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转载 > 散文 > 一条街的繁华
2019-08-29 13:31:08 

一条街的繁华


杨广大

我家住在北票和平街中段,30年来,我亲眼见证了这条街的冷清与繁华。

 1990年,我们刚刚住到这里。那时,这条街在北票没有什么名气,两边盖的大都是平房,楼房没有几栋,商业网点几乎见不到。白天,街上来往的人和车辆都很稀少,眼前一派萧条景象;到了晚上,整个一条街就像一条黑黑长长的隧道,很难见到人影和车影,静得有些让人压抑,一个人在街上走,不免生出恐惧的感觉。我记得那时街两边像样的单位只有北票矿务局医院、北票二小学、北票供电局等,这几个单位勉强撑起这条街的门面。但与仅有百米距离的繁华且颇有名气的南山大街比起来,似乎有着天壤之别,为此,和平街显得寒酸和尴尬,像少女一样常常带着难以见人的羞涩。

 进入新世纪后,北票和全国各地一样,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和平街就是这一巨变的亲历者和风向标,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和平街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精心规划、创新实干和大力建设,终于由当年的“丑小鸭”长成了今天的“白天鹅”,这样比喻虽然有些陈旧老套,但是我觉得用在这里还是很恰切、很能表现人们的真实感受的。

高楼林立。这是这条街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街道两边先后建起了许多栋住宅、商业网点综合利用的楼房。这里的居民和许许多多的市民一样从低矮压抑的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居住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的矿务局医院更名为北票市中医院后,先后建起了外科大楼和内科大楼,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得到较大提升。二小学扒掉原有陈旧的人字架房,建起一栋四层教学楼,教学条件大为改观。在东段和西段分别新建设了农村信用联社和税务局办公大楼,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和平街的品位。

网点齐全。这是这条街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典型变化。我随意记下的私营商业网点有酒店(小吃)、超市、粮店、水果蔬菜店、服装店、洗染店、宾馆、浴池、药店、诊所、养生馆、歌厅,等等,大致有近百家,只要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服务,几乎都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足不出街就能获得各种服务。

三四十年前的冬天,人们吃的是大白菜、酸菜、茄子干、萝卜干和辣菜咸菜等,青椒、茄子、豆角等反季蔬菜却是很难吃到的,而如今冬天吃反季蔬菜却成了家常便饭,这是过去我们想象不到的。衣服穿旧了,到街边服装店买时兴的新衣很是便利,现在的服装款式新颖,颜色多样,质量上乘(耐穿),穿到身上立增几分帅气或妩媚,不像以前那样,款式老套,颜色单调(几乎是黑、蓝、绿三种颜色),质量低劣(有的穿不几天就磨破了,只好经常缝补),穿在身上土里土气,毫无美感可言。

车辆众多。这是这条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如今的和平街已呈现一派和南山街一样的繁华景象。过去冷清寂寞的街道,现在却变得异常繁忙,用车水马龙来形容我想最恰当不过了。这里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像两串始终滚动的珍珠似的。路两边停放的私家轿车,一辆挨着一辆,像两条长龙。现在许多人家都有了轿车,像当年人们拥有自行车一样轻松,另外,出租车也是一叫即到。去乡、村全是平坦的柏油路或水泥路,上高速公路去省城沈阳或首都北京甚是方便,如不想开车,坐高铁或坐飞机出行更加快捷舒适。当年,我带刚刚5个月大的女儿到七八里远且是上坡路的冠山医院看病,那时还没有出租车,更谈不上私家车了,我和妻子只好抱着女儿走着去医院。想想那时的出行之难,看看今天的出行之易,我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和平街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的变迁,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家乡北票乃至全国各地繁荣发展的靓丽足迹。(本文刊发时有删减 )

原载《朝阳日报》2019年8月29日(华彩70周年征文特别稿)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