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转载 > 散文 > 唐风里的云卷霞舒
2024-09-14 16:31:24 

唐风里的云卷霞舒


林志霞
         高堂大殿,红毯铺地。音乐响起,一群舞姬如月中仙子般随音乐节奏翩然入场,旋转舞动,如莲,似雪,恍然如风。蓦地,一缕轻帛随风旋转腾挪,在空中抛出一弯弯彩虹,现出一道道闪电。观众席中一位诗人见此情景,禁不住脱口吟诵:虹晕轻巾掣流电!     
         场上表演着冠绝一时的霓裳羽衣舞,吟诗的是唐朝诗魔白乐天,其中的彩虹和闪电则是披在舞姬身上的一条条长帛,这长帛,称作披帛,流行于唐代。它柔如水,轻似烟。依依袅袅,轻覆香肩,娉娉行兮,飘然若仙。姿态翩然的款款披帛,柔情暖暖,再衬托皎月般的容颜,怎不触动诗人的诗情?!
        披帛,材质多是柔软丝帛,长达数米,披在肩上,更显得飘逸,轻轻的一条长帛,萦绕于身,像是为美而生,从天而降。
        它们常常降落在唐朝皇帝玄宗的宴席上,如花团锦簇的嫔妃命妇们,丰腴的面庞、高耸的云髻、绚丽的襦裙,华美可人,千娇百媚。最引人注目的是她们臂间缠绕着一条条如虹般的披帛,风动时,它飘然若舞;风静时,它雍容典雅。大唐宝殿的风韵在这一动一静中犹存。它姹紫嫣红,热烈的红、鲜明的黄、高雅的紫、清新的绿,自然界中最美的色彩被映画在姿态各异的披帛上。
        当一款白色的披帛倏然飘动在梅林时,如梅绽放,高贵娴雅,立刻震惊了正在梅林举办宴会的唐玄宗之心。此时的唐玄宗目不斜视地望着飘来的女子,正亭亭玉立在一株盛开的白梅之下。披帛衬托着她的淡妆素裹,如月般明亮素洁。走近一看,此女手捧玉笛,朱唇轻启,笛声清越婉转,四周的梅树,随着笛声不时有几片白色花瓣飘落在地,同飘飘的白帛如影随形。玄宗顿时如置身于琼楼玉宇,天上人间的感觉。这个仙女般的女子就是传说中的江采萍,一位挚爱梅的女子,博得玄宗宠爱,做了皇帝的妃子,得名梅妃。梅妃是一位善于诗文、歌舞,气度高雅、美中有善,如梅般的女子。在一个霜冷梅开的日子,一同踏雪赏梅的唐玄宗对梅妃说:“久闻爱妃才高,入宫前所作八赋,翰林诸臣无不赞叹称绝,卿既然酷爱梅花,何不即景作一梅花诗?”梅妃谦和地答道:“妾乡野陋质,怎能有大雅之作,谨以咏梅花小诗一首,聊为陛下佐酒。”随即信口吟出:一枝疏影素,独抗严霜冷;早晚散幽香,香飘十里长。玄宗禁不住赞美有加,并提笔挥毫,将梅妃的诗撰写在她白色的披帛上。于是,在披饰上题诗,以此传情,表达爱意,成为唐时的流行风。
         而梅妃并未恃宠而骄,愈加自律、明理和大义。有次玄宗曾问梅妃为何郁郁寡欢,梅妃道:“昔太宗有贞观之治,百姓安乐。愿陛下也有开元之治”。玄宗听了,怔了一怔,然后拈须笑道:“朕早有此志,爱妃不言,朕几乎忘了。”自此,玄宗更加励精图治,专心国事,治理整个国家继续保持着开元盛世的强盛 。
         然而,具有梅一般气节的梅妃,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保住清白之身,取下肩上的白梅色披帛,缠绕周身,投井殒命。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唯余一缕淡淡的清香,世代传颂。
         或许当时的女子们听闻梅妃生前的故事,涌上无比敬佩之情,对披帛更加情有独钟。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披帛成了自信开放的大唐女性们的流行饰品。她们奉行服饰上的华丽精巧,着时装,花花草草们也可一亲芳泽。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乡间小路上,平民家的女子们也肩搭一条长巾。
         令人惊叹的是,这款披帛流行了千年,直到如今,仍然是每个爱美女子的饰品,只是,它们早已不分高低贵贱,早已不再是舞台上独有,是女子肩上的一抹日光、一道霞彩。
        千年前的女子们就纷纷发挥着想象力,将这披帛花样翻新地缠绕出各种样式,以配合自己的衣装和场合。绕过肩背,搭在双臂上,这是最传统穿法;将披帛塞入裙腰,另一端随意披散,这是唐代最流行的披法之一,慵懒而娇媚,尽在看似随意的披搭中流露出来。《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无论端坐、行走、骑马的女子们,身上都少不了一条披帛,走起路来,披帛飘然若舞,骑上马时,将披帛缠绕腰间,愈加显得柔中有刚,英姿飒爽。
        女子多以柔情表达自己的爱意,而腰系披帛的骑马女子,更多了侠义与豪情。曾有一位卢氏就是如此。卢氏并不被更多人知晓,但是她的夫君房玄龄为众人所知。房玄龄是唐代皇帝高宗的丞相。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高官。他娶妻卢氏,夫妻经过七年之痒,一直恩爱有加。但是,皇帝高宗觉得对朝廷忠心耿耿的房爱卿一直没纳妾,心存愧意。在那个时代,即使有点小资的男子都能三妻四妾,而这位身居高位却苦了个人生活的爱卿,却一直守着一个妻子,似乎有些于情于理都不公平。于是,高宗皇帝秘约房玄龄,并说明将十位美女赠与的想法,二人高兴约定好后,于翌日立刻以华丽的轿辇、无数随从,送到房爱卿府上。孰料,卢氏痛斥房玄龄后,跨上骏马,跑到皇宫,强烈要求皇帝收回成命。高宗以一瓶毒药相威吓。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卢氏甩掉肩上未来得及系在腰间的披帛,当即举起瓶子,一饮而尽。当然,瓶子里不是毒药,而是皇帝准备的陈醋。面对如此刚烈的女子,皇帝只好收回成命。争风吃醋也由此而来。
         但是,房玄龄在位时被称为唐朝第一贤相的功章里,一定有他妻子卢氏的功劳。原本就是大家闺秀的卢氏,知书达理,她读到了曾因贪恋女色,沉迷于披帛缠绵误国误民的史实,出于对丈夫的真心相爱,放眼国家兴衰,才不惜舍命阻止。此举应为历代男女真心相爱,坚守忠贞不二的爱情树立了典范,更为后来一夫一妻制奠定了原始基础,也是成就“房谋杜断”这段佳话的幕后英雄。
        不难想象,在房玄龄的高龄人生里,不仅留着卢氏披帛里的柔情和诗意,还有勤俭与知性。散发着淡淡的幽香,醒脑提神。
         都说盛唐最后的一缕幽香,就留在一条散发着香氛气味的披饰上。当然,这是一条比较短的披帛,以一条丝帛绕于肩颈部,为古代护领之物,称作领巾。火鼠重收布,冰蚕乍吐丝。直须天上手,裁做领巾披。唐朝诗人王贞白写领巾的诗。火鼠布是传说中以南方异兽火鼠皮毛所制,经火不焚,又称“火浣布”。冰蚕是一种在冰雪中做蚕的神奇蚕类,它吐出的丝据说五彩纷呈。火鼠布、冰蚕丝当属极为罕见稀有的材质,以之做领巾,可想而知领上那抹霞色之华贵绚丽。除了选料讲究,爱美者还会在领巾上缀以明珠,最诱人的是领巾上的香氛了。领巾往往与佩戴它的佳人耳鬓厮磨,身上的香味渐渐地浸入领巾上,闻香识美人,最是旖旎。一个清爽宜人的午后,在水晶凉殿中,琴师贺怀智的琵琶声,正如小珠大珠落玉盘般弹跳着,一曲优美的舞罢,环肥燕瘦的杨贵妃衣袂飘飘地飞向唐玄宗身旁,开始观看玄宗与亲王对弈。忽然,清风袭来,贵妃的领巾,竟被拂起,飘飘忽忽,不偏不倚落到了琴师贺怀智的头上。当时只道是偶然。此后经年,随着边关战乱,长安沦陷,一度着华装丽服、尽享奢华的贵妃香消玉殒,结束了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歌舞升平生活,再也听不到长安街通往岭南的马蹄声声。当生命中的一切宏大和动荡悉数尘埃落定后,古稀之年的唐玄宗再回长安,枯坐在记忆的尘埃里。同样老朽的贺怀智颤颤巍巍地献上老旧的锦囊,里面珍藏的是贵妃当年飘落的留有余香的领巾。玄宗闻到的是瑞龙脑的香氛,那是他当年赐予贵妃的珍贵香料。只是物是人非,时过境迁。不知此刻的玄宗是否拄杖呆立,迎风慨叹,除了思念,尚有复杂的情感?
         历经时代兴衰,人们禁不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那款带着暖意的流行披饰在历史的车轮上闪动。它是乍暖还寒时御风寒、添风度的衣饰。“草短犹通屟,梅香渐着人。树斜牵锦帔,风横入红纶。”诗中的锦帔,它多用于乍暖还寒时,御风寒,添风度。与轻盈灵巧的领巾相比,它是一种更为大气的衣饰。较之后来的披帛,多了一些温暖。
          而一位喜欢披帔的女子,曾与丈夫共度战乱时日,默默地站在丈夫的身旁,共同抵挡战争风雨,她就是长孙氏,太宗李世民的妻子。玄武门之变中,面对波诡云谲的局面,长孙氏义无反顾地站在丈夫身旁,从容勉励将士们,令将士们万分感激。因同丈夫转战南北,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妻子会脱下身上的帔披在专心研究战事的丈夫的肩上。妻子无所畏惧的生死相随,更加激励着丈夫。当丈夫以完胜而告终时,丈夫成为世人瞩目的唐太宗,长孙氏为皇后。从此明君贤后,交相辉映。这位长孙皇后正是同唐太宗一起打下江山的长孙无忌的妹妹。
         长孙皇后喜爱看书籍图传,即便是梳妆打扮时也手不释卷。成为皇后依然如此。经常与丈夫一起共执书卷,谈古论今,从容以对,发表独特见解,对丈夫与朝政大有裨益。唐太宗对长孙皇后一向爱重。登基之后,对长孙家族常常恩遇逾制。而长孙皇后深以盈满为诫,说服胞兄让位,在太宗恩准下,长孙无忌得以闲职高薪退避宰执之位。长孙皇后还利用自身对丈夫的影响力来护慰朝廷贤良,匡正丈夫的过失。长孙皇后欣赏并“庇护”着魏徵那些敢于直言的忠臣,并时时敲响李世民要行仁政的警钟。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君明后贤臣直谏,文治武功,春风和睦,亲切包容,大唐初期迎来了令后世魂萦梦绕的理想境界“贞观之治”的功劳簿上,应有背后的长孙皇后的一份力量。而厅堂书室,庭前殿后,那款朴素大方的帔总是行影匆匆,成为一位丈夫、一位君王甚至是一个朝代盛世背后的暖色。
         这抹暖色是古老记忆中的亮点。它是美的象征,是神化的图腾。古希腊女神的飘带,古印度女子的披巾、古波斯的大帔,那是西方流传的影子。敦煌莫高窟上飞天女子画像、壁画上的菩萨、仙人,肩上都萦绕着戴着细褶的长飘带。各种披饰当风飘动,如在起舞。这或许是披在古代女子身上最飘逸的装饰了,也是现代人关于古代仕女的想象中,最经典的元素之一。
         中国女子的披饰千姿百态,无论是短小俏皮的领巾,还是端庄大气的帔,绵长飘逸的披帛,…各种绚丽浪漫的披饰,是霓裳之上不可或缺的点缀,书写着历史的云卷霞舒。
         时光不老,岁月更迭。其实,这款流行唐代的时尚品,历经千年,时至今日,依旧是爱美女子的挚爱,女子们分别穿搭在肩上,系在胸前,成为绽放在服饰上的一朵花,一片云,一抹霞。只是不再袅袅娜娜,而是热情奔放,不再幕后留影,而是放飞自我、自由率性,像现代女子。那款款披饰,在时光的氤氲中闪耀着光华,成为历史浪潮中的一种文化源远流长。
        如果乐天诗人尚在,面对今日之女子披饰的风采,不知是否吟诵更多缀玉联珠诗篇?
                                     原载原载《散文百家》2024年9期
 
 
 
  
 
 


上一篇:古道辽西
下一篇:红格子深 粉格子浅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