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风和日暖的一天上午,相约文友管文华老兄提来一大包墨香四溢的书稿清样,与我在办公室交谈,邀我为其即将付梓出版的《笔墨春秋》作序。
我与老兄相识在“文革”期间,相知于改革年代,相交乃退休之后,我俩只要相见,无所不言。他敬业、勤奋、刻苦、能干,文字功底深厚,文章著作颇丰。他已在各级报刊和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880多篇,其中29篇论文获奖。如今已出版发行图书31部,嘱我为之作序的《笔墨春秋》,应是他出版的第32部大作,是他自我回顾从校门走进机关门,直到80华诞,从文60载的砥砺奋进的历程,以及在各个时期各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他的“回眸”最大的特点是用各种成果说话,用大量实物证件佐证,言之有物,叙之有根,不夸张,不粉饰,不虚构,不说谎,给人真实,让人服气。这部书是他大半辈子踏在革命道路上留下的闪光足迹,也是通过他半个多世纪的作为折射出时代发展进步的年轮。这是一部文坛少见的厚重大书,大32开本,1200多页,上千篇文章,214万字,并配发大量的文图附件。内容丰富,文图并茂,按照他从文时间顺序,设五大篇章,分别为:“忠诚的新闻战士”;“先进的文化尖兵”;“优秀的文史干部”;“退休的不休老人”;“他人的真挚心声”。每篇前设一页“篇首语”,浓缩了这一时期他承担的主要职责所取得的重要工作成绩,如果将“篇首语”相连,即概括地反映出他从文60年的工作全貌。
纵览全书稿清样后,对我最大的感触是,虽然我与文华兄是老友,但过去相知还不够多,如今对他当刮目相看:
文华兄是一条刻苦读书、自学成才、勤奋敬业、埋头苦干的硬汉子。他高中毕业没上高校,硬是靠干中学、学中干,不仅拿到函大文凭,而且还获得了国家出版专业副编审高级技术职称,成长为专家。他由当初只能写作发表豆腐块大的小文章、出版66页的小书,到最后能在对开版的《朝阳日报》上发表上万字的整版大文章,能撰写出版70多万至200多万字上千页的大作。他从文60年先后从事新闻、文化、文史和交警工作,硬是靠钻劲、闯劲、实干苦干的干劲,各项工作由熟练业务,到积累经验,最后各项都闯出一片新高地。
文华兄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多面手”。他不仅脑力聪慧,文笔锐利,写出大量地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消息、通讯、特写、访谈、言论、代笔文章,人称“整版编辑”、“整版记者”,而且他还会照相,用相机照出上千幅优美动人、神形兼备的艺术照片、新闻照片。不仅被报纸和书刊采用,而且有的照片还被新华社采用发至全国各地报刊。他还会木刻、会剪纸、绘漫画和壁画,利用不同的艺术形式,紧跟形势,配合中心,鼓舞士气,针贬时弊。
文华兄还是一位咬住目标不放松的倔强汉子。出生于富农家庭的他,高中刚毕业就被县委选留在《凌源县报》社当编辑,他被感动万分,即向县委第一书记秦友仁表示:“我要永远跟党走,爱岗敬业为人民”!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在长达半个多世纪,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尤其是在那个动荡年代,他背着“家庭出身不好”的思想包袱,受歧视,挨打击,被批判,遭排挤,甚至被诬告,自觉低人一头,只好忍辱负重,困境前行,冒着风风雨雨坚守在各个岗位上,任劳任怨、不遗余力,将本职工作干出新高度、高水平。尤其是他入党后,党给他卸掉背了38年的思想包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在人生黄金时段,又干出一番共产党员应干出的先锋模范业迹。
他从文工作60载,令人交口称赞的还有这样几个闪光点:
一是他敢于担当。担当是接受并负起责任,也可谓是检验共产党员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试金石。在任务面前,文华兄始终是高度自觉、敢于担当:刚踏进《凌源县报》社门,他发现一张报四块版面全是黑呼呼一片,没有一个插图,他便即日买回工具和板材,当日挑灯夜战,木刻插图印在报上,深受读者欢迎。他三天两头打夜桌被总编辑发现后,号召全体员工学习他这种自觉脱了“光膀子干”的精神;他被调入《朝阳日报》社政教组负责民兵报道工作,不到2年就开创了民兵报道工作新局面,开辟了“朝阳民兵”专版,积累了报道经验,把全省民兵报道工作质量末位的《朝阳日报》,变为全省榜首,1963年1年内,连续两次应邀出席全省民兵工作报道经验交流会、东北三军新闻报道工作会,介绍经验并印发了材料;1965年《辽宁日报》开辟专栏讨论“为什么要握紧枪杆子”,年末要发表一篇“讨论”总结性文章,特邀发表全省民兵工作先进单位中共朝阳地委第一书记、朝阳军分区第一政委侯国英的署名文章。开始军分区的写作班子写了没通过,后指名让管文华重新撰写,三五天后急等刊登。文华兄临危授命,勇挑重担,昼夜兼程,刻苦钻研,只用3天就写出了理论结合实际的重量级大文章,确保了报社按时出版;1969年全省掀起打农业翻身仗热潮,朝阳地区为全省先进典型。省指定朝阳地区革委会主任、军分区政委王吉道在全省打好农业翻身仗经验交流大会上介绍经验。为此,他带领写作班子深入全区农村调研,写出发言稿后送省审定。不料,开会报到当天晚上,发言稿因写的路子不对被退回,次日上午还必须上台发言。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王吉道拍着管文华的肩膀说:“我们带来红秀才了,夜战”!面对这样的紧急重担,他没有推脱,凭着他日常在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功底和写作本事,在原素材的基础上,重新调整思路,谋篇布局,终于写出12000多字的发言稿,次日早饭前送审。大会发言,深受领导和与会者的好评。会后,他又将这篇发言稿缩写为“本报记者述评”大文章,发表在《朝阳日报》上。多年来,他临危不惧,主动承担抗洪报道;他敢挑重担,勇于采写各类大典型;他在“文革”动乱时期,仍然坚守岗位,撰写出一大批重量级文章。
二是他敢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文华兄在各个岗位工作,不愿吃别人“咬过的馍”,不愿重复别人走过的“路”。他凭着敢想、敢闯、敢试、敢为的精神,大胆求索,创出一片新天地:他当电影公司宣传科长时,发现全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形势退缩现象,便给领导出点子、拟实施方案,在城乡各放映单位开展了“四、五、六好竞赛活动”,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创新办法在全省推广;面对1983年全省乃至全国出现电视录像片无计划地进电影院放映,发生与电影正常放映争场地、争时间、争观众、争收入“四争”的矛盾,使电影放映陷入十分严重的困境。在上下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他下基层深入调研后,大胆地提出了对电视录像片进电影院放映收缴影响电影放映损失费的多种办法。本地区实施后取得良好效果,此办法又被推广全省;为尽快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981)1号文件和文化部关于电影体制改革精神,他首当其冲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经过深入调研,参照农业改革的基本精神,撰写出从10方面对全区城乡电影管理体制实行改革方案,经上下充分讨论认定可行。实施后很有成效,省电影公司向全省放映单位转发方案,《辽宁日报》第一版发表消息,湖南、河北及本省锦州、铁岭等市先后前来参观学习;他任市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后,业务工作创新项目更多:在全省乃至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学习材料匮乏的情况下,他与同伴合写出《人民政协实用知识》、《文史资料工作导研》等业务工具书,全国发行,受到全国政协的支持与表扬;在省内他率先开展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理论研究,不仅撰写出一批高质量的论文,而且还创办了文史资料工作研究会,并受省政协委托由他组织在本市成功举办了辽宁省政协首届文史资料工作理论研讨会;根据全国政协会议精神,他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努力创建文史资料工作新体制,成功实现一个单位挂两块牌子:即文史资料工作办公室与文史资料编辑部(为事业单位),至今在全省政协系统也是唯一的;在组织委员学习方面,他不甘于老一套、老办法,而是另辟蹊径,务求实效。他组织开展的“两好三亲事实一席谈”活动由于形式新,事实真,讲的好,委员深受教育。为了向全社会各界普及统战和政协基本知识,又成功组织一次为期4个月的“化建杯政协知识有奖征答大赛”活动,圆满收官,有多个市效仿。
三是他敢为人先。这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体现,也是追梦人砥砺奋进的光环。文华兄在三燕大地辛勤耕耘60载,纵横艺苑,走笔文坛,成就丰厚,令人称赞。尤其是他在许多文学艺术领域涉猎较早,硕果突显,他敢为朝阳先,乃至辽宁先的领先精神,颇受朝阳文艺界的赞誉:早在1958年,作家出版社就出版了他的诗集《钢铁开花》,全国发行,并在全省展览会上与省作协主席马加的作品同台展出;1959年,他的5幅剪纸《花鸟四扇屏》和《大炼钢铁》在省展出后,四扇屏被选为出国展品,《大炼钢铁》被《辽宁日报》选登并赢得评论家好评;1963年,他的《柳城传说》和《石羊·石虎·石人》民间故事在国家级《民间文学》和省级《文艺红旗》期刊上发表,继而有50多篇民间文学作品发表在各级报刊和书中。他被推选为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席连任13年,可谓朝阳民间文艺的领军人;由他出点子、写方案、总谋划、亲自参与的文化与卫生部门联手合作,历时3年开展的“朝阳地区卫生科教影片百日映出活动”,取得优异成绩,得到国家文化、卫生、科技、爱卫会4部门赞许,并在我市召开了“全国卫生科教影片放映工作现场座谈会”,向全国相关部门推广了经验;他狠抓电影幻灯宣传,成为全省一流。他撰写的农村能源建设内容的3部幻灯脚本,喜获全省1等奖,制成幻灯片参加省汇演获一等奖,被选调到全国十三省能源会议演出,又破例被国家文化、卫生等4部门收藏;他已出版发行的31部书中,《抗暴烽火》、《血海深仇》、《我的回忆》等6部作品分别获得国、省、市级1等奖。其中《人民政协实用知识》一书获国家级一等奖,并在沈阳举行了首发式,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全国政协的支持和赞誉;他凭着连任党报编辑和记者17年的经验,由他经手先后在省内率先创办了《电影战线》报、《朝阳政协》报和《朝阳楹联》报3种专业报和《朝阳文史资料》丛书,并兼任编辑、副总编、总编辑和主编职务多年,所办的报刊质量均为上乘,曾在全省乃至全国本系统介绍过办报经验。他先声夺人的先进事迹还不仅如此。他虽然没进过高等学府,但多年来他边干边学,成果卓著,终于被省高级职务任职评委会和省人事厅,破格评定为国家出版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副编审,成为全省三级政协系统获此职称的第一人,至今也是唯一一人。
《笔墨春秋》这部大作,是文华兄60载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结晶,是他成长、成才、成名、成家的轨迹,也是半个多世纪社会发展进步的折射和时代特征的真实写照。这部书留给儿女,一字值千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送给亲朋,是一份汇报其华彩人生的珍稀厚礼;如果相关单位收藏,也很有研究价值和文献价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祝文华兄在习近平新时代的追梦路上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