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转载 > 散文 > 神秘的殊荣
2025-10-29 15:10:55 

神秘的殊荣


邸玉超
        历史是时间的折痕,在那细密的层层褶皱里,藏着文化的信息、文明的密码。
        乙巳年的春天早早来到辽西牛河梁。牛儿河春水涓涓,春草萌绿,成群的鸟儿,婉啭啼鸣,唤醒大地之梦,獾、刺猬、野兔、跳鼠等动物在树上或林间出没,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根植于牛河梁这方土地的亚洲最大面积的人工油松林,神秘而幽深,守护着中华文明圣殿,守护着一个五千多年前的文明古国。
        2025年2月,国家公布了全国重要大遗址清单,在第一期36个重要遗址中,位列第八的就是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群)。这是继2023年12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牛河梁遗址确定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代表遗址之后的又一殊荣。这个春天的喜讯,让人们的目光回溯到四十多年前的神秘牛河梁,回想起神庙与红山女神初露芳容的那一个秋天。
       那是1983年的秋天。秋天是牛河梁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成熟的浆果让鸟儿欣喜鸣唱,秋收后的田野袒露出难得的慵懒。这个时候的阳光、风、空气, 都有一股醉人的酒香。牛河梁森林上空偶尔传来几声雁叫。这里是天鹅的迁徙路线, 仰望天空,还可以看见列队的白天鹅优雅地向南翩翩而去。草地上一簇簇野菊花开得浪漫而诗意,像是送给秋天的爱的信物。此时最活跃的小动物是松鼠,他们鼓着两腮,一趟趟往返于松树下与“藏宝地”,大量采集储藏着过冬的食物松塔。或许,这些生灵还都储藏着四十多年前的记忆。
       由郭大顺、孙守道任领队的辽宁省考古发掘队正在对牛河梁遗址进行勘察和发掘。又是忙碌的一天。天色将晚,考古队员收拾东西准备返回驻地。参加考古调查的富山公社文化站长赵文彦在一条冲沟突然发现表土露出一块类似人耳朵的陶土块。赵文彦用手抠出陶土块,飞也似的往回跑,一边跑一边扬着手里的陶土块喊:“孙队长,耳朵!耳朵!”正在准备收工的考古队员没明白赵文彦口中的“耳朵”是什么意思,愣愣地你瞅我我瞅你。
        孙守道大步迎上去,接过赵文彦手里的陶土块,只看一眼,满眼放光地说:“老赵,你立功了!”
 考古队继续扩大试掘范围,神庙建筑整体布局清晰地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
        神庙位于辽宁省建平县与凌源市交界处的牛河梁主梁顶部,海拔为671.3米,向南与猪首山遥遥相对。这里地势高,无形中给人一种仰视膜拜、庄严神秘的氛围。
       神庙址所在地点处于牛河梁红山文化分布的中心位置。庙址方向为南北向。平面布局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物构成。北侧的多室是它的主体建筑,南侧的单室为附属建筑,两者约在一中轴线上,间隔为2.65米。多室为南北长、东西短、多室连为一体的结构,可分出中室、北室、东室、西室和南3室,总体南北长18米,东西最宽9米,最窄2米。其中西室已于20世纪60年代挖林区排水沟时被破坏。经试掘得知,中室与其它各室都有通道相连。南单室建筑址位于北多室南部2.65米处,遗址地穴横长6米,最宽2.65米。神庙址总面积约75平方米。其面积虽然不算很大,但它却是“中华第一神庙”——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最早的宗庙。这座五千多年前的宗庙遗址,在中国考古工作者的久久期待中,在千山万水的踏查中,在一锨一铲的发掘中,在牛河梁这个美妙的深秋,展露在5000年后的蓝天白云下。
       神庙墙壁上彩绘有几何形壁画,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这座神庙的富丽堂皇。
       神庙是一座半地下式建筑。在神庙址内部,考古人员没有发现石质建筑遗迹和遗物,由此可知,这所庙址完全由土木结构筑成,修建时完全没有使用石料。
       笔者站在女神庙保护展示馆内,近距离观看庙址。神庙的轮廓呈“亞”字形,结构直观而清晰。尽管这些建筑掩映在黄褐色的泥土下方,但想到五千年前红山先民曾在这里祭祀、活动,脚下的庙宇内曾庄严地举行着一场场的祭祀祝颂仪式,心情也随之肃穆起来。五千多年的时光转瞬而逝,神庙也变作如今深埋地下的无尽想象。它曾经还见证过多少红山先民的生活情境?又是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被无情损毁?从庙址中已经碳化的木柱和被火烧过的陶器分析,神庙应该是被一场大火烧毁的,上部分全部坍塌,只保存了地下部分。这是怎样的一场火,是自然之灾,还是人为之祸?宗庙被焚毁,也可能是其他部族方国争战相关。
       考古专家可以大胆假设,但必须小心求证。神庙的发现和试掘成果表明,该庙址的建筑形制和自身结构都十分复杂,建筑师的设计和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超。神庙的顶盖和墙体采用木架草筋,内外敷泥,表面压光的建筑方法,使其能够合理承重,又能拥有较强的稳定性。主体建筑包含中心主室和向外分支的多室,两者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同时还配有附属建筑,使这处祭祀殿堂有中心、多单元对称而又富于变化。神庙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五千多年前早期祠庙的起源与形式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郭大顺和孙守道一刻都不敢离开发掘现场,他们预感有更大的发现将在这里发生。
       1983年11月2日清晨,阳光明媚,云淡风轻,牛河梁周围的松林笼罩在淡淡的雾霭中。这天,考古队员们早早地来到神庙建筑遗址,继续前一天的试掘。
        突然,忙碌的现场顷刻沉寂下来。考古人员惊讶发现,在散落的人体残件中,一个头像似隐似现。这一幕一下子吸住了大家的目光。考古队员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揭去压在头像上的一个陶手掌,再用铲子轻轻刮去周围的泥土,人们屏住了呼吸,现场静得只剩下手铲刮土那清晰而缓慢的沙沙声。考古队员用刷子刷去头像上的泥土,用竹扦剔去鼻窝里的泥土,将旁落的鼻子恢复到原位,一个完整的人面塑像呈现在考古人员面前。在场的人不约而同地喊出:“红山女神!”沉睡了五千多年的红山女神,在这个朝霞满天的日子蓦然醒来,这是华夏女神跨越五千余年历史尘埃与我们的倾情对视。大梦醒来,世界早已变了模样。
        女神头像出土于神庙主室西侧北壁下,神庙因此被称为“女神庙”。
        女神头像是一高浮雕的人像头部,现存高22.4厘米,面宽16.5厘米,如真人头部一般大小。女神头像额顶发迹平直起棱,头顶以上部分残缺,额顶有箍饰,鬓角部位有竖行的系带;颜面出土时呈鲜红色,眼眶、面颊尤显,唇部涂朱。眼睛用滑石质玉石作,呈现淡淡的灰色,正面被打磨的圆鼓光滑,背面为了能深嵌眼窝,被作成钉状。上唇以下为贴面,露出有表现牙齿的似蚌壳质贴物痕迹;女神的左耳已有残缺,靠近耳垂的部位有穿孔,这大约是为佩戴耳饰而钻的孔,右耳保存完整,耳轮简化。女神头像塑泥为黄士质,有较大粘性,掺草禾一类植物,未经烧制。内胎泥质较粗,捏塑的各个部位为细泥质。外皮打磨光滑。头像的背面和下部均为残面,根据背部的残面推测,塑像应该被贴在墙壁,尚可见塑造时包以草束的支架痕迹。
         这一惊世发现来得有点太突然,让考古工作者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仔细观察,女神那方圆形的扁脸,突起的颧骨以及斜立的眼,低而短的鼻,长而薄的唇,都显示出蒙古人种的特征。隆起的额部,圆润的面部,小而纤细的耳,尖而圆的下颏,显示着女性的美丽。女神头像含有相当丰富而微妙的表情,嘴角圆而上翘,好像要说话的样子,流露出一种“蒙娜丽莎”式的神秘感。面颊随嘴部掀动而起伏变化,颇具动感。尤其是眼球的处理,深深嵌入圆形玉片为睛,炯炯有神。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富生命力并高度神化的女性头像,是古人的艺术杰作。红山女神像的出现,让当代人第一次有机会目睹五千年前祖先的模样,这样神奇的时空穿越,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现代考古让这一幕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牛河梁遗址红山女神头像出土的特殊意义在于,这是中国考古界第一次有女神头像出土于神庙。这一发现被考古界誉为“海内孤本”。红山女神的出土,表明这一时期原始宗教已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考古界泰斗苏秉琦先生对女神头像进行研究后指出:“女神庙塑像称为‘神’可以,但她们是按真人塑造的,是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所以我曾说过,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女神庙和红山女神出土41年后的2024 年 9 月 20 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文化大工程,探源寻根脉》,重点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中心遗址——牛河梁大型遗址群及其最新发掘成果:“2020 年以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大型遗址群进行了重点发掘,新发现了九座大型台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牛河梁遗址田野考古项目领队贾笑冰介绍,出土“红山女神”等各类泥塑的“女神庙”就坐落在第九号台基上。牛河梁遗址的新发现,把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线向前推进到了距今 5800 年。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直根系”,见证了早期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建构历程。感谢古人,开创了辉煌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启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原载《今日辽宁》2025年第2期


上一篇:沉默的行板
下一篇:最后一页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