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去苏杭游览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有一天我们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文友,前往华东五市游览。首先到苏州这座古城游览。苏州已建成250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底韵极深。水乡,顾名思议,水的家乡。这里的水,没有江河的奇险,更沒有沧海的磅礴。只是静静的流淌。尽管如此,它充满了沧桑感。然而,水的环绕使它并不显得老态龙钟,反而更加成熟,更有成功感。
苏州这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东面濒临上海,西面连结太湖,南接壤运河,北枕长江。几万条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汇集成密密麻麻的水网。可想而知,这就是苏州被称为"水乡"的原因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太湖。我们一行人站在太湖边上,极目远眺,一望无垠。宽大的水面如此平静,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小舟川流不息,水鸟盘旋在旅人的上空,时不时发出几声呕哑,给美丽的太湖增添了几分姿色。太湖,它像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记载着人类生命的足迹。翻开凝重的历史扉页,那吴越春秋的金戈铁马,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范蠡,越王勾践,吴王夫差,伍子胥等人。—个个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佛仿呈献在游者的面前。突然,耳边响起:"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呑吴"的豪迈谈论。在太湖的波光潋滟中再次叠现。似乎看见旌旗招展,百舸争流;似乎听见吴越两地百姓悲怆的唏嘘声。远眺,被群山拥抱的村庄,良田,潺潺的溪流挟着永不疲惫的活力,肥沃了江南魚米之乡。水天相接,点点白帆,不停摇曵的芦苇,再现历史的风貌。让我陶醉在那超脱和宁静的氛围里。
一个太湖仅代表水乡的一隅,有了水巷,更让人大开眼界。苏州的水枕人家很多,门囗都挂满一串串的红灯笼。尤其是晚上,红灯笼一亮,红彤彤一片。灯笼的倒影映在水里,十分好看。有了漂亮的水巷,才有了江南的诗情画意,才有了别出心裁的美丽景观。水巷像勾在水城锦绣画楣上的一条碧色丝带。镶嵌在水巷的门面上。
苏州的园林很多,都充满水的韵味。以水为邻,如沧浪亭,像山塘居民一样,非常通俗地呈献与水为邻的常态。这古典园林较典型的揭示了精雅文化与水的内在联系。既美化了人居环境,又砥砺了人们的心灵。有诗为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苏州历史文化典故颇多,"低吟浅唱桃花坞"相关历史人物唐寅。"晩窗钭晖史家巷"相关历史人物白居易,刘禹锡。"花间皮市词语醉"相关历史人物皮日休。这些历史人物见证了苏州的活灵活观沧桑历史。
唐代诗人杜荀鹤诗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相思在渔歌。"这首小诗,像清水涤过的莲藕—般。—首小诗把在水中生活的古城描绘得淋漓尽致。诠释了古城的全部。
苏州古城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所以称为水都,水乡。十三世纪《马可,波罗游记》中,将苏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称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为"鬼斧神工"。可见古城苏州早已名满天下。·
苏州话是吴语的一种,吴语是代表方言。"吴浓软语"常用来形容苏州话。低吟浅唱,听起来比较有意思。它不像普通话,人人都能听得懂。有这样一则笑话:有—老妪在水巷刷马桶,过来个外囯人,问这是什么?老妪说:马桶。他听成古董,非要买。扔下一百美金,走了,如获至宝。老妪腿脚不快,追不上,只能如此。令老妪哭笑不得。
苏州在水中平静地浸润着,不知不觉中,渐渐地渗进了深度,正暗暗地泡透了泠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