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严重,山里面几乎没有人来了。打工的女儿被封在一座城市的出租屋里,回不了家,更让我感觉烦躁不安。
我是一个住在山里的文学爱好者,平时喜欢看书写作。我把书分类,一部分是名家名作,一部分是老师们的赠书,还有一部分,是自己发表的样刊。这些书大约有二百多本,整整齐齐地摆在书架上。
山沟里,只有我们一户人家,公婆和我们夫妻俩。公婆都到耄耋之年,爱窝在家里看电视,爱人喜欢领着家里的三条狗,去山上放牧那二十几只羊。大多的时候,家里就我一个人,这样的环境,正适合看书。
屋里面很安静,太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我的后背上,照在我手里的书上。那一行行字,像一双手,慢慢抚平内心的褶皱,让我变得越来越安静。
看书,让我走进了那么多作家的生活中,去体味文学大咖们的喜怒哀乐。朱自清老师的散文《背影》,让我体味父爱的伟大。读着读着,就被感动得落泪。刘亮程老师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让我几次梦回故乡,因此激发灵感,一气呵成散文《梦里的村庄》。李娟老师的散文《想起爱吐舌头的姥姥》,让我记住了那个可爱刁蛮的小老太。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看冰心老师的一篇散文《小桔灯》。文章讲述的是四十年代战争时期的故事。小姑娘的父亲是地下党,遭国民党追杀而失踪,母亲受牵连,被殴打卧床。小姑娘面对苦难,那种沉着应对的好心态,让我肃然起敬,想想自己还不如一个孩子有出息,真不应该。这盏小桔灯,照亮了作者下山的路,也让我看到了希望。
现在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每天除了阅读纸质书,也看公众号上推出的关于全民抗疫的文章,那些歌颂医护人员的散文,诗歌,像一缕缕春风,吹散了我的郁闷之情,那些充满正能量的抗疫故事,让我浑身充满了力量。
打开一本书,就等于走进了一个未知世界,我和书里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处在疫情时期的人,日子过得特别丰盈和充实。
随着阅读的书籍和电子刊越来越多,我才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经历过很多重大的疫情。第一次是1949年抗击鼠疫,最为重要的是2002年抗击“非典型肺炎”,再到2019年,抗击新冠肺炎。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灾难会很快过去,还祖国一个大好河山,一个国泰民安。
随着阅读的书籍和电子刊越来越多,我才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经历过很多重大的疫情。第一次是1949年抗击鼠疫,最为重要的是2002年抗击“非典型肺炎”,再到2019年,抗击新冠肺炎。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灾难会很快过去,还祖国一个大好河山,一个国泰民安。
家里的几个人,在家宅久了,未免焦躁。不出屋的公婆,也走出家门,去大路口眺望,盼望有人进山来。爱人和朋友视频,邀请来家里喝酒,没有人敢来,就自己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
只有我,面对疫情,特别镇静。
我每天做完该做的事情,沏上一壶茶,手拿一本书,静静地坐在书桌旁读书。真正的体味到了,一杯茶,一本书,一帘幽梦的美妙意境。
都说读书能激发灵感,我写的散文《当疫情来临时》在省散文学会的抗疫征文里获得优秀奖,又被省刊《速读》发表。
我相信,疫情带来的负面情绪,会在看书的日子里被遗忘。一本本书就是一束光,照亮我的心路历程,引领着我走出黑暗,一直走向光明的世界。
原载《辽宁青年》2022年6期
原载《辽宁青年》2022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