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转载 > 散文 > 城市里的邂逅
2024-09-12 18:54:20 

城市里的邂逅


袁海胜
                                                                       
         灰鸽子、白鸽子、穿着花袍子的鸽子……
         这些鸽子就站在居所后窗面对的平房顶上。
         它们什么时候来的呢?或许它们一直站在那里,“咕噜噜咕噜噜”像是争论什么。
这所平房原来住着物业的一家人,后来这家人不知所踪。平房依旧在,只是有些破损。平房的屋顶成了鸟的百乐园,喜鹊、麻雀、鸽子、燕子,还有偶入城区慌慌张张的长尾连(山喜鹊的一种,有长长的尾翼)。它们经常在平房顶上出现,留下惊鸿一瞥的倩影。
        房檐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草,藤蔓披纷。猫尾草细茎顶着毛茸茸的虫儿,向空中挑逗;车前草的叶子肥肥大大,心无旁骛地舒展;房檐像破旧的草帽要遮挡半世时光吗?还有爬山虎,固执地遮蔽了半面墙,准军事化的迷彩。
         城市里,平房成了我观望大自然的一个窗口,有瞬间的丰富,也有片刻的简单,像是神的眷顾。
         我趴在后窗,一个夏日的午后,阳光有选择性地落在高出的物体,像旁边高层的侧面,在楼房夹缝生长起来的糖槭树的树冠上,平房顶上野生的棉槐条上,还有对面大概三层以上住户家的窗玻璃上。
         玻璃上的阳光折射回来,愉快地映在阴面的墙壁上,像是本来阳光就是照在上面。
         平房顶上从西到北有一大片三角形的阳光,是经过楼层缝隙剪裁而成,明晃晃的。有了这片阳光,鸽子们显得鲜活,在阳光里踱步,尾巴左摆右摆很绅士。鸽子本身的颜色及花纹在阳光的浸润下淡化了,像是临时罩上一件金色纱衫。
         麻雀像逃课的学生,匆匆来,匆匆走,一蹦一蹦,带走一束束阳光。
         三只鸽子,站在房檐,一顿一顿抬起头,看着我。这一天,是一只白鸽,两只灰鸽,其中的一只灰鸽好像心不在焉,东张西望。
         我认不出它们,甚至无法判断,这群鸽子是不是上次来这里逗留的那群。它们一样的着装,闲情逸致,身姿小巧玲珑,小脑袋时不时歪一歪,像在思考。
         我不知道自己在玻璃后面是什么样子,岁月的沟壑早已爬上额际,头发与时光捉迷藏时走丢了一部分,我的前额变得空旷起来,像饱学之士。我的脸——曾在洗手间的镜子里细观过——典型的北方突厥脸型,颧骨饱满,细眼角,略显鹰钩之鼻。我一度质疑自己的民族属性及血缘。辽西朝阳曾经是“三燕”故都、辽金腹地、东蒙辖区,多民族汇集的漩涡。我这种相貌宛若历史的风痕,吾地随处可见。
         鸽子眼里,人有没有区分?诡异多变的相貌和不可捉摸的性情,如何甄别?我故意用力把脸压在窗玻璃上,像是破坏现场,鸽子看到的应该是扁平的白鼻子头。
         我不清楚鸽子的小脑袋里在思考什么,人在它们面前,纯属异物种。人没有漂亮的羽毛,光滑的肌肤是动物界最大的悬念,只能用衣服遮挡裸体。而衣服名堂太多,让人的认知错乱荒唐,极力追捧这种容易产生错觉的身外之物。人们不可理喻的观点之一是从衣服上估算存世的价值。衣服俨然人另一副肉体和精神宿主。华丽昂贵衣饰往往是人自甘沉迷的引信。
         鸽子的羽毛自然而妥帖,没有这种烦恼。
         像我这个趴在窗前,百无聊赖遥望的人,连羽毛都所剩无几,鸟眼里一点不好看。特别是,人不会飞,只会笨拙地走动,像蜗牛一样缓慢。和“飞”相比,“走”多少有点让人难堪。
         “咕噜噜——咕噜噜——”三只鸽子在交谈,在距离我不足二十米的地方。听不懂鸽子在说什么,也不知道它们是不是在议论我。
         时令已入夏,在辽西,这是一个懒散的节气。时至今日,努鲁尔虎山沟壑仍能寻到残留的冰雪。这是北纬40度的自然奇观。在没有阳光照耀下,鸽子仍习惯蓬着羽毛,和人一样假寐。
         草莽从地面升腾,柳絮像藏在时空夹层的雪,阳光瞬间毒辣、瞬间温情,像善变的恋人。乡下田园被绿色的浪花打湿,植被葳蕤,一片生机……
         夏天露出了应有的峥嵘。
         平时,鸽子们非常匆忙,飞翔是它们谋生的需要:觅食、求偶、迁移或逃避(庆典的放飞也属于逃避吧?)。鸽子不做无意义的飞翔。每次飞翔,都是对生存的注解。
         “扑啦啦——”一群鸽子掠过。
         在京城还能听到悠扬低沉的鸽哨。朝阳养鸽人还没引进这种与鸽子互动的精巧之器。贯耳的仍是原始物理的鸽群与空气摩擦破空之音,“扑啦啦——”即使这样,这种动态,仍让生硬的城市,让钢筋水泥建筑,让高耸的铁塔多出几分活泼。
         在飞来飞去的鸽群中,一些坚硬呆板的城市表情清醒过来。像土灰色的水泥广场上落着鸟群,瞬间有了呼吸和鸣叫。
         鸽子走入人类生活最突出的存在是民间的两个画面:鸽子叼着一个信封飞翔,这里面有历史渊源,楚汉战争时期,鸽子被人类利用传递信息。这种传统的习惯一直沿用至今。这种画面最多出现于儿童画册上,简笔,朴拙可爱,融入孩子的内心。孩子们喜欢鸽子也就不足为奇。
        另一幅画面是飞翔的鸽子叼着橄榄枝。人类发现自己无力把控公正,把和平的意念强加在无辜的鸽子身上,具有形而上的美学因素。鸽子善解人意的秉性,完美地承担了本应该由人类完成的义务。
        两幅画虽说出自人的私心,却也透露出人对鸽子的偏爱。
        我喜欢鸽子,或者说我喜欢能够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所有鸟类。这种喜欢也可以理解成羡慕和向往。鸽子轻巧之身,穿梭在蓝天白云间,确实惹人羡慕。
        我的梦想也是一只鸽子,是极尽克制的突围。飞翔是一种轻松的挣脱,在生存坚硬的质地里,代表着灵魂和一种积极的奔赴。
         与人群相邻,鸟类危机四伏。譬如鸽子,与人类的亲近尤胜其他鸟类,仍避免不了被人吃掉的可能。“烧鸽子”是烧烤的招牌菜,引来食客无数。这是一个和谐与私欲无法调和的矛盾。像世上的弱肉强食,像波及无辜的战火。
         我无意中做一件事时,比如喝水,比如取一本书或是放回一本书。再返回时,平房上和我对视的鸽子已经飞走了。
         普通的时光里,我们完成了一次邂逅。
         譬如这一次,有三只鸽子,用亮晶晶的小眼睛与我对视了大约五分钟,足够吃掉一个苹果。这件事,在繁忙的生活中,很浪漫,也很诗意。
                                                                          二
         树林不大,在北塔广场,大约五百多棵树。是油松,虬枝曲糙、针叶蓬松。
         没想到油松也能成为景观树,它们经过了特殊的造型,用病态的扭曲凸显痛感的美,暴露人审美的隐疾。
这是一片孤独的松树,远离群体,像乡下来城里打工的人,懵懂、憨拙、紧张。
        我比较怕这种树,小时候,在大山里割柴捡蘑菇,没少被松树的针叶欺负,即使现在,看到松树也如芒在背。
         好在这片树林并不大,松树都高出五米以上,不会有针叶俯冲下来袭击我。偶尔穿过树林,闻着淡淡的松香,看到拱出地面的蘑菇,像一堆马粪球,恍若回到童年。但看到密密麻麻的松针,后背奇怪地一阵酥麻。
         一些爱心人士,自己花钱买来小米或杂粮,撒在树林草地上,给麻雀当口粮。也许还有别的鸟类也享用了这个待遇,我一直没碰见。
         麻雀是常客,它们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散步,啄食好心人带来的小米,一点都不客气。
         也遇到过松鼠,这是城市里唯一一种生活在自由天地间的野生动物,小巧灵活,慌里慌张,躲躲闪闪。“躲闪”是生存的要领,它们判断不出靠近的人类衣兜里装的是食物还是弹弓。
         树林里常与麻雀相遇。这些灰褐色的小精灵,跳来跳去,自娱自乐,把树林当成了自己的家园。有几次,我无意间闯入它们的领地,麻雀“哄”的一声,四散飞去,身影在树隙间穿梭,像流星。我好懊恼。再远远地看见麻雀,都会绕行,不去打扰它们。
         麻雀的胆子很小,脾气却很大。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几乎都有过不成功的救助。被捕捉或者受伤的麻雀气鼓鼓的,呼吸急促,摇头抗拒喂食,惊恐而愤怒的脸色和眼神让人揪心。被救助的麻雀最终会死掉,这是人类善心碰壁后发生的意外。麻雀的犟脾气没能完成自保,也是一个悲剧。
        麻雀是辽西最普通的留鸟。为何用“最”呢?因为出现在我记忆里的第一只鸟就是麻雀,像和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一样陪着我,无时不在。
        写到此,故意扶窗张望,看到几只麻雀在草坪上急速掠过。
        我出生在辽西朝阳一个小山村,那里一到春季,就会变得鸟语花香。而“鸟语”,大多是麻雀所为。它们叫声尖锐,叽叽喳喳,不能说好听,也不能说不好听,总之是自然的声音。
        农村广阔,山连着山,树挨着树。在农村,鸟类之外,自由的还有树。虽然一些树是人的规划,树依然很任性,不注意风纪,像散兵游勇,但,真好看。
        农村还有庄稼地。庄稼区别于自然,又隶属于自然。这是人不知道或者不想知道的现实。我们看到水草丰美,内心愉悦,看到庄稼旺盛,心里更高兴。“更”突出了庄稼实乃粮食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说这些是为了烘托麻雀,这个小生灵,高的山,密的林,旺盛的庄稼,都是它们喜欢盘栖之所。
        麻雀觅食,捎带吃虫,像民间义士。戕害庄稼的虫儿,有一部分是它们消灭的。
        麻雀却不能归属于益鸟,秋天里,它们也吃粮食,谷黍之类。不能说是麻雀的错,天生万物,所有的生灵都有份。只不过是人类太贪心,占用了其他生灵的份额。小麻雀机灵,它们只取回自己的一小部分,果腹而已,从不多占。农业生产大丰收,麻雀也尽了微薄之力。
        “益鸟”说法是人很自私的一个定义。不是吗?像“好人”“坏人”的说法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在人自设定的栅栏里,一些源发的意义变得无所适从。
         和同事结伴去北塔公园散步,兜里装一把小米或者是面包屑。悄悄地把它洒在树林里,鸟可食,虫亦可食。这是人性的大格局,会给尘世生灵带来些许的希望。
        途中,我们经过一家五金商店,一棵暴马丁香树下,时常会看到一堆金灿灿的小米,是这家五金店主给麻雀准备的。
         麻雀从浓厚的树冠中,一只一只射下,短喙迅速地啄食,再迅速地飞起隐入树冠。对每一个靠近的人,它们都保持了足够的警惕。
        直到有一次我看到这家五金店的店主,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姐,正热情洋溢地和邻居交谈。她的脚下,停留着几只麻雀,不慌不忙地围着她转。我看呆了。在喧嚣的城市,这样的场景不可思议,对我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一直到现在,想起那个场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贾平凹先生手书“万物有灵”的影印件,被我挂在了床头书架上。四个胖拙的黑字时刻提醒我:要珍爱一切生灵。因为每一种生灵都有你不知的境界,妙不可言。
        对鸟类而言,值得信赖的人越来越少。小米是民间食物,却看得出人心向善。和谐需要一种纯净的力量维护,譬如在林间撒一把小米。
        人和麻雀都喜欢。
                                                                                三
        生态环境改善后,我最幸运的一件事,就是在家乡能看到了野生天鹅。它们优雅地栖身在大凌河岸边,像岸边堆起的雪。
        初春,辽西朝阳刚醒过来,大地也刚刚复苏,大凌河缓过神来,把胳膊从冰层里伸出来,冰面上全是浮水,逆着阳光,水汽缥缈。
         这时候天鹅就回来了。像在外面打工的孩子,成双结对,急匆匆地走进家门,纷纷降落在大凌河没有结冰的河面上。天鹅平静下来,刚经历漫漫旅途,像是坐在家里的炕上,谈论很远很远的事情。
         实际上也平静不了,河面上的天鹅“交颈颉颃,关关嘤嘤”,没完没了地亲昵,交颈缠绵、追逐戏水。
         春天也是天鹅恋爱的季节。“嘎嘎嘎……”此起彼伏。
        天鹅的叫声嘹亮悠远,金属质,像是钢琴的一个键音,但比钢琴活泛,更接近诗意和语言。诗人喜欢钢琴或不喜欢钢琴,但诗人听到天鹅的叫声,一定会迷醉。
        “嘎——”我至今找不出合适的象声字来准确地描述天鹅的叫声。这种超越时空,把一种具有颠覆性的美用声音传递过来的力量。
        大凌河,朝阳的母亲河,汤汤千年,或者更久远,滋润着两岸生灵。天鹅是哪一年莅临此地的呢?好像很近。人性贪婪收敛后,懂得接受文明中最暖心的部分。
        天鹅在春冬两个季节之初,都要到朝阳凌河湿地小住,时间大约半个月。随着环境越来越好,天鹅居住的地点,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长。最近获悉,有一部分天鹅竟然在朝阳过冬了,这件事,比本地出一位明星还要令人激动。
        小时候随父母看过舞蹈《天鹅湖》,印象中青春女孩脚尖点地列队而出,柔软的身体,后背上一双毛茸茸的翅膀,好像随时都能起飞。舞姿轻盈整齐,有一种隐约体悟到的仙气。年少的我无法理解这种肢体舞蹈与天鹅之间的关系。观看属半强迫,我的意识里并没有天鹅的影子,只惊诧于奇妙的舞姿。当时最强烈的想法是:女孩子们的脚尖是不是很疼啊?为她们提心吊胆,并在事后尝试用脚尖走路,脚指甲磨损后方止。
        第一次看到天鹅,居然想到小时候与我时刻相伴的大鹅,它们太像了,都具有简洁之美,洁白而硕大,特别是叫声,“嘎——”一种穿越时空重金属的呼唤。
        夏秋两季,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放大鹅。刚进入家门,大鹅兴奋地扇动翅膀,嘎嘎鸣叫着向我冲来。它们用长长的脖子温柔地蹭我的大腿,我抚摸着它们精致的小脑袋和坚硬的喙。一旦面对陌生人,这些可爱的大鹅瞬间变得凶猛,炸开翅膀,长脖子紧贴地面,向目标攻击。
        我家小黑(一条狗)活泼顽皮,跃跃欲试,每一次与大鹅较量,都以惨败收场,号叫着钻进自己的窝,满脸委屈。不敢出来。
        我更不可能把《天鹅湖》里美丽女孩婀娜的身姿,与英勇好斗的大鹅联想在一起。看到天鹅的瞬间,突然间醒悟:舞者挺拔的身姿,竟然带出了天鹅的气质。好美!
        近距离接触天鹅,是在北票下府湿地。与天鹅相距顶多也就是五米,我甚至看清它鹅黄色的嘴角,亮晶晶的小眼睛。天鹅洁白的羽毛浮着一层光泽,像是打了一层蜡。它们应该是天使的分身,或者就是神,不像是人间的凡物。
        天鹅终生雌雄相守,它们的爱情比人类忠贞。两口子一只把脖子埋在翅膀底下休息,另一只昂扬着,警惕地注视着我们。
        天鹅起飞像鱼雷快艇一样急速滑行,渐渐离开水面,鹅掌水珠飞溅,战斗机一样冲向云霄,有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天鹅从头顶上飞过时带来一股风,吹得脑门瓦凉。仰望,看到粉红色的鹅掌和蹼。
        而家鹅急眼时象征性地飞一飞,高度约三五米,距离三五十米足矣。还有家鹅俗气地进餐,把脖子吃得凸起扭曲,十分滑稽。
        无论什么好鸟,和人混的时间一长,就会变得庸俗。像鹦鹉和八哥,竟然沦落到口吐人言。
        我在外地见到过黑天鹅,黝黑光亮的羽毛,竟然有长长的红色的喙,很是意外。黑天鹅也美丽,但我的私心却生出一种小小的排斥,因为家乡有美丽的白天鹅,它们是家人(不知天鹅认可否)。而黑天鹅更像是客人。
         据可靠消息,大凌河近期也出现了黑天鹅,而且规模庞大,让我欣喜若狂。
         天鹅趋于文静,不遭受外来侵害时,从不攻击人类。从这一点上看,要比家鹅文明。它们像是知道自己的美丽,从不声张,几乎毫无声息地游动,似一只小小的竹筏,身后的水痕潋滟绵长,像是为自己的文静美加分。
         列那尔形容天鹅“它在池塘里滑行,像一只白色的雪橇。”
         相比天鹅起飞,我更喜欢她安静的游姿。画面如动漫,写意、简洁,也好看。
         所说岁月静好,不过如此。
                                                       原载《都市》2024年9期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