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接到父亲的电话,让我周末开车回去一趟,说家里养的鸡鸭都大了,让我带几只回来给儿子补补身体。我被父亲的这个理由弄得哭笑不得:驱车回去一趟来回要好几百公里,算算这过路费和油钱都可以买好几只鸡鸭了。莫不成家里出了什么事情?我心里一沉,赶紧追问父亲。电话那头不善言谈的父亲磕磕巴巴的一再和我解释说他和我妈都挺好,让我别瞎操心。末了,吱吱唔唔的说我们想你和外孙了。听到老实木讷的父亲居然会直白的说想我了,这倒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啊,听完我不禁莞尔一笑,只好答应父亲。但一想到村里那条路,我又皱起了眉头。
其实离村几公里远就是省道,但村子连接外界的是条乡间土路。宽不过两米,一到下雨天,便泥泞不堪,不穿胶鞋根本没法出门,路面被人和牲畜踩的沟壑纵横,天一放晴刮风,就尘土飞扬,往往又弄得村民们灰头土脸。村里大部分人家都靠种植蔬菜为生,因为没有路,外面的车进不来,村里的蔬菜出不去。全靠人工用担子往城里挑,可地里那么多蔬菜,靠人工挑得挑到猴年马月?所以很多时候,村民们只能含着泪水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蔬菜烂在地里。也因为这个原因,父亲才会在贫困的生活中咬牙坚持供我读书走出农村,因为农村的生活实在是苦啊。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城市工作,又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但每次回家,我却只能把车停在县城同学家,然后坐摩的回村。什么时候村里才能有条像样的路啊?这是我多年的愿望,但不知何年才能实现。
车开到了县城同学小区的时候又接到父亲的电话,电话里居然让我把车直接开回家。我一时没反应过来,那条小土路,即便我车技再好,也是开得进开不出啊,总不能一路倒着车回去吧。电话那头父亲得意洋洋的告诉我:你尽管开,回来了你就知道了。带着一肚子的疑惑,我只好掉转车头,往家的方向开去。
下了省道,我竟然迷路了!我居然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印象中那条走了千百遍的乡间土路好像凭空消失了,出现在我车前的是一条宽阔的,大气的柏油路。赶紧踩住刹车,拿出手机导航,确定这条路连接到村口后,我这才放心的踩下油门。带着疑惑边开边看,边开边看边疑惑:这真的是我的家乡吗?路的两边栽种了整齐的灌木和花草,黄色的、白色的小花开得煞是好看,细细一嗅,还能闻到淡淡的花香。一排排的两层小楼房沿着公路依次排开,整齐有序,蔚为壮观。印象中的贫穷落后模样荡然无存,直到村口父亲那熟悉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我才确信:刚刚开回来的就是以前的那条土路。
一直把车开到了家门口停好,看着我一脸疑惑的下了车,父亲狡黠的笑了笑说:“想不到吧?我们村里居然也有这么漂亮、阔气的公路了!汽车都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了。”一种发自心里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在父亲脸上洋溢着。我也打心眼里高兴,有了这条路,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蔬菜卖不出去了,以前那种一边抹着眼泪一边铲掉用自己的汗水浇灌长大的蔬菜的场面一去不复返了,想到这我不禁揶揄起父亲:“这恐怕才是你让我开车回来的真正原因吧?”看到心思被我看穿,父亲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先别急着回家,把车调头,我带你去看个地方”父亲迫不及待的说道。我问去哪儿,父亲也不说,只是让我开车听他指挥就行,这老父亲,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嘛?
出了村口,父亲指引我下柏油公路,开上了一条水泥公路,在一棵老榆树边父亲让我停车。下车后父亲神秘的问我:“你还记得这是什么地方吗?”我一头雾水:水泥公路两边都是一望无垠的农田,我哪儿知道这是什么地方?蓦地,一旁老榆树上熟悉的字迹让我心头一震:这不是我小时候刻上去的吗?虽然字迹已经歪歪扭扭,但自己的名子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难不成这是我们家的责任田?”我惊呼道。看着我吃惊的表情,父亲笑着点了点头:“这多亏了小康社会的建设,多亏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啊,要不是党和国家替咱们农民着想,怎么可能会有这么漂亮的公路?党和国家不仅把公路修到了村口,还把公路修到了田头!今年地里种的蔬菜早就被城里的大老板预定了,到时候卡车直接开到田头,村民们在地里就把菜卖完了,再也不用起早贪黑的往城里挑了。这可都是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功劳啊。”父亲的眼里闪动着幸福的泪花。
我听了也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是啊,“要致富,先修路”,有了这条路,村民们的干劲就更足了,日子也就一天天的更加红火了,这些都得益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啊。小小的一条路,实现了村民们几代人的梦想,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路,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小康道路,是一条通往未来的幸福之路啊。
(朝阳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征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