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国家级传统村落——朝阳县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八盘沟,葵花向阳,游人如织。村里年轻人像候鸟一样在春天聚首,也在春天分离。金秋留给了寿星们去收割,老翁老妪慢慢悠悠,淡定而沉稳,将秫秸打捆,将玉米入库,累时吸一袋烟,忙里偷一会儿闲,聊嗑儿是攒劲儿,乘凉是调养……秋在农人那里未必就是不可开交的繁忙与叽叽歪歪的争吵,可以优游,也可以温柔,可以分心,也可以独赏。
攀登沟里天门山南天门,最先看到的不是险峻的石门石窟,而是完整的梯田、石砌的田阶、金黄的玉米。田间有温和的夫妇牵着躬行的驴儿。他们缄默着,隐匿着欢悦,将力道凝聚于指尖,将热情释放于内心,双手呈现大地的丰饶,眼神保守着勤劳的秘密。
夫唱妇随,男耕女织,齐眉举案,相敬如宾。乡下的夫妇可以没有财富,却不能没有食粮;可以没有爱情,却不能没有依靠;可以没有情调,却不能没有故事;可以没有心机,却不能没有勤恳;可以没有成功,却不能没有收成。荒山造田正如围海造地,逆水行舟一如铸铁为犁。粗米杂粮哺育了辽西人安土重迁、坚忍固执的秉性。糙朴的大地,耿直的男女养着消瘦的牲口,一直原始也一直坚贞……
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山坡陡峭,山石雄浑。一面梯田就像一个弧形的棒垒球场,秧子已将卧倒,果实已将浆裂,在狭小的空间里,农夫塞满一麻袋黄金一样的棒子,农妇将麻绳系牢,二人合力将麻袋抬上驴背,一切都是安静地进行着,连表情也是静态而僵硬的,只见肌肉的伸展,未见神经的松弛。叶子和米粒的剐蹭声咝咝啦啦,像演绎如诉的行板;驴儿摇尾啮草,无视400斤的负荷加持。驴儿回味地咀嚼,自足地扫视,没有痛快地嘶叫和倔强地仰首,它自然地抬起四蹄,按照惯有的节奏下行,像在尽职地、悠闲地表演小步舞曲。沉默是金,顺遂是银,天地不言自有大美,禾黍不言自有芳香,伉俪不言自有默契……在太阳出来的清晨,在微风徐来的黄昏,400米高的山坡自有人力、畜力勇敢地、荒蛮地、执着地、沉实地去征服它。
两头驴儿背驮四麻袋玉米回家,蹄印踏于柏油路上没有痕迹。“吭哧吭哧”,主人跟在后面,一大捆棒子秸超过了他本人的高度。秸秆和叶子遮盖住他灰黑斑驳的面孔,路人赞叹他的勇毅,却羞涩地没有同他打招呼,一切都是无扰,一切都很静好,一切都是深沉的秋、乍凉的秋。
原载《辽宁日报》2025年10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