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转载 > 散文 > 难忘的记忆
2022-12-14 13:41:57 

难忘的记忆


杨广大
 读 书
        我上小学的时候,读书条件是十分艰苦的。
        我所居住的小山村那时还没有电灯,晚上读书、写作业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完成。油灯通常是放在土炕中间,我常常是因陋就简,趴在炕上,借着微弱的灯光学习,而勤快的奶奶经常坐在炕头纺线或做些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后来我们村子拉上了电,家家都安上了电灯,晚上,屋子被雪亮的灯光笼罩着,在电灯下读书学习,心情像过年吃肉馅饺子一样无比畅快。
        那时,在学校里读书,最害怕、最难熬的是冬天。由于学校条件差,没有钱买好煤。我们要轮流从家里拿柴火生铁炉子,煤不好烧,教室里经常是烟雾弥漫,呛得大家眼泪直流、咳嗽不止。遇上大冷天,除了挨呛,还要挨冻,有时脚被冻得像猫咬似的,实在受不了了,我们只好跺脚缓解疼痛。因跺脚,土地上溅起的尘土与烟雾混合在一起,钻进嗓子里痒痒的,叫人难以忍受。因为寒冷,我写字的右手上生了冻疮并化浓,每次换药时揭皮的疼痛都是撕心裂肺,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那时的学习用品很匮乏。书写工具只有很简陋的铅笔、钢笔和蘸水笔。为了省钱,我时常用花2分钱买来的颜料自己配制钢笔水;作业本都是用5分钱的大白纸裁完订成的;偶尔买一两本32开的田字格本和演算本,喜欢得不得了,用起来小心翼翼,生怕弄脏弄坏。我现在还保存着当年用过的铁皮文具盒,又窄又浅,早已锈迹斑斑,和现在的大方漂亮的文具盒比起来很是寒酸。我和同学们用的书包多数是用黄布做成的,它往往要伴随我们的整个小学时期。用得时间长了,褪了色的书包变成了像干白菜叶一样难看的灰白色,磨破了就让家里大人补上一块补丁,背带坏了用线缝上接着用。换新书包在那个年代竟成了一种奢望。
        看到现在的孩子们,学习用具应有尽有,学习条件越来越好,在寒冷的冬天能够坐在宽敞明亮、温暖如春的教室里无忧无虑地读书学习,想想当年我们读书时受苦的滋味,我内心对他们充满了羡慕之情。
                                                                             买 肉
        每当想起小时候那次买猪肉的情景,我的心里便涌起一阵阵酸楚。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粮食产量较低,人们勉强填饱肚子,很少有拿出余粮养猪的。记得一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听说离家三华里远的青年点杀猪,家里大人便给我带上钱,跟着本家的老奶奶去买猪肉,准备过个快乐节。
        我跟着老奶奶,一路蹦蹦跳跳地来到青年点。一进院子便见到一大堆人围成一圈儿在看什么,我挤到里面,看见杀猪的师傅正在给已杀死的猪开膛破肚,心想来得还不晚,明天过节准能吃上香喷喷的猪肉了。于是,便钻出人群尽情地玩开了。等师傅收拾完猪,开卖了,只见人们团团围住青年点的点长,一个一个地排号,一个一个地买肉,肉越来越少,可买肉的人还有许多。这时我慌了神,玩兴顿消,上前哀求老奶奶找点长说说情,老奶奶挤到点长面前,亲切地叫着他的名字,再三恳求他匀一点给我们。猪肉毕竟太少了,而买肉的人却很多,点长也毫无办法,显出一脸的无奈。见此情景,我的心里酸溜溜的,平生第一次尝到了希望破灭的滋味。回家的路上,我像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的,又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眼里忍不住流出了苦涩的泪水……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家乡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家乡家家养猪乃是平常之事,养猪大户也不稀奇,集市上卖肉的好几份且货源充足,想吃猪肉,无论什么时候都会让你大饱口福。想到再不会受当年那买肉之苦,我真是打心眼里高兴。
                                                                              坐 车
        如今,人们出行或坐飞机或坐高铁或坐快客,甚是方便,到省城到首都都不会是大问题。然而,在三十多年前坐车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以致每次想起来总有一种酸酸的感觉萦绕心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离老家二十华里的一所中学任教,几年后在离学校四十华里的小城安家,于是坐客车便成了平常事。那时客车的班次少得实在可怜,每次下班回家等车时心里都是十分地焦急,甚至是惴惴不安。好不容易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等来一趟车,可是,车上已人满为患,眼睁睁地看着客车在身旁匆匆驶过,却又无可奈何,那种失望无助的感觉真的好难受。有时遇到有人下车,客车要开过离站点老远的地方才肯停下来,这时,我们等车的人就像开运动会赛跑似的向客车追去,幸运时可死皮赖脸地挤上车,而好多时候是刚要气喘嘘嘘地追到车跟前时,客车却像戏弄人似的一溜烟开走了,眼巴巴地看着客车渐渐缩小模糊的影子,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结婚后在小城居住,每年最愁的就是回乡下老家过年。回去时稍好一些,好歹能坐上车,尽管车上挤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而过完年往回返时可就惨了,步行七八华里到站点,顶着料峭的寒风,在道边往往一等就是几个小时,上趟坐不上,这趟又是不停,我和妻子急得直跺脚,一次次地盼望,又一次次地失望,过年的好心情因等车的烦恼而变得沮丧起来。
        大人吃点苦算不了什么大事,而孩子小的时候回家就更为不便。记得女儿刚刚七个月大时,我们一家回乡下老家过年,下了客车又换乘上了家里人赶来的十分简陋的小驴车,车在回家的土路上一路颠簸,刺骨的西北风迎面扑来,像锋利的刀片一样在脸上不停地割着,把就要回到家的那份喜悦割得七零八落,狠狠地抛向了空旷寂寥的天空。大人忍着冻,还要时不时地给孩子扯扯被风掀起的棉大衣,用颤颤发抖的身体为她挡着呼啸的冷风,心里恨不得马上就回到家中,七八华里的路程似乎一下比往常漫长了许多。
        现在好了,回老家的客车十几分钟一趟,出租车随叫随到,来回再也用不着为坐车打怵发愁,于是回家便成了纯粹的快乐之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京四高速公路和京沈高铁的开通,给家乡人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坐高铁到沈阳只需1小时零几分钟,到北京只需2个多小时,人们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却成了美好的现实。而我当年的坐车之苦,早已成了尘封的辛酸历史。
                                                                  原载《北方文学》2022年10期


上一篇:夏雨初绽
下一篇:雨雪间的爱情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