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家乡的敖包
2023-08-13 15:18:43 

家乡的敖包


周衍利
        敖包,是蒙古地区常见的用土或石块垒起的“堆子”,也叫“脑包”、“鄂博”。       
        它最初是茫茫草原上用于指路、辨别方位、行政区划和界定牧场的标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敖包的含义增加了多种不同的版本:比如充满浪漫的月亮之下,敖包相会;比如充满神圣的世袭传颂,神在其位;比如充满虔诚的祈祷平安,风调雨顺……       
       我曾在出差和旅游时多次到过内蒙古,驱车在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上,除了蓝蓝的天空与河流,白白的云朵和蒙古包,白黑相嵌的牛马羊群,还有忽而闯入视野随风飘舞的簇簇彩团,那就是系于敖包上的经幡彩条。路过敖包的本地人和入乡随俗的游人都会驻马停车,趋前瞻仰、祭拜。       
       我所见过的敖包形状基本相似,都是圆锥形的土堆或石堆,但大小却不尽相同。       
       据说, 内蒙古最大的敖包位于锡林郭勒盟西乌旗的乌兰五台,号称天下第一大敖包。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于13世纪来到乌兰五台而建的,敖包高13米,直径13米,13个台基层次,13个莲花叶围绕三圈。敖包整体呈白色,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洁白的光芒。上面挂满了五彩经幡,其中红色代表太阳,蓝色代表天空,白色代表云朵,黄色代表土地,绿色代表草原,由此组成草原人民生生不息的生存世界。       
       大敖包神圣肃穆、豪华庄重、无与伦比。但称之为“天下第一大”,着实沾染一点牛皮味道。因为他们忽略了坐落于我的家乡一座默默无闻的敖包。       
        我的家乡是辽西与内蒙古邻近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黑城子。辽代始建,称为“宜民”,金朝和元朝时的川州故城。自古以来蒙汉杂居,文化发达,商贾云集,人杰地灵。曾经是蒙古世袭王爷的府邸,至今还遗留着一公里见方的古城墙遗址。       
        镇外西北角,有一座拔地而起的独立小山丘,距离地面高度二十米左右,家乡人称之为“闹包山”。       
关于“闹包山”的来历至今没有发现文字的记载,民间传说大概有四种:       
        一说这是一座身世显赫的王公贵族的坟墓,陪葬的宝物无数,里面布满暗道及弩箭、水银等机关,很多盗墓贼都葬身其中。传说阴森恐怖,让人毛骨悚然。       
       二说这里最早是辽代古塔,年久失修倒塌后遗留的废墟,被改建为敖包。       
       三说这就是一座自然的小山丘,只是因大小和形状像敖包,所以起名叫做敖包山。       
        三种说法我比较倾向于第二种。因为如果是一座有价值的古墓,却从来未见考古人员前来勘探考察,同时政府也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而以辽西的地质结构,自然的小山必然是由连绵的山峰或丘陵组成,所谓山岭相连,不可能从平地突兀挺起一座孤立的山包。       
       听老人讲,早年间也经常有蒙族人到这座敖包山前祭祀,香火缭绕,庄严肃穆,但随着蒙族人在这个地区的减少,以及文化、信仰和生活习惯的慢慢汉化,这一习俗也逐渐消失了。       
       至于为什么称为“闹包山”,大致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家乡话发音导致于此。如家乡土语骄傲发音为“骄闹”,棉袄发音为“棉脑”,嗷嗷叫发音为“孬孬叫”,那么敖包发音为“闹包”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了。另一种可能就是由敖包的别称“脑包”之“脑”字发音演变而来。      
       或许是来自这座敖包的最初灵感,那首经久传唱、脍炙人口的蒙古民歌《敖包相会》的词作者玛拉沁夫,其童年就是在黑城子古镇度过的,而其出生地就是距此仅二十里之遥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太平乡。      
        家乡的古城墙遗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信家乡的这座“闹包山”,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吸引考古部门和专家的目光,为我们揭示出它神秘的历史由来。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