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20世纪70年代——乡下把端午节叫五月节,把中秋节叫八月节。这种古老的叫法传承很久了,一直到今天,还是习惯这种叫法。
孩子们盼望节日的主力是味蕾,可是小孩子没有耐力,成长和玩都很耗时,光阴潮起潮落间,节日像被浪花遮掩的灯塔,只露出遥远的微光。
立春了,辽西朝阳的天空照样飘着雪花,大胆地把春天的地面封严,搞得跟冬天没什么两样。到了雨水,雪还是赖着不走,冬与春推搡纠缠。这时的气温用一个词形容——乍暖还寒。惊蛰和春分也就这么悄没声地蒙混过关,这样的日子大概坚持到阳历的四月份吧。
清明前后,第一个领悟春暖的杏花怦然绽放,朝阳的大地才如梦初醒,争先恐后地把春天物候一件一件摆在太阳底下。虽然山坳里还藏着积雪,背阴结着很厚的冰层。一早一晚,还有寒气光临——春寒料峭,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大地阳气充沛,远远看,地气袅袅升腾,像一条透明的溪水流向天空。绿色也从地面一疙瘩一疙瘩地凸浮出来。野花,譬如苦菜花、野菊花、紫花地丁……挤在草丛里张开纽扣大的花朵,把地面点缀成碎花布。林梢绿烟缭绕,越远绿意越浓。也就是一瞬间的事,色彩连成片,变肥变厚变润,把一个山野织成五彩斑斓的挂毯。
春光无限好,农民心里的弦却越绷越紧,因为到了关键的时刻。靠天吃饭的农业,需要一场贵如油的春雨。朝阳降雨少,十年九旱。所以这块的丘陵地春耕异常艰辛。如果开犁时下一场透雨,在乡亲们的心里,比儿子娶媳妇还要高兴。乡亲们吵吵嚷嚷、欢天喜地把地一股脑种完,顺心顺意。累当然还是累,因为心里宽松踏实,这样的累也不叫个累。如果赶上天旱,乡亲们只能起早贪黑,担水拉水抗旱种地。我小的时候,挑不动一担水,就用罐头瓶运水,一瓶水能救活两三棵苗呢。只是路太远,一趟一趟地走,走得脚掌发烫,脚后跟疼得不敢挨地。我爸说:“想想你救活的苗儿。”一想,脚真的不那么疼了。
春耕过后,或是抗旱种完地,人瘦了一圈,晒得和酱块一个颜色。
小孩子不在乎这些,他们的心长在旷野。春天的大地上,花花草草冒芽展叶,足以让他们好奇、兴奋。孩子们四处寻找新鲜的事物。杏花和桃花前后脚开,香味发甜,熏得人有点迷糊;杨树的叶蕾像红色的甲壳虫,用手指盖尅开发黏粘手,有一股难闻的怪味;柳树狗像绿毛毛虫,拿着去吓唬更小的孩子。几天后这些虫竟然相继破败,杨柳絮像雪一样漫空飞舞,像一下子回到冬天。榆树上的榆钱有指甲盖大,一嘟噜一嘟噜的。我们不管不顾爬上榆树,大把大把撸,大口大口吃。榆钱甜里捎带榆树木质的清爽气息。而我常常被困在树上,下不来,又哭又喊,制造一个个惊险事件。
此刻,野菜纷纷钻出地面,我们一拨一拨跑到田间地头挖野菜。刚刚冒出芽尖的野菜,让我们品尝到春天的鲜嫩。我们心里还藏着一个秘密任务,就是寻找艾蒿。这是一个长远的计划。艾蒿是一种散发芬芳气味的植物,躲在一个角落偷偷生长。这种蒿草浑身是宝,刚刚长出地面时中医叫“小白蒿”,有药用价值;尺把高后晒干了拧成辫子,夏夜里点燃,用它的烟气熏蚊子。
民间的习俗,为了迎接五月节,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人们早早地把艾蒿、柳树枝、桃树枝、纸葫芦挂在门口,避邪祛病。这个习俗保留到现在。
孩子们寻艾蒿是为五月节做着准备,这个秘密人人皆知。谁要是发现艾蒿,不吱声,偷偷记下地点,等到五月节来临时再采。
临近农历五月,二胖说他家的黄米泡好了。这个消息足以振奋我们的心。铁蛋抢着说,他家的黄米也泡好了,还把去年留下来的粽叶煮了一遍。保山说,他家过节要煮十个鸡蛋,他妈说,给他吃两个。他太奢侈了!大伙羡慕。不对,应该是嫉妒。
五月节的前一天,我们跑到自己的秘密地点去采艾蒿。艾蒿已经长一尺多高,灰白的叶子像挂一层霜,艾香正浓。铁蛋扑空了,他记好的艾蒿被人捷足先登采走了。他响亮地大哭,从山上一直哭到村口。后来我们每人友情赠送一小把,他的艾蒿反而比我们还多。他破涕为笑,脸上泪珠还没顾得擦。
此时柳枝柔顺,柳叶像雀舌,像二丫的眉毛,像对称排列的纽扣。保山像猴子一样爬上树,用镰刀砍掉嫩树枝,我们俯身捡起。柳枝散发一股略带清苦的香味,好闻。我们捧在鼻子下深嗅。
桃树枝就不好办了。村里有桃树的就那么几户人家,我们从沟里开始试探,靠在人家门框上央求,给我几根桃枝吧,两根就行。热心肠的人家,像沟里的老姚家,会笑着折下几根枝叶,分给我们。不好说话的,像五保户老包,眼珠子一瞪:“滚!”我们愤愤然。一起喊:“你等着!”等着啥?我们当然心里有数,等他家杏啊桃啊梨啊熟了,我们偷而食之,毫不客气。这是每年重复的功课。老包给连军家送桃枝,脸上堆满笑,让铁蛋看到了。连军他爸是小队长,老包溜须。我们更愤然,“你等着!”
乡下过五月节,有挂纸葫芦的习俗。习俗是一脉相传,老乡只知道这是管好的。“好”——指的是庄稼、雨水、收成、健康等方方面面。挂葫芦这个风俗源自八仙里的吕洞宾。说吕仙人变化成一位卖油翁,到人间卖油,不用现钱,是记账,秋后收款。估计考验人的诚实度。一位少年发现窍门,就是多取油少记账。反正这位卖油翁傻了吧唧的。得逞后美滋滋地向母亲汇报。母亲大怒,掐着耳朵批评教育后,责令少年去向卖油翁认错。卖油翁(吕大仙)达到测试效果,对少年的诚信很满意。作为奖赏,告诉少年,五月初五那天将有大祸降临,在家门口挂个葫芦可保平安。少年速回禀告母亲,母亲心地善良,马上通知全村人。时间短,没有那么多的葫芦,这位少年的母亲发明了纸葫芦。于是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门前挂上了纸葫芦,避免一场灾难。
对于传说,信与不信人们心里都有谱,所以挂纸葫芦的习俗长盛不衰。
五月节在我们热盼下悄悄临近。晚上,我妈在煤油灯下包粽子,手腕灵活,一个个小巧的粽子扔进旁边的瓦盆里。粽子湿润得绿着,散发让人垂涎的粽子叶味。姐在灯下用红纸叠葫芦,眉心抵近指尖。五月初一,纸葫芦要和艾蒿、柳枝、桃枝一起守护家门。
“买点肉吧?”我妈问。
我爸摸着头想一会:“买点吧,孩子们也馋了。”
我哥我姐极振奋,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猜测肉会以什么形式出现,炒还是炖?我一口一口咽吐沫。这一夜的梦啊,都在肉香里缠绵跋涉。
农历五月初五,我还在梦中,脑门上倏地一凉,迷迷糊糊睁开眼,原来是我妈是用艾蒿沾着水点在我的额头上,这是我妈每年都要进行的仪式。一股艾香钻进鼻孔,是我妈在我们每人枕下塞进一枝艾蒿,防灾避瘟。所以我一直都健康。我闻到肉香,一骨碌爬起来,比以往麻利多了。饭桌上,多了一碗喷香的炖肉。顾不得其他,我们飞快夹肉,那是一股浸入骨子里的香啊,一辈子都忘不掉。肉瞬间告罄,碗底残留汤汁。爸妈爱怜地看着我们,没有动一筷子肉。
问他们:“为啥不吃肉?”
我爸摇摇脑袋:“不爱吃,太腻。”
我妈点头赞同。
我心里嘀咕,他俩真傻!
我爸把剩下的肉汤倒进我妈的碗里,我妈又倒回爸的碗里。
五月初五,村子迎来一个隆重的节日。吃过早饭,大人们放下碗筷,匆匆忙忙去地里干活,种黍种豆补苗,亮晶晶的汗水钻进脖颈。临近芒种,地里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做。我们帮不上忙,优哉游哉,在村子里瞎逛。走到每一家,欣赏门前挂的纸葫芦,还有翠绿的柳条、桃枝和灰白的艾蒿。艾香在巷口飘荡。孩子们习惯于在节日里走家串户,看看每家都吃啥。彼时谁家的日子都不宽裕,节日的餐桌上不过是多出两三样简单的菜肴,锅里飘出粽子的香味。这已显生活的富足,我们很满意。保山家并没有煮鸡蛋,铁蛋家也没包粽子,可他们仍快乐。
我们的节日里缺少什么吗?没觉得缺少啥。就像我们的童年,在五谷农事、桑田稼穑中,充实有趣。
渐长后才知道五月节名曰端午节,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了屈原,楚辞光彩夺目。
那时的五月节,虽然不知道屈原,虽然清贫,虽然没有鸡蛋和粽子,大人小孩仍过得虔诚而饱满。
原载《东方少年》202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