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哥”是谭福达的微信名。因为他为人豪爽大气,胸襟坦荡,干起工作来有一股子“傻”劲儿,所以周围人亲切地叫他“傻哥”。久而久之,叫的人越来越多,谭福达就把“傻哥”当成了自己的微信名。他也用这个名字时刻提醒着自己,做人要正直,要憨厚,工作要实干,要任劳任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谭福达是朝阳市第一高中的信息中心主任。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少时丧父,倍尝艰辛。现在生活好了,但是他一直没有忘本,工作之余,时刻关注着农村老百姓的生活,关注那些因为家贫不能上学的孩子。从教二十多年,他用钱物帮助了数不清的寒门学子。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够为农村、为农民做更多的事情。
命运的指针旋转,2018年,机会终于来了。
1.主动请缨
2018年2月的一天,春寒料峭,朝阳市第一高中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大会,学校党委书记在会上宣读了选调中层干部去乡村扶贫任第一书记的文件,并要求大家踊跃报名。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谭福达听得热血沸腾,会后,他第一个报了名。他迫切地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乡村面貌,帮助他们甩掉穷帽子,彻底脱贫,达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奋斗目标。
经过组织认真地遴选、考察,谭福达被派到建平县奎德素镇大三家村任第一书记。
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时年47岁的谭福达如初生牛犊一样,手脚发热,急切地想去广阔的农村大有作为。
2.一鼻子灰
谭福达2018年3月初正式上任。上任的第二天上午,奎德素镇召开全镇干部大会,总结2017年工作。谭福达率领大三家村两委班子参加。会上公布了上一年度的工作排名情况。大三家村在党建、扶贫等七项工作中项项上了黑榜,均在后三名。大三家村的书记主任躲在会议室后面,始终低着头,一副消沉无奈的样子。谭福达内心非常失落,来之前知道大三家村落后,没想到竟然如此落后。他感觉肩上的担子千钧重,同时,也激起了他的斗志。
3月中旬,县委组织部来大三家村检查党建工作。面对着县委组织部的干部,大三家几个支部委员大眼儿瞪小眼儿,啥也拿不出来。党建工作材料不全,基本属于空白。县委组织部要求立即整改,建全档案。组织部的人走后,谭福达召开会议,要求马上做好党建工作。几个村干部一脸茫然,呆呆地看着谭福达。老主任说了实话,谭书记,我们做不好,你说咋办,我们听你的。
3.初露锋芒
谭福达自费买了几十个档案盒,连续加班十几个夜晚,草拟出各种规章制度,整理完善党建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软件材料。夜已经很深了,他宿舍的灯还亮着。那几天,他熬成了“熊猫眼”。奎德素镇党委副书记李伟深受感动,说,谭书记,你来我们镇受累了,我代表大三家村全体村民感谢你。
谭福达亲自主持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亲自上党课,在“三会一课”中,与村里党员彼此相熟,对村里的情况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发现经费不足,他又回到朝阳市第一高中,向学校申请了2万元,用于布置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焊书架、买电脑,还有一些办公用品。
两个月以后,县委组织部再来大三家村检查党建工作时,看着规整的档案,认真详实的记录,检查人员竖起了大拇指。在年末的党建工作评比中,大三家村的党建工作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一炮打响,谭福达在村两委班子中树立了威信。
4.再显身手
谭福达通过调研发现,村里的集体经济几乎为零。他听说朝阳市某知名服装厂有意在奎德素镇建服装加工厂,他就找到奎德素镇的领导,领导说,项目已经落实了,定在两个村建服装加工厂,没有大三家村。谭福达没有死心,他赶到朝阳,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服装厂的总经理。见到总经理后,谭福达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把大三家村也规划进去。总经理被谭福达的热忱感动,同意在大三家村建厂,但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30米长8米宽的厂房,能安装生产线;二是要有动力电,直接连到变压器上的,电压稳定,保证生产;三是要有充足的劳动力。谭福达回村后,发现正好能够满足这三个条件。村里有闲置的厢房,长宽都够,把隔断打掉即可。村里以前办过加工厂,用的就是单独的动力电。谭福达经过调查,发现村里有劳动力40余人(主要是妇女)。谭福达把厂房拍照,把劳动力登记好,又找到总经理。总经理被谭福达严谨的工作态度打动,条件又完全符合,当场拍板,在大三家村建服装加工厂。2018年8月,服装加工厂正式开工。服装加工厂不但给村里带来了每年5万元的收入,还一次性解决了40多人的就业。
为了继续壮大集体经济,2019年年初,谭福达与村两委班子经过研究,决定申请建设冷棚蔬菜项目。申请很快得到市县领导的肯定和批复,给大三家村拨款50万元用于冷棚建设。2019年3月动工,6月竣工,共建成冷棚36个,占地32亩。冷棚项目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植绿色有机蔬菜,质量深受好评。特别是今年的西红柿长势喜人,每天能采摘五六千斤,远销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冷棚项目现在每年生产高品质蔬菜两季,年收入10万元以上。冷棚生产平均能带动15人就业,生产旺季,能带动30人就业。特别是带动了一些贫困户就业,让他们迅速脱贫致富。
为了让全体村民都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壮大后的红利,谭福达同村两委班子研究制定了“大三家村冷棚项目收入村民分红办法”和“大三家村冷棚项目收入建档立卡户分红办法”,实现了产业项目对贫困户全覆盖和全带动,建档立卡户年收益是非建档立卡户的三倍,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把党的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5.锦上添花
2019年年初,谭福达多方争取资金20万元(回原单位申请专项建设资金10万元,在建设过程中又拉到赞助10万元)建设了标准化党建广场。整个工程中,铺设彩砖700多平方米,绿化广场面积500平方米;自行设计、高标准制作安装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型党旗雕塑一座;架设高标准国旗升旗台一座;搭建大型党建宣传栏90平方米、党员示范地一处。整个工程,谭福达一手操作,精打细算,尽量花小钱办大事。资金不够,他就舍下面子搭人情、求朋友;人手不够,他就带领两委班子和党员亲自上阵。修建广场那段时间,他吃住在村部,三个月下来,皮肤晒得又黑又粗糙,掉了整整十斤秤。
新建成的党建广场漂亮大气,庄严肃穆。2019年7月1日,谭福达带领全体党员在这里举行了“重温入党誓言”活动。一位90岁的老党员也来参加,站不住,坐在轮椅上,面对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
2020年,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建广场的作用,谭福达又多方争取资金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绿化面积,种植各种花卉800株,增加绿化面积100平方米,设计安装了景观椅、景观灯、广场灯。
现在的党建广场,党旗党徽熠熠生辉,国旗高高飘扬,花繁叶茂,绿树成行,真正是村民的活动广场。黄昏时分,老人坐在椅子上休息,儿童绕着广场奔跑,中年人扭秧歌跳广场舞。这里更是党员的活动阵地。党员干部在这里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支部成员和村委成员在这里倾听群众的呼声;党员在这里和积极分子谈话……
大三家村的党建广场已经成为了建平县党建工作的一抹亮色。
6.力拔头筹
谭福达2018年春刚到大三家村时,这是一个在各项工作总结考评中都排名靠后、软弱涣散的村,经常被领导点名批评。谭福达带领两委班子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改变村落后面貌的第一突破口,从而带动其他工作,在2018年年末评比中,大三家村的各项工作跃升到第四名。在谭福达的带领下,大三家村已经势不可挡,2019年的年末评比中,一跃成为全镇第一名。这是足以铭刻在大三家村历史记忆中的一刻。当镇领导公布成绩时,谭福达流下了泪水。两年来,面对数不清的困难,他没有哭,但是这一刻,他流下了泪水,那是百感交集的泪水。老主任说,在大三家村干了这么多年,做梦都没想到会拿第一。大三家村从落后村变成了先进村,他们对谭福达更信服了,紧紧团结在谭福达周围,希望谭福达带领他们干出更好的成绩。
7.雪中送炭
两年来,谭福达在脱贫攻坚繁忙的工作之余,从来没有忽略过那些重点的困难户。村民王怀岭的妻子和长子患有精神疾病,小儿子在沈阳念书。他家房屋破旧,经济状况异常艰难。2019年春天,王怀岭又不慎摔伤不能干农活,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谭福达获悉这一信息后,就自己出钱为他买营养品,过年时帮他置办年货,还为他家投资建设了鸡舍,筹措资金为他修葺了房屋,鼓励他重新树立生活信心。现在,王怀岭家的散养溜达鸡发展势头良好。王怀岭一家已经顺利脱贫。
2020年春节前夕,谭福达又自掏腰包拿出5000元走访了十户贫困户,给他们送去了米面粮油肉,也给他们送去了党的温暖。那天特别冷,天下飘着零星的雪花,谭福达带领两委班子把米面粮油肉亲自送到贫困户的炕头上。
8.规划未来
谭福达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他与村两委班子研究,制订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他要把36个冷棚中的一部分变成暖棚,种植富硒西红柿。经研究证明,富硒产品绿色营养健康,有抗癌功能。他已经联系了大连一所大学的实验室,他们可以提供种植技术。
谭福达在调研中发现,赵营子组、北沟组、西五家组有5公里路年久失修,坑洼狭窄,颠簸难行,尤其是遇到雨天,在山洪冲击下,泥泞湿滑,一边又是深沟,不小心车子就会翻到沟里。近些年,发生过好几起骑摩托车掉进沟里的伤亡事故。谭福达和市财政有关部门取得了联系,市财政同意拨款20万元用于修路。目前,这项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路修好以后,谭福达还想在路旁栽上景观树,安装上路灯。这三个组的地都是山坡地,靠天吃饭。谭福达还计划为他们打五眼井,用于农田灌溉,把山坡地变成水浇地。
大三家村已经有了能够熟练加工服装的工人,谭福达决定在村子里再建一家服装加工厂,创利增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他已经和吉林市一家服装厂取得联系,现正在就有关事项洽谈中。
9.惊魂一刻
2019年12月,谭福达经历了扶贫以来最危险的一件事儿。那天下午,他下班后驾车回朝阳,走到出庙岭隧道2公里处时,正行驶在最左侧超车道的他,汽车突然失控了,向右冲去,谭福达努力把住方向盘,慢慢点踩刹车,把车停在应急车道上。他下车查看,才发现右前轮爆胎了。他拿出工具开始换轮胎。天寒地冻,工具又不应手,谭福达费了半天劲也没能把轮胎换上。他站在护栏旁,一筹莫展。正在这时,一辆高速巡警车开过来,两位巡警热情地帮谭福达换上了轮胎。其中一位巡警说,你真幸运,要是你汽车失控时,后边有车,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这时,谭福达才有些后怕,惊出一身冷汗。启动车子正要继续走,谭福达接到村书记电话,说吉林服装厂来谈业务,他掉转车头,又奔向大三家村。
任何困难和危险都不能阻挡“傻哥”的扶贫路。两年来,正是凭着这股“傻”劲儿,“傻哥”在扶贫路上收获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大三家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旧貌换新颜。“傻哥”本人也在市委组织部公布的《市直部门(单位)选派干部考核通报》中,2018、2019连续两年都是“优秀”。他的事迹被发掘、撰写、登载于2019年10月11日、1月18日的《朝阳日报》和《建平县选派干部到乡村动态第九期》上。
傻哥”的傻体现在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环境,跑到穷乡僻壤去受尽挫折;“傻哥”的傻体现在他一身正能量,不怕得罪人,不怕吃亏;“傻哥”的傻体现在他执著的坚守上。去大三家村扶贫第一年结束,有人劝他,快回来吧,干出成绩见好就收吧。他发出铿锵有力的誓言:我去那里不是捞政绩的,是做事儿的,大三家村的贫困户一天不脱贫,我一天不回朝阳。
其实,“傻哥”的傻不是傻,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发源是焦裕禄,是罗阳。扶贫工作需要这种精神,干党的事业需要这种精神,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这种精神。
转眼间,“傻哥”来到大三家村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在又一个收获的季节里,当他看到冷棚里饱满水灵的蔬菜,干净平整的村路,夜幕降临时党建广场上绚烂的灯光,党旗在广场上猎猎飘扬,他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感动。
惟愿苍生俱饱暖,稻花香里说丰年。曾经,“傻哥”的志向只是带领大三家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渐渐地,他的理想变成了为大三家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全面小康的幸福路上行稳致远。因为,“傻哥”已经从一个外来干部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大三家人,全体村民都是他的兄弟姐妹,那里就是他的美好家园。
(朝阳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征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