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山野至味相遇,须待机缘。那,便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雨。
辽宁的雨,生性秉直。它的出场,总是惊天动地:黑云压城、狂风大作,一道闪电划破苍穹,一声响雷震彻天宇,顷刻之间,大雨滂沱。豆大的雨点儿,砸在玻璃窗上,窗子噼啪作响,那是铿锵的交响;打在梧桐树上,树叶左摇右晃,那是凌乱的舞步。瓦上,腾起蒙蒙的水雾;檐下,聚成蜿蜒的溪流。用不了多久,就能下个精透。
雨过,人们禁不住野味的诱惑,挎着篮子就向松树梁进发。趁着天未大晴,争分夺秒地从湿漉漉的山野间寻觅大自然的馈赠——地瓜皮。
在辽西,这道野味有很多称呼:地皮菜、地苔皮、地衣菜等等,其实就是一种藻类食物,学名叫普通念珠藻。地瓜皮是一种野生菌,状如木耳,比木耳软嫩,肉薄。干燥的地瓜皮为黑褐色,潮湿状态下呈橄榄绿。
地瓜皮平时难寻踪影,下了透雨,才会变戏法似的从地表冒出来。山路湿滑,扯着藤扶着树,弯着腰、弓着背,开始地毯式搜索。被雨水浸泡过的地瓜皮,形体饱满、色泽鲜亮,绿莹莹、滑溜溜,大朵大朵地铺展开来。小时候,一直疑惑,地瓜皮是怎么长出来的。因它无根无叶无花无果,平时有寻不到。 爷爷说,是从羊粪蛋儿里长出来的。谁信呢!不过,地瓜皮确实多长在水草丰美、羊群经常光顾的地方。
地瓜皮是一道地道的农家菜,是真正的“草根菜”,过去饭店的菜谱里是找不到这道菜的,也卖不上价,都是自家想吃,自家去捡。不过如今这道菜不仅登上了“大雅之堂”,反而成为了难得的野趣,成为不少农家乐的保留菜式。
据说,地瓜皮生长范围很广,对气温的适应幅度非常大,从寒冷的南极洲到炎热的大沙漠,从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到火山熔岩流过的地方,它都能生存、繁衍。耐旱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许多连草都难以生长的地方也能旺盛生长,即使休眠几十年,一遇水又马上恢复生机。我不禁心生一种敬意。
清洗地瓜皮,工序繁杂。因为这种野山菌在雨中紧贴地皮而生,难免有泥土附着其上,杂草掺杂其中。因此,需要先挑出杂物,再放到清水里浸泡,捞出浮在水面上的草屑,滤掉沉下水底的泥沙,反复漂洗十几甚至二十几回,直到水清、地瓜皮发亮为止。
历经繁杂之后,必将回归最素简的样子。烹调地瓜皮,就显得简单多了。没有太多技巧,也无须花哨的调料。在大铁锅内,加入小葱、大酱、油盐酱醋,配上清洗干净的地瓜皮,翻炒几下,就可以出锅了。新出锅的地瓜皮,鲜香爽滑、入口即化,混合着山野泥土的芬芳和草木的清香,美味极了。
若是加入两个柴鸡蛋,爆炒起锅,味道比木耳炒鸡蛋还要香嫩;倘若一时吃不完,洗净晾干,等到想吃的时候泡一下,煲汤喝,依然营养十足……可谓是百搭的一种食材,说它是山野至味,一点儿也不为过!
我想,这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一定都出自生命最初的样子。就像这山野的地瓜皮,大繁过后便是至简。也正因此,保留了山野的灵性。
原载《今日辽宁》202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