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转载 > 散文 > 寻联夫子庙,致敬孔先师
2024-07-12 10:20:41 

寻联夫子庙,致敬孔先师


马长鹏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的国家非中国莫属,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光耀千秋的文化巨匠灿若星辰。如果非要在不计其数的繁星中找到最耀眼的一颗,恐怕非孔子莫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其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堪称顶级贵族。武王灭商后不久去世,成王封帝辛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十四世祖。虽然孔子的家世显赫,但到孔子出生时,早已家道衰落。孔子中年后聚徒讲学、周游列国,最终成为一代宗师。后世对孔的评价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孔子弟子子贡认为“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司马迁评价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宋代理学家朱熹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不但国人,孔子在国际评价上的评价照样无与伦比。日本古学派创始人伊藤仁斋认为“夫子之德实为超迈群圣,夫子之道高于天地。”日本学者井上靖评价“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美国学者甘霖说更认为“孔子不独为一国之圣人,实为万国之圣人。”
         孔子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孔子受后人如此礼遇,却是身后的事。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第二年哀公才在孔子旧宅立庙,是为孔庙之始。随着后世帝王对孔子封号的追赠,孔庙的数量越来越多,很多传统的城市都有孔庙,成为历代学子的朝圣之地。现存孔庙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中国四大文庙。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始建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一千余年来先后四毁五建,最后一次毁坏于1937年日军的炮火,1984年后国家出资陆续修复。 癸卯之秋,笔者出差南京,有幸在秦淮河畔游历夫子庙,再拜先师孔圣人。
                                                                       一
         夫子庙大成殿前广场矗立着一座木牌坊,坊额镌刻“天下文枢”四个大字,此四字源于明万历原坊,系集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字帖所成。这座高大的木牌坊,象征夫子庙的大门,成为夫子庙的标志性建筑。坊柱上本无楹联,2002年南京有关方面精选八对楹联,分别悬挂于夫子庙景区东、西、南、北四座石雕牌坊的坊柱上。“天下文枢”牌坊的内柱悬挂署名乾隆皇帝所撰的楹联:
         允矣斯文,为古今中外君民立之极;
         大哉夫子,会诗书易礼春秋集其成。
         乾隆皇帝在位60年,享年89岁,是史是最长寿的皇帝,与祖父康熙共创康亁盛世。乾隆也是最附庸风雅的皇帝,一生酷爱诗词,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记载,他一生作诗41800首。而大名鼎鼎的《全唐诗》,总共才收录2200余人作品48000多首,堪称一人抵全唐。乾隆一生六次南巡,每次都会驻跸江宁府(今南京),期间写下了350余首诗词。虽然乾隆诗词产量巨丰,但质量却很难让人恭维。不过这幅悬挂于夫子庙西门坊柱上的楹联,还算得上是佳作。上联认为孔子的著述为古今中外的君民都树立了楷模,文章可谓公允,下联总结孔子整理的四书五经系文化的集大成者,夫子堪称伟人。整联并无用典,联意通俗易懂,虽然后世学者认为这幅楹联可能不是乾隆的亲笔,或许是某位大臣的代笔,但无论是否代笔,这幅楹联的确符合皇帝的身份,皇帝都是金口玉牙,作文自然无需引经据典。
        “天下文枢”坊的外柱悬挂署名刘宗意所撰的楹联:
         源脉悠长,诗礼江山昭日月;
         人文荟萃,弦歌画舫又春秋。
         刘宗意先生为当代联家,其曾自撰文章,称2002年南京征集夫子庙景区四大牌坊楹联时,他为“天下文枢”牌坊题写的楹联是:“礼乐秀群英,此间淮水成泮水;文章尊至圣,自古钟山仰尼山。”但最终“天下文枢”牌坊上悬挂的却是刘先生1990年题夫子庙联:“源脉悠长,诗礼江山昭日月;人文荟萃,弦歌画舫又春秋。”刘先生认为该联写出了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可能是意思和用笔都比较规矩,容易被人接受。刘先生更看中他特意为“天下文枢”牌坊写的那副楹联,但笔者认为,现在悬挂的这幅楹联更能体现夫子庙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
                                                                            二
         “天下文枢”牌坊的对面是“棂星门”,为石砌牌坊,六柱三门,中门刻有“棂星门”三字篆文,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象征孔子为星宿下凡。穿过“棂星门”就是孔庙的正门大成门,门额横匾“夫子庙”由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大成门”竖匾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姬鹏飞题写,“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正门两侧立柱悬挂雍正皇帝撰写的楹联:
         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
         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
         先觉先知语出《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至诚”语出《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至圣”语出《史记·孔子世家》“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宋真宗五年(1012年)孔子因之被追封为“至圣文宣王”,后世亦称孔子为“至圣”。大成门宋初称“仪门”,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改名“大成门”。雍正七年(1729 年),大成殿灾后重建,雍正皇帝亲题“大成门”匾额,同时题写了这副对联。雍正执政13年,系康乾盛世的承上启下者,因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史家对雍正的评价褒贬不一。雍正坚持康熙崇儒重道的国策,对孔子倍加尊崇。“先知先觉”、“至诚至圣”概括孔子的大智大慧,“伦常立极”、“功化同流”总结孔子的丰功伟绩,全联极尽景仰赞美之词,读起来却不觉肉麻,感觉评价特别恰当。
                                                                            三
         进入大成门是夫子庙的第一重院落,院内矗立一尊巨大的孔子青铜塑像,该铜像高4.18米,重2.5吨,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孔子青铜像。铜像后就是大成殿,大殿正门悬挂雍正帝题写的匾额,两侧悬挂唐代画家吴道子《孔子行教像》上的两句评语作为楹联: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
        吴道子(约680-759年),唐代宫廷画家,世称画圣。长于道释人物、鸟兽、草木、台阁等。吴道子的画作《孔子行教像》被公认为最能传神再现至圣先师风范的孔子肖像画。画作顶部横题“先师孔子行教像”,肖像右上方竖题“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肖像左下方落款“唐吴道子笔”,并加盖一方印章。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是对孔子一生功绩的总结。“删述六经”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据说孔子68岁结束流亡回到鲁国后,删诗、编书、修礼乐、传易、著春秋就成了孔子晚年的主业。《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可以说孔子对中华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删述六经”,绝对可以“垂宪万世”!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是对孔子一生的高度评价。作为万圣先师,孔子绝对可称万世师表,其德与天地同,与日月辉;其道贯穿古今,冠绝古今。
                                                                        四
        进入大成殿,迎面又是一幅巨大的孔子画像,该画像高6.5米,宽3.5米,由画家王宏喜参照吴道子的孔子画像,用时一年画成,是国内最大的孔子画像。画像正上方是康熙皇帝所书“万世师表”匾额、上方左侧是乾隆皇帝所书“与天地参”匾额、上方右侧是光绪皇帝所书“斯文在兹”匾额。大成殿四周是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镶嵌壁画,东、西两边上端高挂八幅匾额,分别是:咸丰所题“德齐博载”、嘉庆所题“圣集大成”、雍正所题“生民未有”、蒋介石所题“有教无类”、宣统所题“中和位育”、道光所题“圣协时中”、同治所题“圣神天纵”、黎元洪所题“道洽大同”。孔子圣像两旁悬挂康熙大帝题写的楹联: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康熙是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康熙拜孔子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康熙执政时期,满、汉民族矛盾仍存,为了争取南方士子的拥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时特意到曲阜祭祀了孔子。康熙在孔庙向孔子像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但到孔子墓时,看着墓碑却久久没有跪拜。随行的官员孔尚任看出了帝意,请康熙先到旁休息片刻,把墓碑上的字盖上后再请回康熙,康熙这才恭恭敬敬地再行一跪三叩礼。原来康熙开始不拜是因为看到了“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自己身为一国之主,怎么能拜王?他到曲阜是来拜师,而不是拜王。当孔尚任把墓碑上的字用黄绫盖上时,就看不到“王”字了,康熙才向先师行了大礼。康熙为孔庙题字“万世师表”,足以说明孔子在康熙心中的真实地位。
         “气备四时”语出《世说新语·德行》“绪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本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后指人物气度弘远。“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概括自《易·乾》“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下联概括自韩愈《原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上联称赞孔子道德与天地齐,光辉与日月同,进退与四季合;下联盛赞孔子为“万世师表”,古往今来帝王之师。整联格局宏大,与孔子的地位、身份特别相符。
                                                                        五
         现在的夫子庙建筑仍采用前殿后宫的模式,从大成殿可以直通学宫。学宫的正面门匾“东南第一学”为清代乾隆年间南京状元秦大士题写,背面横匾“大明国子学”为晚清名臣曾国藩题写。正门柱悬挂一幅晚清大书法家梁同书题写的楹联:
          至乐无声唯孝悌;
         太羹有味是诗书。
         秦大士(1715-1777年),江苏江宁人,为人端正,不苟且取容,当时人称秦大士的诗、书、画为三绝,辞官后在金陵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墨迹。因系秦桧旁系后人,曾书“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一联,为杭州西湖留下一段佳话。
        梁同书(1723-1815年),钱塘人,清代书法家。天生颖异过人,端厚稳重。“至乐无声”语出《大戴礼记·主言》“天下之士悦,则天下之明誉兴,此之谓‘至乐无声’”;“太羹”语出宋人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人间最大的快乐只有爱自己的亲人,世上最有趣儿的事就是饱读诗书。
         学宫的主体建筑是明德堂,“明德堂”三字匾额是集南宋文天祥笔迹而成,明德堂大门楹联悬挂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书写的楹联:
        论古不外才识学;
        博物能通天地人。
        全国各地的孔庙学宫都称“明伦堂”,只有南京夫子庙学宫称为“明德堂”,这里还有个小故事。1276年文天祥来到建康(今南京),正遇建康府翻修“明伦堂”,人们请文天祥为“明伦堂”题写匾额,文天祥欣然应允。写完后人们却发现文天祥把“明伦堂”写成了“明德堂”。文天祥解释道:“德就是忠信,就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当时正是国难当头,文天祥以此提醒人们不要空谈“伦理”,要忠君忠民。清同治年间,曾国藩攻破天京后,想趁着学府重修之际,把“明德堂”改回“明伦堂”,自己重新题写匾额。当他得知文天祥写明德堂匾额初衷时,立即作罢,“明德堂”三字遂保存至今。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曾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1964年病逝于台北。书于学宫明德堂的这幅楹联,很多书院都有悬挂,有人曾评说上联“论古不外才识学”失替,因“古”、“外”均是仄音。笔者仍坚持自己的观点,楹联的优劣,应以联意为准。此联上联看似失替,但整联意境高妙,立论准确,“古”字很难找出准确的替换,不失为流传千古的佳联。
                                 原载《对联》2024年7期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