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转载 > 散文 > 凌水源头矗古碑
2024-06-24 14:58:53 

凌水源头矗古碑


林志霞
         一座古碑的矗立,是后人的缅怀、纪念和敬仰。而偶然间拜谒的这座碑,不仅如此,还留给后人一本带着浓浓热度的教材。拜阅它,就读到了他的故事。     
         光绪年间,一位二十六岁的青年才俊,冒着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炮火,克服种种困难,挺身而出,同日、俄军谈判,保护了雍和宫,保护了国家的许多重要文物。
         追溯这位优秀儿女,追溯那段历史,那人,那事,纵一刻,已百载。再走近他历经百年、久负盛名的故土,只见四周群山环抱,清幽怡静,一股涌动的汤泉,汩汩冒出,自带热度,奔涌不息,似乎有永远也讲不尽的故事。这股汤泉因传奇人物而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与自豪。汤泉被称为神泉,附近的古碑,篆刻着一位优秀儿女的简历。保存着他的故居,走进去,仿佛看到一位有志青年,正笑容可掬地迎接着前来的客人。大家尊称他为白先生,白三喇嘛,是乡里人对他的昵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1873年,在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阿日山乌苏,即如今的辽宁省凌源市万元店乡热水汤村,白氏家族的第三个儿子已呱呱落地,白三喇嘛因此得名,罗布桑却丹是流传的名字,学者称他为“罗卜桑全丹”。(以下尊称“白先生”)于是,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白先生的祖籍是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的阿拉善,后迁至热水汤,他的身上集聚了蒙古人的豪爽与汉族人的勤奋与坚韧性格特点。白先生自幼满怀热情扑在勤学苦读上。虽家境贫寒,无资入学,但他勤学好问,刻苦自学。因聪明智慧,才华过人,学会并精通了蒙、汉、满三种语言,在当时实属罕见。1890年被喀喇沁左旗札萨克(旗长)擢任为“苏木章京”。在职期间,了解到家户人丁情况,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认识到蒙古族濒临衰亡的根本原因,于是,产生了变革现实、振兴民族的进步思想。感受国之进步,需要众人思想的进步,于是,他毅然舍弃官职,大胆地走出去深造,准备影响和唤醒更多的人们,于是他拜僧为师,虚心求教。在继续深造三种语言的同时,又学习了藏语,还学习了俄日等外语及不少国内外社会知识。丰富的知识,深厚的内涵,奠定了他报效国家的坚实基础。
         如果说情是细若轻丝渺似波的浪漫,爱是入骨相思知不知,是白首不相离的炙热。白先生的情是真挚的,而随着知识的积累,他的爱愈加成熟与深沉。热爱家国,是他永远的情怀。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他看到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烧杀掠抢无恶不作时,毅然挺身而出勇敢地和爱国人士一起同日俄军官谈判交涉,保护了雍和宫和附近百姓的安全,出现了开头的一幕。然而,这样舍身卫国的事在这位热血青年身上时有发生。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数次穿越封锁线,奔波于日俄交战的奉天、昌图等地,呼吁交战双方保障中国百姓安全及保护寺庙。由于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将其卷进斗争的漩涡,激发了他强烈的反帝爱国和爱民族的进步思想。于是他胸怀进步思想,肩负文化救国使命。当年的他亲眼目睹了祖国被帝国主义侵略和烧杀抢掠的种种罪行,目睹了战争给家乡父老带来的巨大伤害,强烈的报国之志和爱国之情涌上心头。他忧心忡忡,决心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拯救民族、保家卫国的力量,他针砭时弊,分析形势,曾形成辞呈,递交王公。后又借助几次深入日本时机,接受新文化思潮影响,开拓视野,坚定普及文化来拯救民族命运的决心。
         面对当时命途多舛的中国,他深知,要救助它,先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以文化人。因此,他开始著书立说,影响更多民众。1914年,他从日本回国到奉天(沈阳)南满铁路株式会社从事蒙文翻译工作。因其满怀对蒙古民族的深切同情,并致力于推动本民族文化进步以至于整个国家的变革维新,历经四年时间,将自己在日本期间所写的《蒙古风俗鉴》重新成稿。由于当时在日本的那部手稿没能带回国,他就凭借自己的非凡记忆,又查阅了大量藏、蒙史书与传说,并结合自身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了解认识,宵衣旰食,终于在1918年完成这部20万字的民俗巨著。——《蒙古风俗鉴》。这部书的问世,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引起强烈反响,他冲破了重重阻力和封建落后思想的藩篱,以全新的思想多视角书写社会层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新观点。它涵盖面广,全面反映了蒙古族特别是近代蒙古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诸方面的情况;它包罗万象,既有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人文情怀,又暗含各种先进思想,被人们称作是一部变革现实、倡导科学、具有朴素唯物史观的珍贵文献,被海内外誉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朴实真挚的文字,饱含一位蒙古族人,一个中国人忧国忧民,振兴民族的朴素情怀,折射出一位热爱家国的中华儿女期望祖国日益繁盛的满腔赤诚。现如今,这本珍贵的《蒙古风俗鉴》已被译为多种语言版本在世界各地发行。截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俄、外蒙古、日、德、意、匈、美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研究白先生及其著述。他被学者们称为蒙古族书写本民族风俗史的鼻祖,被后人称为蒙古族民俗学家、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百年之后,他的思想在后人心中闪耀,他胸怀家国的故事依然像教科书般传承。如同那股涓涓不息、热情涌动的神汤清泉,流淌在这块大地上。
         提到白先生与这片热土,与这里的神泉有着更多的渊源。当年的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拜祭祖先途中,特意绕路前来热水汤洗澡,当日,通往热水汤的大道上五十里路铺黄沙,大道两旁,军兵林立,龙旗招展,很是威风。但当慈禧太后在下人的搀扶下,走下八抬大轿,只见圣水温泉热水汤已是兵灾战祸下的烂泥塘,禁不住龙颜大怒,唤来当时管理热水汤的白氏兄弟,准备全部治罪处死,在这危急时刻,这位白氏家族的三儿子,白先生,当时还是尚未及笈的少年,勇敢地大喊一声,且慢,请听我说,接着,面对威严的慈禧太后,不卑不亢地说明造成现状的原委,令慈禧太后大惊,并被这位少年入情入理的话所说服,当场赐予蟒蛇鞭,将神泉交给这位白先生管理。慈禧太后留下的不止是一条蟒蛇鞭,更是一道尚方宝剑,悬挂在神泉上方,时刻警告人们正义和爱家、爱国、爱每一寸土地,成为神汤热水的护佑。白先生接过“宝剑”,重修汤池,翻新神水庙,用滚烫似热水般的真情保护着这方圣水。   
         此时,他的石碑处,热水涌动。这里的后人们一直学习他的思想,保持着浓厚的热度,淳朴善良、温暖阳光。凌源,为凌水源头。热水,隐含如水热情,这是他的故土。隶属凌源市的热水汤,辽西丘陵山区的一部分,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叠。背靠亚洲最大的人工油松林,大自然造化形成的老虎洞、红石砬、歪脖山等天然旅游景点,东翼毗邻牛河梁这个举世闻名的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因此,后人们将神泉以女神宫命名。追溯它的历史,唐代唐高宗曾携贵妃来此沐浴,清朝康熙出访此地,洗浴温泉,并赐下对联“宝地灵泉热水汤,能治百病胜八方”,热水汤因此而得名。如今,一名响誉中华,热水汤早已成为全国八大名泉之一,被人们称作神泉,经此水洗浴后,不仅快速解除疲劳,而且周身舒适滑爽,令人心旷神怡。因这里地上风景秀美,地下温泉脉脉,适宜休养休闲,成为党和政府为民谋福的佳境,建设休闲小镇、水上乐园等设施供远近各方宾朋休憩和度假,成为一方旅游圣地。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翻开圣地的典籍,涌现出女扮男装的抗战英雄郭俊卿,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的荣誉称号;白氏家族有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白立忱;光绪年间,能文能武民望极高的李举人李沐霖;对世界各国海运事业做出贡献凌源出生的司玉琢教授,照片悬挂在英国皇家海运学院的大厅中;如今,在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大展世纪杯大赛中获奖,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张占祥……
         置身凌水源头,拜谒这里的一座古碑,群山肃穆,圣水默然。立于斯人故居,厅堂一张照片格外醒目,神态平和自若,风骨傲然。几个大字尤其显得庄严——罗卜藏全丹。桌上一份简介很是抢眼,罗卜藏全丹纪念馆,于2013年10月举行落成揭牌仪式。后人们为了弘扬他的思想,来自全国各地许多专家学者在这里举办大型专题学术研讨会。教育在传承,在发扬,因此,这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热爱家国的故事传诵世世代代。
        满腹真情留故土,爱国为民后世尊。仔细欣赏先人故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含深情,均有深意。留给后人的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反复品读,深受教益。他的思想如同这里的温泉,源远流长,成为人们心中精神的图腾。
        (后记:2023年9月3日,朝阳市作家协会主席郑文革组织朝阳作家深入凌源市万元店镇热水汤村拜谒罗卜藏全丹纪念馆,此行得到了凌源市精心研究罗布桑却丹(罗卜藏全丹)生平及贡献的专家皇甫刚先生及凌源市委宣传部、万元店镇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皇甫刚先生为大家提供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让作家们详细了解了罗布桑却丹(罗卜藏全丹)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光辉,受益匪浅,体会博大精深的本土文化,感受这里人们如热水神泉般的腾腾热度,激发一位写作者执笔抒怀、缅怀先人、讴歌家国的热情。)
                           原载《辽河》2024年6期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