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封面上斜挎书包手拿雨伞,站在蜿蜒的铁轨旁专注凝视远方英式建筑的那个单薄瘦小的农村男孩的背影,我怀着好奇带着悬念,仅用三天时间粗线条地拜读完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高海涛先生散文集《英格兰流年》,接着又爱不释手地反复翻阅着全集二十一篇珠玑和三十一位名作家评论摘编。如果说以前阅读的散文可用感动来形容,那么《英格兰流年》带给我的就是发自心灵的震撼……拜读佳作数月,感言几次提笔又几次搁浅。心里明明塞得满满却呼之不出,久久找不到读后的突破口与契合点,写!真的好难,不写!欲罢不甘。或许,生活不在一个精神世界,理解也存在着层次的鸿沟。初入散文领域的我要对一名资深学者的精典之作写感言,恰似“蚂蚁憾树!恐蒙狗尾续貂之羞,拾人牙慧之嫌。”然而“苔花虽小,也学牡丹开”。梳理着惊讶、感佩、纷繁的思绪,期盼着心中万言缀成一篇陋文,以表对海涛先生签名赠书的回馈之情。
一
在《英格兰流年》散文集中,先生犹如一个能工巧匠,用文字织就了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的七彩版图;犹如一个精通各地风情的优秀画家,用挥洒自如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气势磅礴和柔情似水的精雅画卷。由于他非同一般人的经历,故每篇文字,每处着笔,总能思人所未闻,写人所不敢语。诚然,水无定流,文无定式,可以这么写也可以那么写。但我平生却第一次听说“向日葵是花中的鹰,枫叶是树中的杜鹃”。那篇《芭蕉远上白云》 其构思别致新巧,想象力丰富细腻,格调新颖大气而韵味醇厚。展示出他特有的敏捷才思,厚积薄发的艺术技能,让我大开眼界。
《贝加尔湖与烟斗》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意象,通过高超的文字表达力,自然而然地合二为一融入一体。随着“伊市河风”的描写:“夜晚有点儿秋凉,而白天则一派春暖,并俨然有着滨海城市的清爽温润。”“除了两位姑娘,我们还遇见了一个推婴儿车的女人。这个年轻的母亲是明亮的,在绿色背景下,她周身散发着印象派的光芒,或者她很像是一株正在成熟的麦穗,他的婴儿则像她分蘖出的小小金色麦粒。临别时,她还鼓励她的婴儿向我们挥手,那麦牙般的小手,我想总能把三两英尺的黑土地拱破吧。”经他这具体形象又惟妙惟肖地刻画,一幅立体而生动的伊市风土人情透过一斑可见全貌。
而“木屋往事”的讲述,悲壮地再现了十二月党人“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流放,竟挡不住他们妻子那耿耿追随,殷殷相伴,不离不弃“当时年少春衫薄”的脉脉柔情。 在“白羽草原”中,说“贝加尔湖,那种碧波千顷,橫无际涯,气蒸漠北草原,波撼远东诸城的气势,可谓既有湖的风韵,也有海的风神,让你明知不是海,也得当成海了。”这段不同凡响的文字隔着茫茫时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触感。不得不承认大湖与烟斗在此篇中自然、贴切、密切相关,缺一不可。他那中文与西化联姻;平民与贵族并驱;现代与古韵交织的技巧与风采多重而随性, 深奥而通俗,深情而苍凉。文中用语言描图绘画意象叠加,形成诗意盎然之势。其独到的视角,独特的文学语境和情景交融,无迹而神的写作风格,使久困文学殿堂找不到出路的我,像只关在黑屋里的飞蛾突然见到一扇打开的门窗发出的光亮,大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悟。
再如《英格兰流年》按季节顺序侃侃道出辽西十二个月。以每月流动的天气为主题用文字画面展示了自己的回忆与情感。一会英格兰异乡风貌叙述,一会辽西故土联想,跳跃式前进的创作思维让人目不暇接。在他的字里行间读者一路小跑却甘心情愿乐此不疲。本篇既有诙谐浪漫,还有沉郁伤感;既有城市的文明与快节奏,还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既有东方文学古典儒雅的高贵,还有西方文学幽默洒脱的简约。他的笔调老道,转接自然,又接地气,给人一种曼妙的厚重感。随着他的笔端拉近与推出,这一刻你刚被带到了遥远的异国他乡,下一刻又被引渡到辽西的红土地。你沉浸在他引用苏轼、纳兰性德等人的诗词名句中未待自拔,又被他文中引用的霍桑,多贝尔,劳伦斯等国外大师名言所倾倒。 如此晓古通今,旁证博引,俗雅交织,中英合壁。现代外国文学行走在华夏千年古韵里,字里行间又同时夹杂着自译的西方美诗。真可谓流畅似水,环转如珠,如诗如画,精湛老道,具足大家、专业、学者的散文风范。炉火纯青的程度堪称超时空,超地域,超国界的稀世珍品。随着《英格兰流年》的深入骨髓,他已成为我心中当代散文界的马祖道一!
二
读过春雨美佳作,听过秋雨夜敲窗,颂过夏雨媚万态,却初次惊闻三燕古都还有撼人的《青铜雨》。其问世不仅让古今中外作家四季里对雨的妙笔生花黯然失色,也使我在阅读中拍案叫绝……是元曲四大名家之一的白朴名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启迪了他的灵感,还是被他称为辽西雨王的谢子安的《雨走青纱》引发了他的乡愁,不得而知。但我却知道,因了这旷世《青铜雨》,方派生出朝阳作家周艳丽的获奖精品《我在村里等雨》和给朝阳散文圈子带来无比喜庆欢乐的文晓辉那篇《雨到乡村干什么》之佳作;才激发了诗界名流才玉书那气贯长空美伦美奂,入目即让人心潮澎湃的《辽西.英格兰》散文诗宏卷。
尽管那片贫瘠而幽远的丘陵大地干旱缺雨,在他的笔下,却有“雨打梨花深闭门”的神往,“无边丝雨细如愁”的缠绵。因为在他的记忆中,每当苍天有雨降临,他家必包饺子,老父亲借雨之兴还要喝上几盅。在这种淳朴无华的真情流露中,以“数点雨入酒,满襟香在风”辽西人独有的方式来庆贺雨带给农家说不出的喜悦和滋润。使人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一种身在其中的浓浓乡土味道。他比喻大胆果敢,语境陌生独异。试问有谁见过“就像三个紫铜色大鸟,顶着三个黑蘑菇”?有谁听过“那场求来的雨不是往日那‘马连筒子雨和鞭杆子雨’,而是神奇,浩大,从南方,从远古,从青铜似的天空倾泻而来的青铜雨”?如此震惊四座的语词奇葩不知别人做何感想,初读到此我的脑际倏忽冒出“妙笔逸墨淡香长,含词嚼句齿留芳。”两行拙句。
巴尔扎克曾说过“文学是事实与灵魂相契合后的再现。”一个人读什么书,写什么文,是精神风貌与人格气质的综合体现。他的思维逆向活跃,视角多棱奇特,格调苍凉深沉,内心细腻深邃。单就《三姐九歌》《四姐在天边》的篇幅足以渗透出辽西男儿那刚烈且柔情的人性两极。读他的散文我始终在琢磨,是什么让他在童年因了一篇四句话课文心灵就轰然作响?是什么让他对辽西故土深沉热爱又对英格兰异域真情向往?在反复拜读中我方了然。是他心中的女神三姐带他走进了具有小王子,小公主,仙女的梦幻;是苦命的四姐那“或语重心长,或任俊不禁,而又多少有些耸人听闻,惊心动魄的各种故事”使他滋生出心魂深处种种向往。是那些知青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激起他对大山外面的世界急切了解的渴盼。换言之,是知识从小给了他一个全新的视野,境界,志向。是文学浇灌哺育他的精神园圃鲜花不断绽放。所以他的魂魄自小游离于故土异域两处,常把他乡视故乡。这种浸漫在文学领域的两种乡愁,自然营造出灵魂世界里“高处不胜寒”的精神孤独。无人理解、无人倾诉、无人比肩,只好凭借文字抒发心底不为人知的寂寞,解脱从幼年起,中外名著带来的闲愁万千和遐想无边。他的文风视角多元,中西互托,古今相融,经典和现实共振。由此,在漫步《英格兰流年》里还对《故园白羽》大唱赞歌;在《寻找男孩克拉克》的同时还念念不忘《父亲的菜园,母亲的花园》;在诗洇《西方美人之思》后又雕刻出《康德在我心中的样子》。羡佩他命题独道行文层次清晰,每一个段落游刃有余,分可自成一体,合则自然天成。行文摇曳生辉,语言趣味恒生,中西体裁兼备的满纸葱茏,活色生香。特欣赏他既有地理介绍又有景色描述;既有故事情节又有深刻哲思,既有学者禅悟又有平民情调的笔底风韵。不仅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和创作的启迪。同时,心灵也得到了深层次的撞击和沐浴。
三
有道是“将门出虎子”。而他出身即不是名门望族也非诗书世家。文中没有明示他前进路途跌宕波澜的大起大落,字里行间也无显露他如何坎坷艰辛。窥探他的爱好,学识,教养,人品。我们看到的仅是作为“一种补偿,一种思想,一种深爱,一种绝美地《春天的告别》和《在军营那边》青春的涌动及《芭蕉远上白云》诗意的畅想。可有谁知他务农吃过多少苦?当兵流过多少汗?做为莘莘学子又曾几多博击?人生谁都不容易,只不过有人忧天怨人,有人以淡然的心态,过乐观的生活无愧于人身一场。不难看出海涛先生应属于后者!这本散文集应是他心路历程和人生经历的精彩纪实,是他文学爱好和文学创作的硕果丰碑。而那次在姐姐们的窃笑里,泪如雨下地要求母亲同意他把名字改为“金黄的水稻”的一刻,早已确定了他人生的远大理想和目标。这与众不同之处足以证明“海涛不凡雏时成,金黄水稻异乡梦,壮志凌云幼年里,它日文曲乘蛟龙”的因果必然。由此,他的乡愁不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故土,更在古今中外名著的穿梭中,弥漫在辽阔异域的他乡地。天道酬勤!多年后上天赐予他写作的风骨,学者的贵冠,批评家阿吉特“一个人对自己从来未到过的地方,也会怀有乡愁吗?”这段话才在不经意间成为他的代言。
当今社会流传着“选择比能力重要”,还有一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追寻他成长与成功的脚印,思索他化蛹为蝶的人生。我再一次感悟到:书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梦想是一个人格局的奠基。海涛先生文字的背后给人一种生活的厚重感与凝重感有地放矢的宣泄;给人一股灵魂深处的放眼环宇与百结柔肠的灵动;还有一腔对辽西与英格交织往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从而我深深感受到,童年他受书的影响产生对自己处境的不平;青年受书的影响选择了不断进取。不可否认,是知识从小为他的异域乡愁埋下了种子,是知识为他的梦想插上了翅膀,是知识为他今后的“扶摇直上九万里”夯实了大地根基。试想如果没有对知识孜孜不断的追求,一个避重就轻甘愿平庸的人,务农热衷于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当兵满足于大檐帽四个篼提职晋级,会有今天的学者高海涛吗?人生就是一场赌博。每个人在成长与前进中都会出现许多十字路口,选择的对与错,决定着最终的成与败。尽管他热爱军营,那段时光也留下青春美好的回忆,然而他更清楚自己对《红楼梦》的痴迷,圆不了“金黄的水稻”之梦,军营虽好还不是“书呆子”最能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他的梦想和胸襟迫使他最终来到高等学府,并选择了外语专业。不仅学外语还留校教外语。他曾游学美利坚,到过欧洲、俄罗斯。这为他进入学术界,成为敏锐聪颖却持才不骜的著名理论批评家,散文家,诗歌翻译家,积累了坚实丰厚的文学底蕴。机遇可遇不可求且稍纵即逝,而他每一步都能审时度势,把握的恰到好处。
记得余秋雨在碾转世界各地讲授中国文化时,曾发出“中国文化应该具有世界身份”的强烈呼吁。我个人认为《英格兰流年》散文集已体现海涛先生手中犀利的笔,正自觉开辟着当代散文的新领域,揭示着华文与西文虽有诸多不同皆博大精深的共同体,并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完全接轨,默默地尽着文人使命和学者责任。纵观《英格兰流年》散文集我还看到:生活经过一次次过滤与洗涤的岁月沉香的芒锷四溢,人生在一次次超越自我与精神突围中追求生命本真的智慧释解。文如其人,这些作品乃海涛先生从心底汩汩流出的切身生活体验和结晶。他平易中蕴含高邈飘逸的言语和用语言构造的意向与意境,仿佛丝丝春风轻轻拂面而过,给人身心带来百转千回的欢愉和惬意。
手翻书籍身浸墨香,有种心脾沁透的愕然。初阅,我惊诧他才华横溢,学识裴然,一部《英格兰流年》竟使无数文人才子叹为观止;再阅,我惊诧天赋+勤奋+机遇=成功的人生秘诀,在海涛先生的生命里发挥到了极致并达到了巅峰;复阅,我惊诧冥冥之中,名也?命也?亦或,志达山顶的人不会迷恋山腰的风景之故也?其实,不必赘言,《英格兰流年》封面早已给出答案。这也是作者无私奉献给每位读者应有的沉思和谏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