丹啊。”弘历不解地问:“皇上为什么喜欢牡丹而不是莲呢?莲是花之君子,难道一个帝王之家就不应该这样吗?”康熙说:“他做不到,正因为他是帝王,一个帝王就决不是谦谦君子,一个帝王的事业,风云奔涌,大漠狼烟,他的一切决策、抉择,他的进退取舍、喜怒哀乐都连着四个沉甸甸的大字“江山为重”,他已经不是他了,他已经早就不是他了,流血的帝王之心,就像耀日火红的牡丹。”我想,康熙皇帝也一定是喜欢莲的,他一定在莲中找到了自己。看看他留给后人的那一湖莲吧,历经几百年而不衰,莲也许早就住进了他的心里。

沿着荷花池边的小路随意溜达,我的心在远古和现代穿越着。静笑嘻嘻、念念有词地为我拍视频:“溜达,溜达吧,小米姐,米小华式溜达,嘿嘿……”那一刻,我的配合和静孩子般的笑容让我们回到了初始的童真。我走路的姿势当然是不好看了,但能博得美女一笑也值了。这里的一切让人怡然自得,流连忘返,我们的笑脸和今天的幸福生活夏荷可鉴。

在生活当中,我是个反应很迟钝的人,一路总有女儿、小妹们经管着,真的很享受。其实,一路上,你会发现,有几位作协的老师总是走在我们一行人的后面数着人数,若想走失都很难。静为我们的行走拍了一段视频,还配了音乐(你笑起来真好看……)。的确,行走在美丽的避暑山庄,我们一行人真好看。

避暑山庄所表达的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主题中令人赞叹,然而它的古朴、素雅、天然、和谐都因为有了历史故事而变得鲜活,我们感受到了康乾盛世,也赶上了如今的盛世中国。

半日走走停停,已近黄昏,回到宾馆,倒头便睡。然梦中仍在山庄溜达,东瞅瞅西看看……“本地土豆,本地土豆,本地土豆……”,一连串的叫卖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拉开窗帘,原来宾馆门前是卖菜的早市。我想,好山、好水、好地方,避暑山庄的土豆也一定是好吃的。

 

 


上一篇:熏蚊子(外一篇)
下一篇:弟弟的军帽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