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山的风总带着几分锐气,像是从海洋奔袭而来的信使。山风掠过海面卷起浪花,又裹挟着海水的咸腥扑面而来,让人不由得眯起眼睛-这或许是大海对登山者的问候:想要得到它的馈赠,先要经得起它的考验。
下山的石阶还残留着阳光的温度,我的肠胃却已在抗议了。从山顶下来,我腹中早已空空如也。山下的小饭馆鳞次栉比,门上挂着“海鲜大餐”的招牌,分外醒目。我踌躇着,忽然看见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门上只写有“蚬子面”三个字,字迹已淡。
店中只摆了五六张桌子,却非常洁净。跑堂的是一个精瘦的中年汉子,见我进来,也不多说什么,只问:“蚬子面?”我点头,他转身向厨房吆喝一声,声音洪亮得惊人。
没多久,老板娘从后厨走出来,手里捧着一盆活蚬子。那蚬子壳呈青灰色,边缘泛着淡淡的紫,在清水中一张一合,吐着细小的泡泡。老板娘一下将蚬子倒人沸水中,只听“刺啦”一声,那些蚬子争先恐后地张开了壳,露出里面嫩黄的肉来。
“这是今天早晨刚从金州湾捞上来的,"老板娘见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便解释道,“过了午时,蚬子吐尽了泥沙,最干净。”说着,她将焯好的蚬子捞出,剥出蚬肉,动作十分麻利。然后,她用细纱布过滤蚬汤,那汤澄澈如茶,散发着浓郁的鲜香。
面条是现擀的。老板娘将面团反复揉搓,那面团在她手中时而舒展,时而蜷缩,擀面杖在她手中上下翻飞,不消片刻,面条便成形了。 灶上大锅里的水早已滚沸,面条人水,不一会儿便被捞人碗中。将蚬汤浇上去,再放上蚬肉,撒一把葱花,滴几滴香油,一碗热气腾腾的蚬子面就出锅了。
那面条吸饱了蚬汤的精华,很有弹性。蚬肉鲜甜无比,汤色清亮却滋味醇厚,葱花与香油的香气在口中交织,海鲜的腥气早已化作满口绵长的鲜香。
邻桌老者见我吃得香甜,笑道:“小伙子有口福。这蚬子面,讲究的就是个'鲜’字。蚬子离水不久,面条现擀现煮,汤原汁原味。在大连,能吃到这般地道的蚬子面,也是缘分。”我埋头吃面,不知不觉出了一身汗。一碗见底,我意犹未尽,又添了半碗汤细细品尝。大连人常说:“鲜不过三时。”这蚬子面,将“鲜”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暮色渐浓,我走出店门,风在街巷间游走,却温和了很多。此刻,我忽然懂得:食物的本味与生命的本质,原是同一种底色。大海馈赠的蚬子,用最朴素的形态告诉我们,食物的珍贵在于不辜负其本味;而生活的真谛,则在于不背离生命的本质--不必追逐远方的"盛大”,不必羡慕他人的“璀璨”,就像细品这碗蚬子面时,只需专注于舌尖的鲜、喉间的暖,便能体会到幸福。
原载《少年写作》2025年第3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