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我的故乡情
2022-02-28 10:09:24 

我的故乡情


陈玉民
   故乡是深藏在内心最让我陶醉的地方,是酿造我童年欢乐与梦幻的家园。每每想到故乡,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发思怀旧念家之情,撩拨起我无限的感怀。故乡的山水、草木,无不牵动着我的思念。每一座山、一条河、一个人,每一种风俗、一段往事、一缕情丝,都有我回味不尽的记忆,感思不完的联想。
   故乡地处辽西,曾因建德郡和昌黎郡建制的合并与调整,留下一个富有内涵的名字——建昌。显然,当年起名时是希望把这里建设成一个繁荣昌盛的地方。可历史的曲折发展,并没有让其这个夙愿很快实现。建昌从清代更名那天起,一直没有走上昌盛的道路。且不说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无法让塞外这块古老的大地,走出那片山重水复之路。即使到了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一直盘踞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漩涡中而停滞不前。纯自然的经济模式,粗放的生产方式,加之动乱的社会背景,不能让这里与现代经济文明很好融合。建昌一直处于比较贫困状态,直到本世纪初,仍然是国家级贫困县。
   我出生在建昌新开岭乡碱厂沟村。出生那年,正值入社。刚分得土地的乡亲,格外珍惜,精心莳弄,粮食生产获得较大增产,家家都屯积了一些粮食。我家的日子也有了较大的转机,粮食基本能满足需要。但好景不长,“五八”年大跃进,夸大粮食产量,加之后来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贫困便接踵而至,苦难的岁月与乡亲们始终形影不离。自小身陷贫困中的我,因没有谋衣求食之责,没有思贫想富之忧,当时并没有感到贫困不堪。相反一直觉得故乡竟是那样美好,充满温情。父母脸上的生活苦楚没有传染给我,倒是那种纯朴厚道的品性,让我们学会了宽容、隐忍。毫无怨忧地面对生活的艰辛,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我的童趣,在门前的古树上,在院外的小河边,在村里的大山中。在古树的爬上爬下中得到满足,在乡野的烂漫山花中找到快乐,在村头流水淙淙的小溪边求得欢欣,在大山起伏连绵的巨石岩崖上享受自在。
   我的童稚,在没有污染的自然中放逐,在没有苦痛的贫困中释放。在雄鸡的啼唱中观看饮烟的袅娜,在落日的余辉里欣赏牛羊的队列。
   我的童真,没有受到过大山以外邪恶的袭扰,没有经受过有关金钱与腐败的侵淫。吃着糠菜,没有清苦的怨忧。穿着土布,没有寒酸的窘迫。伴着愚昧,没有进取的烦恼。守着贫困,没有无谓的牢骚。
   到了上学的年龄时,依然没有感到生活有多少艰涩。翻过大山、跨过沟梁去上学,似乎是很平常自然的一件事。在崎岖的山道上,没有享受平坦的渴望。在简陋的教室里,没有萌生奢华的贪念。从来没有想过,外面还有城市,有宽阔的马路,有明亮的学堂,有温暖的住房。不知道外面有和自己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没有比较的差异,就没有追求的向往。我如山鸡家雀,飞不出山沟小院,找不准大雁远航的方向。我的理想,不能与外面的精彩相连。我徜徉在故乡的小道上,年轻躁动的心,不知如何生成翅膀,怎样到外面去飞翔。
   直到18岁时,我坐着马车,从百里之外的大山来到建昌县城,看到了火车,见到了楼房。我才豁然发现,山外还有比乡村更辽阔的地方。也许有故乡的纯朴基因,有对那片热土的眷恋,自己对故乡的感情并没有消减。虽然那是一段没有向往的岁月,一段没有苦闷的年龄,一段没有色彩的青春。但我没有 过疑虑,没有过嫌弃,没有过鄙视,没有过抱怨。因为我是在这里被养育长大的,这片厚重的乡土,让我懂得了根的重要。
    不知不觉中我有了走出大山的欲望。开始并不知道通往山外的路在哪儿,依然不清楚外面的世界有怎样的精彩。只是在课堂上,在收音机里,在老师的言传中,知道了北京、上海。知道了文明、科学。知道了繁华、优美。当然,封闭的故乡,不可能让我放开眼界,知道更多。乡下的户籍,也在阻隔我对外界的向往与找寻。我不知怎样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几番思虑过后,决意去当兵,试图寻找人生的突破口。谁知,可恨的视力,竟然泯灭了我的军旅梦想。让我无法站到另外一个高处,去做人生的展望。尽管我不是带着一种逃避故乡的愿望去报名的,但我还是有一种莫名的懊悔,不知还有何样的机会,会带我走出故乡。
    我坦然地等待命运的选择。不久我被推荐到县“五七农大”学习。一个按朝阳农学院越办越向下办学理念而诞生的学校,一个在错误教育路线指引下的畸型产物,如何能成就我的人生追求,给我提供施展作为的平台。深受时代局限的我,自然不能看破红尘,作出舍弃。竟然愉快地在那里完成了两年的培训学习。虽然在专业上没有学到多少东西,但在政治上却获得了不菲的收获。五百余人的学员中,我成为两个被吸收入党的其中一人。这可以看作是,故乡给打我上了一个合格的政治标记。
    我带着这个标记,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政治上的荣誉,没有帮我实现升入大学的梦想,被凌源师范学校录取。考入一所地区所属的师范学校,对当时的我来说,也算是心满意足了。谁知,这竟是我离开故乡的起始点。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村孩子,毕业后自然要回到故乡去。可是毕业分配回到建昌的我,突然被告知分配到朝阳地区教育局了。接此通知,有些半信半疑,怎么可能呢?当时还有几分怅然若失的感觉,我难道就此离开自己的故乡了吗?我全然不知朝阳地区教育局在何方,那里能容下我一个乡下学生吗?我只知道,故乡建昌会热情接纳我,会成就我的梦想。直到到地区教育局报到,才知道这个分配不是戏言。我被分配到朝阳地区招生办了。工作中,我陆续结识了许多在机关工作的建昌老乡,他们的踏实、质朴、干练,给我以很大鼓舞。工作需要,组织上又相继调我到朝阳地委办公室、朝阳市政协、朝阳市委,从科员、秘书、秘书处长、办公室副主任、到市政协、市委副秘书长,我完成了多个职位角色的转换。不管处在何种位置上,我始终没有忘记建昌人的本色,以业绩求进取,以实干获回报。努力彰显建昌人肯于拚搏奋斗的进取精神,扩大建昌人品行的美誉度。
   离开故乡这些年,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始终没有改变。我格外关注故乡的变化,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成就,都会由衷的高兴。每年总是要抽时间回到故乡几次,每次总是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一样,新奇地观望沿途的发展变化情况。多了哪些景致,少了哪些破旧,我都会记在心里。回到村里,总是有问不完的话题,有道不尽的惦记。有时还要到一些乡亲家中去拜访,给年高的长辈请安,给患病的老人送去问候。问得最多的是每个家庭的生活情况,看他们的生活是否较过去发生了变化。每次我都能从乡亲们的喜悦表情中,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满足。故乡确实发生了变化,过去的破草房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大瓦房。有的家庭还购买了轿车、摩托。衣着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单调的黑、蓝色基调,新颖时尚的衣裳随处可见。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米白面,成了每家每户的家常便饭。我从故乡的变化中获得安慰,为乡亲脸上洋溢的喜悦而振奋。
    让我这个游子最开心的还是整个建昌的发展变化。当初坐马车进城看到的建昌县城,已是焕然一新。城中的楼变高、变新、变美了。街道变宽、变亮、变绿了。尤其是城中的大凌河,通过治理,形成一个很大的人工湖,波光潋滟,岸柳成荫。这个曾经缺水的城市,多了一种水的浪漫,一种水的灵韵。变化中让人欣喜的是,建昌这个曾经戴了几千年贫困帽子的地方,现在走上富裕的道路了。
   我的故乡情,已化作一种深沉执着的爱,凝结于我生命的旅途中。有时是一种牵挂,有时是一种回忆,有时是一种欣喜。不管人在何时何地,都会在我的心潮中荡漾,都会在我的思绪里缠绵。
   我的故乡情,已幻化成一种地域情怀,不管在何处奔波、游走,都会让我念念不忘。我的乡音里迷漫着我的依恋,我的乡土里裹挟着我的执着,我的乡缘里凝聚着我的企盼。我的乡情融在了我的言行思维里,印在了我的性格习俗中。
   我的故乡情,伴随我的真挚眷恋而绵延永恒,依存我的忠贞感恩而永远鲜活。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