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滚滚,似看得见的时光。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独轮车、胶轮车,六十年代横梁大三自行车、斜梁二八自行车,到驾驶摩托车、电动车、小汽车,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也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如同吃惯了大鱼大肉而觅野菜,久离泥土的双脚,又丈量起宽阔的马路来,连梢头的清风,桥下的流水,都猜得透养生的心情。路,永远走不完。这双脚,还能走到从前吗?
记忆的源头总是泥土。发黄的背景下,七十年前的土路上,祖父穿着对襟棉袄、家做的布鞋、头顶小毡帽、推着一辆独轮车,隐约向我们走来,是往前线运送军粮?还是弹药?匆匆、太匆匆……你,依然不停地向前走着、走着。老胳膊老腿了,吱吱扭扭,看得出你满怀疲惫。你的双臂已经磨得光滑,车襟是你的领带,浸透了汗渍,早不见了往日的容颜。好在后来你才换了双新鞋---胶轮换下了木轮。抖落肩头层层堆积的战争硝烟,重新沐浴着和平的阳光,你一直走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依稀看见我的大爷叔叔们推土、推粪、推粮食、推柴禾,进进出出,来来往往,从庄户小院到田间地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曾如诗人般叹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土是农民的根,水是农业的命。始终不离泥土的你,每次走过那眼老井,都要和老朋友打个招呼,攀谈过往。那一年,辽西大旱,是你救了全村人的命!保住了几百亩干枯的秧苗。还有村口的那盘石磨,老家的那盘石磨,是否还记得祖奶太奶们拐着小脚、起早贪黑、推米压面的美丽倩影?风雨中,你们相濡以沫,共同撑起一个个艰难的家。
彩色终究代替黑白。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你负重的脚退化了,代步的脚却升华了。机械化、电气化接了你的班。中国交通业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自行车“风靡全国”,几乎家家户户有自行车,男女老少会骑自行车。老百姓赶集、上商店、走亲戚,不是骑自行车,就是坐自行车。年轻人手拎录音机、穿着喇叭裤、带着大墨镜、梳着大长头、骑着自行车的感觉真神气!后来,上级奖给村里一辆十二马力的拖拉机,这在当时可了不起,全村老少爷们像看怪物一样争先恐后围着看,让人好生惊奇。九十年代,人们对小客车的向往由来已久,特别是步入新世纪“十一五”期间,家庭轿车逐渐普及,家庭拥有小汽车逐步成为时尚。1994年,我家买了一辆黑色越野“213”,“213”底盘高,减震好,安全系数高,外形美观大方。第一次坐上自家的轿车,感觉座位舒适宽敞,车身干净得能照出人影来,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看着哥哥踩离合、挂挡、加油、起步、直行,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幸福与激动。
国家发展变迁和个人家庭命运紧密相联。四十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巨大。老百姓出远门,也由乘长途汽车变成坐绿皮火车、新型空调列车、虎跃快客,既舒适又快捷,过去从凌源东去沈阳,车程十个小时,西去北京,车程七至八个小时,而现在,走京沈高速公路,跑完全程也用不了十个小时,更让人惊喜的是,万众瞩目的京沈高铁辽宁段预计2019年将全线通车,京沈高铁698km,设计时速350km,凌源至沈阳方向和北京方向只需一小时。有朋友调侃说:“待京沈高铁开通后,凌源人民中午去北京全聚德潇洒地吃顿烤鸭,晚上悠闲地逛一逛沈阳中街,然后再回到凌源吃顿夜宵将成为现实!”
这如果在四十年前,老百姓真是连做梦也不敢想!
如今,独轮车和它的兄弟朋友们统统悄无声息地躲进了墙旮旯,成了岁月的见证者。
车轮滚滚,我们奔走在追梦、圆梦的路上,在享受着幸福美满的新生活的同时。很多人并没有忘记独轮车,如我。想起你,我就看见了祖辈、父辈们和你在一起的那些艰苦创业的日子。当年,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推着你,追随着前人,亦步亦趋,在泥土上留下一串沉重的脚印,一线永远向前,两点分列左右,独轮车好似一个个汉字偏旁“竖心儿”,这个由“心”字演变而来的偏旁,是否就是当前习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本文刊发有删减)
原载《朝阳日报》2019年9月11日(华彩70周年征文特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