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转载 > 散文 > 玉镯记
2025-03-15 12:57:09 

玉镯记


袁海胜
        辽西朝阳的正月,锣鼓声追追赶赶。从“闹秧歌”到唱“大口落子”(乡戏的一种),一样不落。心急的大毛愣星(长庚星)从夜的幕布后偷窥人间的戏台——三丈宽五丈长,在西五家子公社西营子大队第五生产队的下坎。它的前身是一季玉米,也可能是高粱。春夏秋冬,丰年歉年,流水轮回。   
        丘陵起起伏伏,偏偏在村子的腹地,高出的土坝准备出一块平地,做成戏台。锣鼓声在残冬慢时光里顿挫、悠扬。五颜六色的戏装,从大队部高高的黑木头箱子里纷纷奔赴民间。
        “闲中习刺绣,寂寞困春愁。心事难出口,见人面带羞。”
        姥姥说:“抓一把冰糖块撒在盘子里。”
        甜而脆,就这声音。
        梆子细碎点击,急缓有致。
        孙玉娇摇摇摆摆。娇巧戏装罩着厚厚的冬衣,藏不住腰肢的软。青春的激流在血管里燃烧。台下年轻的脸,经日晒风吹、激情冲撞,像风干的酱块般暗红。
        那时,凡尘的日子在悲欣交集的缝隙里泅渡,爱情可望而不可即。“大口落子”通俗,乡亲都听得懂,像荒野上花草,山菊和蝴蝶兰,性野。铅云雪花狂舞。
        戏词像山泉水,自由自在,酣畅淋漓,情与爱云云。《拾玉镯》有不胜之情,不尽之意。杭婶那时年轻啊,活脱脱的小玉娇,眉眼、身段、步态、唱腔,唤醒沉睡的村庄。无须粉黛,素面朝天,雅也雅,俗也俗。莲步踩在乡亲心坎上。好多遗失的东西纷纷回来。
        台上“一把冰糖块撒在盘子里”,台下的观众如醉如痴。
        真是咱们村的王英英吗?那个泼辣、果断,冲锋陷阵的铁姑娘?指点询问。
玉娇回眸一笑百媚生。
        “门外好春光,日暖风和。见得天上雁,对对排排。”
        满头白发的杭婶,再唱起这句戏词,迟半拍。浅睡的光阴慢慢醒来。她目光明亮、身姿瞬间拔起、面染红晕,额头银丝根根抖擞,阳光跳跃。虽说她沙哑的烟嗓不复当年“一把冰糖块撒在盘子里”,在座的亲朋仍眼眶半湿。
        杭叔扮演傅朋。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风流倜傥小生,脚下再也不能生出风火轮。脸上每一道皱纹都徘徊着光阴暧昧的小径。骨节突出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打拍,生怕遗落一个节拍,误了春光。
        现场:戏台下人头攒动。鼓乐追逐,孙玉娇满面羞怯,傅朋把玉镯故意丢在门前试探,捡还是不捡?迟疑的小玉娇焦灼万分。
        观众鸦雀无声。台柱子上挂的嘎石灯嗞嗞吐着半尺高的蓝色火焰,月白色的光芒干净。观众——本村和来自邻村的乡亲们,在争分夺秒的农业生产中都是英雄。此刻,忍下了寒冷和饥饿,踮起脚尖,看小玉娇焦虑地挪碎步,衣袂飘飘。
        玉镯安静地躺在戏台上。玉镯——道具是用泡湿软的棉槐条子拧成,裹上从香烟盒里拆下的锡纸——此刻是无价之宝。
        玉娇一跺脚(事后得知这个动作是杭婶自作主张加上的)款款下蹲,把玉镯捡了起来。台下的观众轻声嘘气。         
        藏在暗处的傅朋走了出来,像个坏蛋。玉娇羞涩,面生红晕,微微细喘。还玉镯给傅朋,半推半就,千娇百媚。观众慢慢回神。封存的、原始的激情,热乎乎穿过厚厚的暗色时光。一点一点亮起来。
        震撼。戏台前,乡亲们的情绪无法自拔,目瞪口呆地跌落情感胶着的秘境,这场已经不知看了多少遍的戏,再次掀起围裹许久的幕布。
        民俗文化有一种意义是让老百姓满意,譬如“大口落子”,百姓在一个瞬间完成角色转换、悲喜交替。俗称“乐呵”。
        杭叔是从城里来的知青,清清瘦瘦,浅白的脸色带着书卷气。他喉音清越,喜欢唱《沙家浜》,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唱下一整套的剧;他喜背诵唐诗宋词,在空旷无人的田野里与李白、杜甫、白居易交谈;他擅吹口琴,《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红星照我去战斗》;粉笔字写得神采飞扬……多才多艺的年轻人,身边围满异性的目光。
        丘陵地广阔绵延,像一块巨大的海绵,阳光雨水,还有劳动者原始的体力,无情地被大地吸吮。农业的春种秋收,日作夜息,煎熬和劳累,反反复复,古老又新鲜。激情是岁里措手不及的快乐,虽然伴有清贫、创痛、苦难和慌张,但生活仍是热火朝天。
        比如间苗、锄地、采摘、收割、冬建……初来的杭叔手无缚鸡之力,地里的活干到一半就已精疲力竭,瘫坐在地边。劳动让他和原来安逸的生活脱节,面临淬火重生般阵痛。
        杭婶悄悄地把他剩下的活计干完,再悄悄离去。
        杭婶那年十八岁,姥姥说:“像一朵刚开的山丹花。”
        杭婶父母盼望孩子过得好一些。“过得好一些”,哪怕耗尽他们毕生的力气和智慧。单薄的身骨,支撑山一样的爱。
        女儿的梦……令人惊慌!
        ——忧心忡忡。
        爱情这只小鸟,美丽的小鸟,羽翼未丰,慌张地闯进命运多舛的巷口。
        煎熬往往让命运不知所终,何况陌生的爱情。
        中学还没毕业的杭叔,和同学满怀激情地登上开往乡下的大卡车。轰轰隆隆,汽车引擎的轰鸣,让杭叔忽略掉与父母离别的不舍。突然,他发现山一层一层向他围拢过来。成片的庄稼,旺盛的植被。他一下子喜欢上带有青稞气息的山风,那么热烈地拥抱他、亲吻他。
        人群中,一张清纯、有磁力的脸吸引了他,彻底沦陷。
        “那天下午……”
         杭叔又开始回忆。时光切换,青稞气息扑鼻,他重新回到当时的现场。
         那年,上面通知在春节扭秧歌,唱“大口落子”,整个公社沸腾了。
         破败不堪的剧本,像一张饱经沧桑的脸。破茧而出的剧情,鲜活可喜。满脸胡子茬的大队书记对《拾玉镯》情有独钟,亲自指派杭婶出演孙玉娇,杭叔出演傅朋。一个花旦、一个小生,两个年轻人怦然心动,飞向脸颊的红晕久久不退。
        一场戏演得轰轰烈烈,鼓乐旁敲侧击,一场爱情也渐进佳境。戏里戏外,酝酿沉淀。远山黑漆漆,社火正旺,正月的风寒冷。镰刀形的月牙渐渐笑鼓了肚子,星星睁开一只眼又闭上一只眼。一块带着体温的手表,一条芳香四溢的手帕,奔赴同一个方向。爱情,多美啊!
        热闹的锣鼓,一场青春的邂逅。他们忘掉寒冷,忘掉劳累。戏文正在拆解一种固化的牢笼。
爱情。谁会想到这两个汉字在粗糙、坚硬的年景里多么的奢侈。
        反对声像片片阴影;像隐暗处施放的暗器;像时光斑驳墙表上脱落的土块——坚硬、冰冷。
        平静的水面突起漩涡和波浪,定有不知来路的风。
        爱情是命运的变革,骨子里迸发出连自己都不相识的勇气和力量。
        杭叔老实本分的父亲,勤勤恳恳,衣服上永不消失的是油污和汗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习惯于平稳安定。却对杭叔的恋情恐慌愤怒,锋利的玻璃片,割开手腕的瞬间,僵持是鲜红的血液。
        杭叔被父亲的决绝瓦解,救命的舢板飘远。他沉默,畏缩在角落。忘掉语言。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攫住心中的火苗,化一堆灰烬。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爱是世俗的愿望,沦陷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
        好了,愁苦的事先放一边,杭婶要建一所自己的房子。
        ——新生活要从房子开始。
        集体劳动之余,一个人和泥脱坯,大太阳下,汗水打透粗布衣衫,乌黑的秀发贴在额头上。
        累了,用拳捶捶腰眼儿,望一眼残庙空山,天蓝云白。拔地而起的土坯房爬满纤细的指印,粗糙、简陋,她却心生欢喜。
        破旧的电影院,工作人员懒懒散散,稀疏的观众,扩大了寒冷。
        杭叔父母无意观看一场电影《朝阳沟》,“亲家母,您坐下,咱们拉拉知心话……”。
       人心都是肉长的……
        回到村里的杭叔,瘦成一股清风,是他最后的青春。
        负简单的行囊,他马不停蹄地奔向自己心中的圣地。幸福真简单,和爱人朝夕相处即可。他自愿去村小学当民办教师,一个辛苦又近无收入的职业。
       “我做梦都想当老师呢。”
        他微醺后说。
        大毛愣星眨眼睛,盯紧一个单薄的身影,磕磕绊绊地走在寂寞的山路上。
        杭叔去家访,山风冷月、酷暑严寒。
        山路半含沙土,雨淋雪覆的天能走出两脚泥。杭叔无数次跌倒。他的膝盖有伤,手臂上也有伤,结痂后留下的痕迹像一枚印章。
        孩子们猴子一样上蹿下跳,脸上绽放出野性的光芒。杭叔毫不客气,将“小猴子们”一一擒获,押回教室。家长到教室找孩子去干活。杭叔针锋相对,他强悍地和家长对骂,尘烟四起。
         柳条做成教鞭,抽在屁股上一道红印。孩子们怕他在骨子里。
        “教育本来就是苦慢的差事。”
         四十多年,民办到专业,再从专业到退休。盼望春种秋收有一个好收成。
         村子里三代子弟做过他的学生,走出三十五名大学生。
         都叫他杭老师,打过架的家长见他,谦卑地弓腰,笑着,人虽老,一脸恭敬。
         过起日子,才知道日子艰难。杭婶想尽方法维持生活:种菜、养殖、做短工、简单的商品交易……
         ——“日子是什么啊?”
         杭婶捶着酸痛的腰眼儿。
         杭叔的父母晚年身体不好,接来乡下一起生活。杭婶频繁往返于家和医院之间,熟悉公婆每一种药品的功效。           
         煎汤熬药、洗洗涮涮,精心伺候。
         卧床的公公极不情愿地让杭婶洗手,手腕上狰狞的疤痕生硬尴尬。
        杭婶细心周到,照顾曾经用生命拒绝她的老人。床前尽孝,养老送终,民间的美德从不张扬。
        奉献这个光源,照亮人间的是荣耀,照向个人的,是累累伤痛或牺牲。但,足够伟大。
        老两口育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在建筑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小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师范毕业的女儿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乡中学当老师,并在当地结婚生子,老公也是一名老师。
        老宅的原址拔地而起二层小楼,搞建筑的儿子“小露一手”。
        老两口总是回忆起那两间土坯房,寻找印满老墙的手印。
        谁会认真判断一场爱情?
        无需冠冕堂皇的文辞,高大上的谬赞。爱情是人性黑暗和光明最合理的载体。
        杭叔忍饥挨饿留下半块窝头给杭婶,杭婶不舍,再偷偷地留给了杭叔。半块窝头遮掩不堪。言语交锋,乡间的詈骂信手拈来。哪有甜言蜜语?
        忘不掉的土戏台。长茂盛庄稼的土戏台。锣鼓里听不出饥饿和愁苦,戏曲带来人间喜乐。
        孙玉娇羞怯怯出场,风度翩翩的傅朋躬身施礼,腕上手表不慎滑出,慌忙撸进袖口,玉娇掩面而笑。
        “春光无限在眼前,那少年一步一步风度翩翩。这玉镯本是他身上物,难煞奴家我如何交还?”
        杭婶老了,满头白发。萌心突发,僵硬的手指尝试着拾玉镯的动作。
        但,那玉镯……她已经捡不起来了。
        岁月磨损的骨关节已滞涩。她安详地坐在竹椅上,筋骨毕露的手腕上不合时宜地戴一块老式男款手表。僵硬的指关节再不能施展极尽妩媚的兰花指。
        杭叔坐在竹椅上,嘿嘿傻笑着,写出工整板书的拇指和无名指捏起酒盅。怎么看都不像那个把玉镯偷放在人家门外的风流小生。
        灿烂的阳光欢快地铺在两人的膝盖上,像新鲜的戏装。
                                                       原载《散文百家》2025年2期
 


上一篇:龙城本纪
下一篇:卖花记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