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在村中央大槐树下的小学校读书,学校只有一间教室——确切地说应该是两间,一溜五间破旧茅草房东边的两间,两间中间没有隔断,朝南的门开在靠近教室西墙的一侧。茅草房西边同样没有隔断的两间,圈着生产队的几头牛。正中一间的门,向东开在教室西墙上靠里的位置,里面住着一位年纪很大的蒙古族烈属老太太,她要出门,必须经过我们的教室。但在我的记忆里,从没看见她从里面走出来过。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躺在一扇门板上被抬出来,头朝北放在教室的地上,脸和身体被覆盖着,只露出来两只穿着黑布鞋的脚。蒙古族女子是不裹脚的,可印象里,她的脚并不大。她去世后,我们的老师才有了一间独立的办公室。
学校的房子年岁久了,墙上泥皮大部分脱落,裸露的石头被风化了棱角;房顶上苫的黄茅草年深日久,呈现出黝黑的颜色,在雨后,黑色中偶尔会冒出几株碧绿的小草,或一簇白色的小蘑菇。有一天刮大风,把房子上的苫草整体掀卷下来,从院子里看,房顶只剩下一面灰黄的倾斜的长方形。已经糟烂的茅草,在院子上空盘旋,像飞翔着一群乌鸦,然后又劈头盖脸地落在我们的身上。还有一部分被风裹挟着,越过残墙向西边的河套窜过去。这场景,成为我后来每次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眼前挥之不去的影像。
我的这所村小学,是大队总校唯一的分校,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学点,每隔一两年招一次生。曾经,我们村的孩子上学,要翻过一道山梁,夏季雨水多时,还得过一条小河,很不方便。有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队妇女主任向总校建议,校领导向公社请求,我们生产队腾出盛放种子的库房。从那时起有了我们的学校。
1970年3月,我5岁半,入小学一年级。好像是1973年前后吧,国家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我们集体蹲级半年,这样到四年级升入总校,我在村小学学习三年半,前后经历了至少八位老师。学校条件简陋,地处偏远,老师走马灯似的换岗,其中一位公办教师杨老师,只教我们不到三天。学校没有钟表,也没记得哪位老师戴过手表,时间靠估算。下课了,同学们并不在教室前做操场的小院子停留,而是一窝蜂似的飞奔出去,男孩子到东山坡上追逐打闹藏猫猫。我们几个女孩子,躲进附近一条沟岔里,轮番站在一块疙疙瘩瘩的大石头上,演唱样板戏选段。约莫该上课了,老师会吹挂在脖子上的小铁哨,我们叫它口溜儿——发出清脆的“㘗——㘗——”声,有时我们听不见,有时装听不见,该咋玩还咋玩,老师只好出来把我们赶回去。
历任老师均为男性,除了那位杨老师,都是民办教师,他们和农民一样拿不值钱的工分,却有操不尽的心。工作琐碎到怕我们割破手指,挨个为我们削铅笔;手把手教我们从哪里下笔,因为有的同学写的数字和拼音字母不是趴着就是仰着;把一张白纸裁成32开,再用纸捻儿装订成作业本;或找来报纸,为我们的新教科书包上一层外皮。课间为前一天无故旷课的同学补课时,随时要奔出教室把两个厮打在一起的同学拉扯开。老师们都家住本大队甚至本村,学生们知道每位老师家门朝哪边开,家里几口人,和谁是亲戚,连他的小名都一清二楚。要是被拘管急了,我们会翻脸不认人,背地里议论泄愤,比如:“狗剩子(老师的乳名)还说他是咱们班主任,那么不嫌自称呢?!人家谁谁谁(总校教导主任,曾到我们学校视察过一次)才是班主任呢!”“不嫌自称”大约相当于自我标榜,是我们自创的词语。
后来老师不许我们出去了,下课只能在院子里玩。院子作为操场,没有任何体育设施,于是男同学撞拐、推铁环、打啪叽,玩得热火朝天;女同学蹦房子、踢毽子、抓嘎拉哈,耍得不亦乐乎。每一种玩法都有竞赛性质,由两名游戏能力强的同学,轮流挑选自己的队友,分成两伙较输赢。这些原始游戏虽然简单,也需要大脑、眼睛与胳膊腿有效配合,我肢体协调能力较差,容易拖队友后腿,挑选时总是被剩在最后,赶上总人数是双数,我便归于其中一伙;是单数,便两伙都参加,术语叫“两边落(lào)”。
夏天里还有一个好玩的事,叫“摔泥炮”,就是找个小伙伴,一起到学校房后的井沿儿边挖硬泥,分成一般大小两团,各自用手捏成盆状,尽量把底部弄薄,托举在手里,猛地一翻手掌倒扣在石板上,猝不及防的空气“噗”地一声把泥盆底部鼓破一个大窟窿,于是得意地高喊一声:“补上!”对方从自己的泥团上揪下一小块,拍一个薄薄的泥饼把窟窿盖住,然后再由他摔,我来补,到上课时,谁的泥块大,谁赢。
有一年操场竟然种满了高粱,我们的活动空间剩下房前窄窄的一条,想活蹦乱跳,根本施展不开。同学们因地制宜分成两队,身体靠在教室的外墙上,互相用力往中间挤,异口同声地喊着:“挤呀挤呀挤出油,挤出㞎㞎换糖球!”
操场东墙是贴着土坎垒的,土坎上是村道,在操场上看挺高的东墙,只比村道高出两尺左右。这个操场,也是生产队的一个小场院,东墙下常年存放一只碌碡,秋天先用它把泼上水的地面轧实,然后再用它在上面打场、轧编茓子的高粱秸,秋后闲置,两侧掩上碎石头,成了我们固定的体育设施。用手撑住飞身而过,它可以是木马;闭着眼睛单腿站在上面,它可以是平衡木。让我们不满意的是它不能动地方,于是我们还趴在地上,用手抠掩着的碎石,好让它活动起来,满院子推着玩儿。那应该是危险的游戏,一旦磕着碰着或者被轧到,便会受伤。老师看见,大喝一声:“你们不要命了?!”我们只好不情愿地从地上爬起来。
因为这个碌碡,作为班级年龄最小、玩耍时总被忽略的女生,我头一次成了课间游戏的主角。尽管长大一些后,有人再提这件事,我会有些羞恼。起因是那天我们村里有人家娶亲,触发了同学们的灵感,别出心裁地,要来一次喜庆的乡间送亲仪式模仿表演,碌碡作为唯一的道具,被当作送亲的马车。诸多角色人选都落实了,却在最主要的位置卡了壳——女同学们至少比我大一岁,最大的比我大五岁,她们比我心眼多,知道害羞了,谁也不肯扮演新媳妇。我在一旁正羡慕地看着他们分配角色,机会来了,被拽到前面,系上红头巾,推着骑坐在碌碡上。碌碡左前侧是演车老板的同学,他响亮地吆喝着虚拟的马匹:“驾——驾!”送门客、压轿的、挂门帘的一干主要送亲人员,或斜靠在碌碡上,或双手推着碌碡,表示坐在马车上;后面四个挑嫁妆的男同学,横竖站成两排做肩担重物行走状;没有派上角色的同学,主动扮演看热闹的乡亲们。我围着红头巾,腼腆羞涩地微笑着。众人瞩目,有些不好意思;头一回觉得自己这么重要,心里美滋滋的,挺兴奋。同学们簇拥在我身边,像花瓣簇拥着花蕊,欢呼着,雀跃着,一次举全班(也是全校)之力的盛大演出达到欢乐的巅峰。
与操场上亮晶晶的阳光相比,教室里显得有些昏暗。学校的房子,也和村里的民居一样结构,纸糊的有许多小方格的窗户,里面的墙皮也同外面一样斑驳了,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缝隙呈凹沟状。黑黢黢的长方形课桌,下面有两个桌格放书包,配一条长板凳。黑板在天热的时候挂在东墙上,靠门口凉爽地方留给我们;天冷时挂在西墙上,老师站在透风的门口。虽然只有一个班一名老师,课程表上仍五脏俱全,老师是万金油型的,语算政音体美全开,只是不那么正规。上体育课,老师有节奏地吹着口溜儿,我们在操场上转圈跑步;音乐课叫唱歌课,请村里两个在总校上学的高年级女生,教我们唱歌剧《白毛女》里的《北风吹》;好多样板戏的唱段,是我们自己跟着电影和广播学来的。
二年级有一篇课文《三送水罐》,老师要我们用里面新学的“发现”一词造句,一个男生这样造的:“我在放学的路上发现一只狗,我把它抱家去了。”现在看来应该没毛病,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老师认为不郑重,当作不成功的例子念给我们听,同学们反倒觉得很有趣,一齐笑起来。那个男生受到鼓舞,又仿造一句:“我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一个日本鬼子,一脚把他踢死了。”于是哄堂大笑。这么一件小事,全班居然乐了好几天,除了身在其境的我们,恐怕任谁都会觉得莫名其妙。
有时老师正在讲课,会有某个同学的家长站在村道上,面向教室突然吆喝一嗓子:“二丫头!我上沟外给猪薅点草,你麻溜回家看小五去!”更有一次,我那年仅四岁的可爱弟弟,手里拎着半只茄子,径直走进课堂,旁若无人地对我说:“姐,给你瘸(茄)子!”
大自然对我们的诱惑,远远大于课堂,经常有同学逃学,藏在某个小沟岔里玩一天,或者偷着去串亲戚。即便请假,理由也很超前:“老师,我明天不来了。”“为啥不来?”“那个啥,我明天脑袋疼。”
我们上三年级时,学校又招收一年级新生,同一教室,两个年级两个班,老师还是一个。一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自习,我们还 可以辅导一年级的学弟学妹。这种复式教学形式,很考验老师的工作能力。
许多年后,我们村到总校的路修好了,教学点撤销,房子卖了,买房子的人家拆了旧房子,原地盖起了宽敞结实的瓦房,操场变成绿油油的菜园。关于它留给我的一切记忆,在现实空间都不存在了,同一天入学的伙伴风流云散,各奔东西,大多三十多年不见,有的已不在人世了。
无人能使时钟为我敲打已逝去的钟点,但曾经体验过的欢乐依然可以重上心头。史铁生说:“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恋自己童年的痴拙,若不能默然长思或耿耿于怀孩提时光的往事,当是莫大的缺憾。”在我年过半百,经历了世事风雨之后,回想起童稚的日子,还能翘起嘴角微笑,内心充盈着温馨,那么,我的人生该是没什么缺憾了。
原载《天津文学》2022年第8期
学校的房子年岁久了,墙上泥皮大部分脱落,裸露的石头被风化了棱角;房顶上苫的黄茅草年深日久,呈现出黝黑的颜色,在雨后,黑色中偶尔会冒出几株碧绿的小草,或一簇白色的小蘑菇。有一天刮大风,把房子上的苫草整体掀卷下来,从院子里看,房顶只剩下一面灰黄的倾斜的长方形。已经糟烂的茅草,在院子上空盘旋,像飞翔着一群乌鸦,然后又劈头盖脸地落在我们的身上。还有一部分被风裹挟着,越过残墙向西边的河套窜过去。这场景,成为我后来每次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眼前挥之不去的影像。
我的这所村小学,是大队总校唯一的分校,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学点,每隔一两年招一次生。曾经,我们村的孩子上学,要翻过一道山梁,夏季雨水多时,还得过一条小河,很不方便。有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队妇女主任向总校建议,校领导向公社请求,我们生产队腾出盛放种子的库房。从那时起有了我们的学校。
1970年3月,我5岁半,入小学一年级。好像是1973年前后吧,国家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我们集体蹲级半年,这样到四年级升入总校,我在村小学学习三年半,前后经历了至少八位老师。学校条件简陋,地处偏远,老师走马灯似的换岗,其中一位公办教师杨老师,只教我们不到三天。学校没有钟表,也没记得哪位老师戴过手表,时间靠估算。下课了,同学们并不在教室前做操场的小院子停留,而是一窝蜂似的飞奔出去,男孩子到东山坡上追逐打闹藏猫猫。我们几个女孩子,躲进附近一条沟岔里,轮番站在一块疙疙瘩瘩的大石头上,演唱样板戏选段。约莫该上课了,老师会吹挂在脖子上的小铁哨,我们叫它口溜儿——发出清脆的“㘗——㘗——”声,有时我们听不见,有时装听不见,该咋玩还咋玩,老师只好出来把我们赶回去。
历任老师均为男性,除了那位杨老师,都是民办教师,他们和农民一样拿不值钱的工分,却有操不尽的心。工作琐碎到怕我们割破手指,挨个为我们削铅笔;手把手教我们从哪里下笔,因为有的同学写的数字和拼音字母不是趴着就是仰着;把一张白纸裁成32开,再用纸捻儿装订成作业本;或找来报纸,为我们的新教科书包上一层外皮。课间为前一天无故旷课的同学补课时,随时要奔出教室把两个厮打在一起的同学拉扯开。老师们都家住本大队甚至本村,学生们知道每位老师家门朝哪边开,家里几口人,和谁是亲戚,连他的小名都一清二楚。要是被拘管急了,我们会翻脸不认人,背地里议论泄愤,比如:“狗剩子(老师的乳名)还说他是咱们班主任,那么不嫌自称呢?!人家谁谁谁(总校教导主任,曾到我们学校视察过一次)才是班主任呢!”“不嫌自称”大约相当于自我标榜,是我们自创的词语。
后来老师不许我们出去了,下课只能在院子里玩。院子作为操场,没有任何体育设施,于是男同学撞拐、推铁环、打啪叽,玩得热火朝天;女同学蹦房子、踢毽子、抓嘎拉哈,耍得不亦乐乎。每一种玩法都有竞赛性质,由两名游戏能力强的同学,轮流挑选自己的队友,分成两伙较输赢。这些原始游戏虽然简单,也需要大脑、眼睛与胳膊腿有效配合,我肢体协调能力较差,容易拖队友后腿,挑选时总是被剩在最后,赶上总人数是双数,我便归于其中一伙;是单数,便两伙都参加,术语叫“两边落(lào)”。
夏天里还有一个好玩的事,叫“摔泥炮”,就是找个小伙伴,一起到学校房后的井沿儿边挖硬泥,分成一般大小两团,各自用手捏成盆状,尽量把底部弄薄,托举在手里,猛地一翻手掌倒扣在石板上,猝不及防的空气“噗”地一声把泥盆底部鼓破一个大窟窿,于是得意地高喊一声:“补上!”对方从自己的泥团上揪下一小块,拍一个薄薄的泥饼把窟窿盖住,然后再由他摔,我来补,到上课时,谁的泥块大,谁赢。
有一年操场竟然种满了高粱,我们的活动空间剩下房前窄窄的一条,想活蹦乱跳,根本施展不开。同学们因地制宜分成两队,身体靠在教室的外墙上,互相用力往中间挤,异口同声地喊着:“挤呀挤呀挤出油,挤出㞎㞎换糖球!”
操场东墙是贴着土坎垒的,土坎上是村道,在操场上看挺高的东墙,只比村道高出两尺左右。这个操场,也是生产队的一个小场院,东墙下常年存放一只碌碡,秋天先用它把泼上水的地面轧实,然后再用它在上面打场、轧编茓子的高粱秸,秋后闲置,两侧掩上碎石头,成了我们固定的体育设施。用手撑住飞身而过,它可以是木马;闭着眼睛单腿站在上面,它可以是平衡木。让我们不满意的是它不能动地方,于是我们还趴在地上,用手抠掩着的碎石,好让它活动起来,满院子推着玩儿。那应该是危险的游戏,一旦磕着碰着或者被轧到,便会受伤。老师看见,大喝一声:“你们不要命了?!”我们只好不情愿地从地上爬起来。
因为这个碌碡,作为班级年龄最小、玩耍时总被忽略的女生,我头一次成了课间游戏的主角。尽管长大一些后,有人再提这件事,我会有些羞恼。起因是那天我们村里有人家娶亲,触发了同学们的灵感,别出心裁地,要来一次喜庆的乡间送亲仪式模仿表演,碌碡作为唯一的道具,被当作送亲的马车。诸多角色人选都落实了,却在最主要的位置卡了壳——女同学们至少比我大一岁,最大的比我大五岁,她们比我心眼多,知道害羞了,谁也不肯扮演新媳妇。我在一旁正羡慕地看着他们分配角色,机会来了,被拽到前面,系上红头巾,推着骑坐在碌碡上。碌碡左前侧是演车老板的同学,他响亮地吆喝着虚拟的马匹:“驾——驾!”送门客、压轿的、挂门帘的一干主要送亲人员,或斜靠在碌碡上,或双手推着碌碡,表示坐在马车上;后面四个挑嫁妆的男同学,横竖站成两排做肩担重物行走状;没有派上角色的同学,主动扮演看热闹的乡亲们。我围着红头巾,腼腆羞涩地微笑着。众人瞩目,有些不好意思;头一回觉得自己这么重要,心里美滋滋的,挺兴奋。同学们簇拥在我身边,像花瓣簇拥着花蕊,欢呼着,雀跃着,一次举全班(也是全校)之力的盛大演出达到欢乐的巅峰。
与操场上亮晶晶的阳光相比,教室里显得有些昏暗。学校的房子,也和村里的民居一样结构,纸糊的有许多小方格的窗户,里面的墙皮也同外面一样斑驳了,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缝隙呈凹沟状。黑黢黢的长方形课桌,下面有两个桌格放书包,配一条长板凳。黑板在天热的时候挂在东墙上,靠门口凉爽地方留给我们;天冷时挂在西墙上,老师站在透风的门口。虽然只有一个班一名老师,课程表上仍五脏俱全,老师是万金油型的,语算政音体美全开,只是不那么正规。上体育课,老师有节奏地吹着口溜儿,我们在操场上转圈跑步;音乐课叫唱歌课,请村里两个在总校上学的高年级女生,教我们唱歌剧《白毛女》里的《北风吹》;好多样板戏的唱段,是我们自己跟着电影和广播学来的。
二年级有一篇课文《三送水罐》,老师要我们用里面新学的“发现”一词造句,一个男生这样造的:“我在放学的路上发现一只狗,我把它抱家去了。”现在看来应该没毛病,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老师认为不郑重,当作不成功的例子念给我们听,同学们反倒觉得很有趣,一齐笑起来。那个男生受到鼓舞,又仿造一句:“我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一个日本鬼子,一脚把他踢死了。”于是哄堂大笑。这么一件小事,全班居然乐了好几天,除了身在其境的我们,恐怕任谁都会觉得莫名其妙。
有时老师正在讲课,会有某个同学的家长站在村道上,面向教室突然吆喝一嗓子:“二丫头!我上沟外给猪薅点草,你麻溜回家看小五去!”更有一次,我那年仅四岁的可爱弟弟,手里拎着半只茄子,径直走进课堂,旁若无人地对我说:“姐,给你瘸(茄)子!”
大自然对我们的诱惑,远远大于课堂,经常有同学逃学,藏在某个小沟岔里玩一天,或者偷着去串亲戚。即便请假,理由也很超前:“老师,我明天不来了。”“为啥不来?”“那个啥,我明天脑袋疼。”
我们上三年级时,学校又招收一年级新生,同一教室,两个年级两个班,老师还是一个。一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自习,我们还 可以辅导一年级的学弟学妹。这种复式教学形式,很考验老师的工作能力。
许多年后,我们村到总校的路修好了,教学点撤销,房子卖了,买房子的人家拆了旧房子,原地盖起了宽敞结实的瓦房,操场变成绿油油的菜园。关于它留给我的一切记忆,在现实空间都不存在了,同一天入学的伙伴风流云散,各奔东西,大多三十多年不见,有的已不在人世了。
无人能使时钟为我敲打已逝去的钟点,但曾经体验过的欢乐依然可以重上心头。史铁生说:“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恋自己童年的痴拙,若不能默然长思或耿耿于怀孩提时光的往事,当是莫大的缺憾。”在我年过半百,经历了世事风雨之后,回想起童稚的日子,还能翘起嘴角微笑,内心充盈着温馨,那么,我的人生该是没什么缺憾了。
原载《天津文学》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