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钱王祠位于西湖南线,与岳庙隔湖相望。前身是表彰五代吴越国王钱氏的表忠观,清代以后称钱王祠。唐天祐四年(907),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音chu)禅位,建立梁朝,唐朝彻底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梁龙德三年(923),钱镠被封为吴越国王,共传位三世五王,长期奉行“保境安民”之策。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王钱弘俶“纳土归宋”,将一军十三州之地归属大宋版图,使大宋和平统一了吴越。
北宋熙宁十年(1077),杭州知州赵抃(1008-1084)奏请朝廷,将杭州龙山(即玉皇山)之阳的废旧佛祠“妙因院”改建为观,朝廷同意,并赐名“表忠观”。曾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应赵抃之邀,于元丰元年(1078)亲自撰书了《表忠观碑》,刻立于表忠观内。可惜表忠观毁于元代兵燹(音xian)。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浙江督抚胡宗宪改西湖灵芝寺为表忠观。历经多次毁、建,钱王祠解放前已破损不堪。2002年2月杭州市政府重修钱王祠,2003年10月对外开放。现钱王祠内、外悬挂、镌刻了很多楹联作品,歌颂吴越五王的历史功绩。笔者与钱王祠文物保护部门沟通,在选用楹联时,他们查了很多资料,搜寻了一些钱王祠旧有楹联,请当代书法家重新书写。因资料欠缺,很多楹联的作者无从考证,可以确定的联作者已刻于联上。
一、大门外牌坊
西湖码头与钱王祠中间有座巨大的牌坊——功德坊,功德坊正面刻有两幅楹联,背面刻有一幅楹联。正面内侧楹联为:
功勋合五百臣之多,一代规模创吴越;
德化被十四州而远,千秋坊表永湖山。
钱镠(852-932),字具美,小名婆留,五代吴越国的开创者。先后被封为镇海军节度使、镇东军节度使、越王、吴王、吴越王。“五百臣”语出《新五代史·越世家》:“天祐元年(904),封镠吴王,镠建功臣堂,立碑纪功,列宾佐将校名氏于碑阴者五百人”。钱镠创立的吴越国大致范围包括:当时江南东道下属的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十四州中除去润州和常州,加上福建的福州和临安县的安国衣锦军,共一军十三州,号称“十四州”。五百功臣堂、十四州疆土,两项功绩确可让后人铭记。功德坊正面外侧镌刻集文徵明字楹联:
湖山露真态;
功德说前王。
“湖山露真态”语出宋人陈鉴之《同刘叔泰放步湖边入灵芝寺坐依光良久叔泰诵》“湖山露真态,鸥点溶溶天。”陈鉴之,初名璟,字刚父,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理宗淳祐七年(1247)进士。钱王祠建在西湖南线,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陈诗应是与友漫步西湖,有感湖山景色之佳而作。楹联引用陈诗,进一步阐明营建钱王祠的主要目的就是表述前王的功德。功德坊背面镌刻一幅楹联:
启匣尚存归国诏;
解韬时拂射潮弓。
作者刘墉(1719-1805),字崇如,人称“刘罗锅”,山东诸城人。清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史学家,军机大臣刘统勋之子,以为官清廉著称。北宋开宝八年(975),钱俶协助北宋灭掉南唐。第二年,宋太祖赵匡胤要求钱俶入朝觐见,钱俶无奈带着妻子孙氏到了汴梁。赵匡胤给了钱俶极高的礼遇,并让其返国。临行前,赵匡胤给了钱俶一个黄锦匣,让他出汴梁后再打开。途中钱俶打开匣子,里面都是宋朝大臣请求扣留钱俶的奏章,钱俶万分感激。“韬”,弓或剑的套子,“解韬”表示卸下装弓箭的袋子,有解甲归田之意。“射潮”出自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苏轼自注:“吴越王尝以弓弩射潮头,与海神战,自尔水不进城。”刘墉以此二典入联,称颂和平统一吴越,钱氏五王居功至伟。钱王祠门前东侧矗立一座“圣旨”石牌坊,横眉镌刻“澄明湖绿”四个字,两侧集苏轼字刻一幅楹联:
门前柳绿霏霏舞;
陌上花开缓缓归。
苏轼曾作三首《陌上花》“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似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东坡自引曰:“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史家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虽复文人操笔,无以过之。”晁补之也和苏轼诗《陌上花八首》“郊外金軿步帐随,道边游女看王妃。内官走马传书报,陌上花开缓缓归”。东“圣旨”牌坊楹联引用此典,极言吴越国当时平安、和谐的环境。钱王祠门前西侧也矗立一座“圣旨”石牌坊,横眉镌刻“包络山川”四个字,两侧集米芾字刻一幅楹联:
保境安民归一统;
遗庥造福祀千秋。
《释言》:“庥,荫也。”《说文》:“祀,祭无已也。”指永久祭祀。全联仍是称赞吴越国“保境安民”的国策,最终归于一统,此等功业、福祉绝对利于后世,值得世世代代永远祭祀。
二、正门
钱王祠大门抱柱镌刻一幅楹联:
捍海筑金堤,鲸浪长恬,累世共钦明德远;
射潮驱铁弩,乌号宛在,余风犹想大王雄。
作者杨叔怿,晚清诗人,“南社五虎”之一,有多篇题写杭州景色的楹联传世。南社是咸丰年间“风流文采,照耀一时”的闽中诗社,由林直首倡,社员共计十三人。“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乌号”,良弓名,传说为黄帝所用。北宋《吴越备史》载:“(910年)八月始筑捍海塘,王因江涛冲激,命强弩以射涛头,遂定其基。复建候潮、通江等城门。”注云:“初定其基,而江涛昼夜冲激,沙岸板筑不能就。王命强弩五百以射涛头,又亲筑胥山祠,仍为题诗一章,函钥置于海门,其略曰:‘为报龙神并水府,钱塘借取筑钱城。’既而潮头遂趋西陵,王乃命运巨石,盛以竹笼,植巨材捍之。城基始定。其重濠累堑,通衢广陌,亦由是而成焉。”由此可见,杭州的兴盛,钱镠治理钱塘江居功至伟。2023年,钱王祠大门门廊新增楹联一副:
凭智勇开国,献锦绣湖山归大统;
教子孙有方,多匡时俊彦振中华。
作者钱法成,钱镠三十五世孙,当代著名剧作家、书法家,历任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浙江省政协常委。钱镠有《钱氏家训》传世,激励钱氏后人英才辈出,代代有名人。当代科技界“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近代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以及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等,皆为钱氏后裔。作为钱镠后裔的钱法成先生,以“教子孙有方”为主题为钱王祠撰、书的楹联,合情、合理。
三、第一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的铜献殿左右各有一座功臣堂。功臣堂内以壁画的形式,展现了西陵大战、擒董昌、大战狼山江、疏浚西湖、筑捍海塘、纳土归宋、陌上花开、兴筑罗城等八个重大历史事件,展示了钱氏三世五王的文治武功。右侧功臣堂额眉悬挂“天生英淑”匾额。殿正门抱柱楹联为:
十四州匕鬯无惊,保境安民,麟阁褒扬铭铁劵;
九百载威灵宛在,陈裳荐食,螭碑鼎峙镇钱塘。
“匕鬯(chàng)无惊”,语出黄远庸《弹劾案与新内阁》“吾曹固甚望此震烁中外,匕鬯无惊之新阁出现者也。”意纪律严明,无所惊扰。“铁劵”,皇帝赐给大臣的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可世代享有优厚待遇或免死。功臣堂内保存的一方唐乾宁四年(897)唐昭宗钦赐钱镠的“金书铁券”,是中国现存于世最早的铁券实物,一千多年来,历经战乱,忽隐忽现,除个别时段外,一直由钱镠后裔收藏,非常珍贵。“九百载”,指钱鏐治理吴越至题联时间约900年,由此可猜联作者应该是清人。“陈裳荐食”语出《中庸》第十三章:“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此应指及时祭祀。“螭(chi)”,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螭碑”就是隽有螭首的石碑,代指苏试撰写的千古名碑《表忠观碑》刻。上联从疆域着手,下联从历史着眼,歌颂钱镠的功绩。左侧功臣堂额眉悬挂“气腾八荒”四字匾额。殿正门抱柱楹联为:
藩镇痛恣横,独能半壁坚持,百载金瓯固吴越;
潮流趋险恶,安得先王复起,万弦铁弩障江山。
唐后期藩镇割据,唐已是有名无实。钱镠虽也割据一方,但一直奉中原政权为正朔,使吴越得百年安宁,最终和平回归大宋。楹联以钱王射潮之典,言说当时形式趋于恶化,期望能有先王(钱镠)一样的英雄起来,以射潮之万弦铁弩保障江山永固。从联意猜想,此联作者可能处于晚清风雨飘摇之际,以题钱王祠之名,借古讽今。 正殿是五王殿,也是钱王祠的主殿。大殿正中供奉的钱镠像高达5米,两侧是钱元瓘、钱弘佐,钱弘琮、钱弘俶的塑像。五王殿额眉横匾是“保境安民”四个大字,正门抱柱悬挂一幅楹联:
金瓯固半壁,东南遗爱在湖山,只今楹殿重新,玉座苔衣,旷代雄姿严咫尺;
铁弩壮三军,决拾丰功昭简册,从此波澜底定,荷花桂子,千秋典祀荐馨香。
钱王祠全部现有楹联,只有这幅联标注了“钱王祠旧有楹联”。“玉座苔衣”语出朱彝尊《满江红·吴大帝庙》“玉座苔衣,拜遗像、紫髯如乍。”朱彝尊,擅诗,与清初杰出诗人王士祯并称“南朱北王”;工词,与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并称“朱陈”;精通金石文史,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词句是写入庙拜谒孙权的情景。“玉座”“苔衣”既指帝王之尊,又指时间之久。“严咫尺”语出初唐陈元光五言排律《望阙谢恩》:“天颜严咫尺,夙夜敢荒淫。”陈元光,字廷炬,高宗朝任岭南行军总督。武后垂拱二年(686),任漳州刺史。此句是说天颜的威严近在咫尺。“荷花桂子”语出柳永的《望海潮》“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当年海陵王完颜亮就是因为看到柳永的这首词,对杭州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心生羡慕而决定进攻南宋的。的确,若没有钱氏五王的治理,何来杭州的“荷花桂子”?“荐馨香”语出徐鹿卿的《明堂庆成颂》“孰知明德,日荐馨香。”徐鹿卿(1170-1249),字德夫,南宋文学家。博通经史,以文学著名乡里。《明堂庆成颂》写于1248年,南宋第五位皇帝宋理宗赵昀即位的二十二年,所以诗开篇是“穆穆圣皇,出震乘乾。二十二载,如日中天。”此诗应该是歌功颂德之作,“荐馨香”为典祀祭品丰盛之意。该联应是写于钱王祠某次重修之时,认为对近在咫尺的钱王,应用“馨香”的“荷花桂子”世代祭祀。大殿左侧的立柱上,还悬挂着一幅草书楹联:
天地几沧桑,叹龙拏虎攫,四境驿骚,幸此邦民气太和,依然陌上花开,江中潮静;
湖山新殿宇,仰玉带金龙,千秋威肃,愿今后神保是格,再见仓多积粟,野献嘉禾。
“龙拏虎攫”语出清王晫《今世说·企羡》“新城王西樵阮亭,每过邮亭夜店,辄题诗壁上,诗既惊人,使笔斗大,龙拏虎攫。”原意指龙争虎斗,此代指各处藩镇割据称雄;“驿骚”,驿站不得安宁。“是格”,指这片地方。上联写在全国大乱的情况下,只有吴越之地民众安生,呈现一片陌上花开,江中潮静的宁静;下联祈求威严的钱王能保佑一方,民仓多积粟,田野现嘉禾。五王殿正中供奉的钱镠塑像两侧镌刻一幅楹联:
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此联出自《钱氏家训》的国家篇:“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此联是钱王祠内唯一不符联律的楹联,可能当初重建者也没把这当成一幅楹联,只是想作为警示之言宣示后世而已。
四、第二进院落
第二进院落东西相对的两个偏殿大厅内,展示的是当代书法
名家书写的《钱氏家训》,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篇。
右侧偏殿名为“揽远堂”,正门抱柱楹联为:
功在生民,惜传闻异辞,信史尚留曲笔;
垂德奕祀,怅播迁中叶,支流莫溯真源。
“曲笔”语出《后汉书·臧洪传》:“昔晏婴不降志於白刃, 南史不曲笔以求存,故身传图象,名垂后世。”意谓史官由于某种原因,不据事直书,有意掩盖事情真相。这里应该是说史书对几代钱王的记载褒贬不一,可能是史书曲笔之故。“奕祀”同“奕世”,一代接一代之意。“播迁”,迁徙流离之意。“中叶”,指其中一个阶段。虽然钱镠在大唐晚期为吴越安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事实无可否认,但他也是晚唐藩镇割据者之一,对大唐的灭亡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本来就是多元化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可能非忠即奸。所谓千古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即为此意。左侧偏殿名为“怀慎堂”,正门抱柱楹联为:
斗牛分野,吴越一星,两浙荷帡幪,犹有国人怀旧德;
戎马生郊,风云万变,百灵通肸蠁,安得壮士挽天河。
作者孙传芳(1885-1935),字馨远,山东泰安人,直系军阀首领,与张作霖、吴佩孚并称为“北洋三大军阀”,曾统治浙、闽、苏、皖、赣五省,是直系后期最具实力的大军阀。九一八事变后,孙传芳隐居天津佛堂,拒绝与冈村宁次合作,具有一定的民族气节。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最终孙传芳取得胜利进入杭州。战败的皖系将领张载阳选择在杭州寓所隐居,投资修缮了钱王祠,此联极可能系此时请孙传芳所题。
《新五代史·越世家第七》有术士相镠的记载:“豫章人有善术者,望牛斗间有王气。术者私谓起曰:‘占君县有贵人,求之市中不可得,视君之相贵矣,然不足当之。’起乃为置酒,悉召贤豪为会,阴令术者遍视之,皆不足当。术者过起家,镠适从外来,见起,反走,术者望见之,大惊曰:‘此真贵人也!’”“帡幪”,语出扬雄《法言·吾子》:“震风陵雨,然后知夏屋之为帡幪也。”本指古代帐幕之类的物品,后引申为覆盖、庇护。“肸蠁(xi xiang)”,意联绵不绝。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曾有“若肸蠁之有凭,肃风飙而乍起”的诗句。整联尽是对钱镠颂扬赞美之词,也是祠联的一种风格吧。第二进院落最后面正中是庆系堂。庆系堂是钱王祠唯一可以登临的两层建筑,主要陈列钱氏五王的生平、功绩。庆系堂正面匾额为“光泽百世”,寓意吴越钱王的业绩与声望世代传宗,延绵至今。大殿正门抱柱楹联为:
讨董歼刘,征诛比汤武,纳土称藩,揖让效唐虞,九八年保障一方,我祖宏规开自昔;
筑塘捍海,吴越拓雄图,课桑训农,东南兴水利,十四州楷模全国,生民受赐到于今。
在钱镠平定吴越的过程中,“讨董歼刘”是两次最重要的战役。钱镠初时跟随董昌,中和二年(882),越州观察使刘汉宏与董昌矛盾激化,双方发生战争。董昌命钱镠迎战。经过近四年的乱战,最终钱镠生擒刘汉宏,斩首于会稽,董昌移镇越州,将杭州让于钱镠。乾宁二年(895),董昌在越州自立为帝,钱镠致信劝谏,董昌不听。钱镠率军进逼越州,董昌不得已向唐朝廷请罪。同年五月,唐昭宗令钱镠讨伐董昌。钱镠顺势击败并擒获董昌,在押赴杭州途中,董昌投江自杀。“九八年”,《九国志》记载:“武肃王,以唐乾符二年起临安,至宋太平兴国三年忠懿王纳土归朝。凡三世、五主,有国九十八年。”楹联从钱镠平定董昌、刘汉宏等地方割据势力的战功说起,言其功勋如商汤和周武王,钱俶最终效仿尧、舜让国,纳土归宋,再说到筑塘捍海,使吴越国人民安宁,堪称全国榜样。
五、古戏台
五王大殿的东侧有一个小门,穿过这个门可以来到阅礼堂。阅礼堂内建了一座古戏台,平时有越剧、昆剧、评弹等演出,让游客享受高雅艺术的同时,了解杭州历史,品味吴越文化。“古戏台”两侧悬挂一幅楹联:
黼黻仰庄严,对六桥浓淡青光,城郭依然,画栋珠帘思帝子;
风云乘际会,揽十国兴亡遗迹,旌旗想象,银涛铁弩壮军声。
黼黻(fufu)语出《晏子春秋·谏下十五》:“公衣黼黻之衣,素绣之裳,一衣而王采具焉。”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此指戏剧服装,或代指演员。“画栋珠帘思帝子”语出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从戏入手,时空穿梭,杭州西湖戏台,依然让人想起钱王射潮的军威阵势!英雄人物,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吴越归宋已逾千年,祭拜钱王,仍不免为之动容。有感而发自拟一联以为结:
保境安民,十四州花开陌上;
纳国归宋,九八载史滞唐中。
原载《楹联博览》2024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