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评论 > 回望乡村的寂寞歌唱——试谈赵淑清的散文创作
2016-05-22 00:00:00 

回望乡村的寂寞歌唱——试谈赵淑清的散文创作


姚翔宇


辽西女作家赵淑清写作的时间并不长,但靠着她的勤奋、好学、多思,再加上她的职业,给了她一颗敏感的心灵,她为这个世界捧出一部《月亮泉》。如果说人都有梦想的话,我觉得梦想之门已向她打开,她已走在路上,并留下坚实的脚步。她脚踏实地,心游天宇。这也应了一句话:付出终有回报。

我们这个地方,文学创作还没有成为大多数人关注的热门和焦点,但就有那么一些人,寂寞地行进着,并为自己的选择永不后悔。文学完善着他们的人格,提升着他们的品格,让他们在尘世中找准位置,尽管这些人活得低调,却都有一颗不甘屈服的心灵。因为他们在掌握话语权的同时,也找到了活着的价值和意义。赵淑清是其中的一位,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这个意义会更大。我们这个地方,经济正在复苏,人们正在更换思维,并露出某种苗头,但一个地区的文学也必须赶上去。可以设想一下,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文化人的参与,文化上的提升,它的美可能会大打折扣。这不是危言耸听,很多事实已经证明。经济与文化谁也离不开谁,理应并驾齐驱。

如果把文学仅仅看成是小圈子里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过去说“文能安邦,武可定国”,事实上文学真的能影响一个地区的文明进程。没有文学,我们可能也一样生活,可那种生活是苍白的。当一个人说他穷得只剩下钱了,我觉得这句话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至少他这句话就有点文学色彩。他虽然底气足,但似乎也在渴望一种人性化的完善和渴求。

我们对乡村的了解与把握,多源于亲历。但作家则不同,他可能在此基础上再上一层,他可能美化了乡村,完善或修正了记忆中值得铭刻的那一部分,有疼痛,有感伤,更多的是一种回望中的寂寞歌唱,在歌唱中返回。我一直觉得乡村与我们之间有一条坚固的线,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这根线轻轻一扯牵,我们的心便飞回故乡了,回到那个给我们或痛苦或欢乐的乡村里。因为乡村总是令人神往的,我们喜爱乡村生活的那种滋味,内中蕴藏着被许多大都市的人们所忽略或说遗失了的东西。农民质朴的生活方式里有许多人生的经验,是哲学家们渴望觅获的真理,是我们应该阅读而又取之不尽的大书。

诗人乔治·布莱克曾经有一句特有名的诗:“是人类创造了城镇,是上帝创造了乡村。”他为什么说乡村是上帝创造的呢?因为乡村是家园、历史、苦难和光荣;乡村是爱与恨;乡村是命运、创伤和信念;乡村是人类精神之源,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梦境;乡村是我们的十字架……一句话,乡村就是整个世界。乡村是这个地球上最干净的地方,也是人类出发又返回的所在。它的存在也让艺术家们有了种种诉说的可能,不管是绘画、摄影、电影,还是文学,它总是打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或眼睛一亮,或心有所感,或情有所动。因此说乡村是一个富矿,它永远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母题。我们带着乡村上路,而村路又送我们回家。我们身上有与生俱来的质朴与纯贞,尽管岁月会让我们失去这些优秀品质的一部分,但至少我们曾经拥有过,甚至在某些时候回味过,可能的话,还会再现那种真实。想丢都丢不掉,就像胎记,就像方言。何况我们是农业大国,更何况我们所谓的城市文明也是建立在乡村文明的基础上。

从这一角度看这本集子,我们就会发现,乡村生活或者说乡村记忆对一个作家的馈赠。也正是因为乡村的存在,才使得作家本人有了诉说的凭借,乡村为她提供了一个话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她离去又返回,她忘记又苏醒,拨动着她的心弦,诉说,吟唱,她看上去不动声色,其实她的感情之水的闸门早就打开。无论是第一辑的《我的乡村》,还是第二辑的《老屋情结》都把我们送入乡村,让我们可能麻木的心灵又感受到乡村的美好和高贵。记事也好,写人也罢,挥之不去,招之即来,才下心头,又上心头。在感受这平静诉说的同时,我觉得许多人对乡村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已被作者握在手心。也许乡村给作者的感受和馈赠更多些,她是真正的受益者。记不得是哪位诗人说:忘了乡村,不如死掉,背叛了乡村,是个无根的浮萍,远离了乡村,那是无娘的娃。

近些年来,我在写作的同时,也一直关注着赵淑清的作品,留心她的作品其实就是关注我们的乡村。她写作,不是依赖于书本经验,也不是纯粹凭着虚拟的想象,更多的是靠一颗敏感而易动的心灵去回望乡村,去感受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变化。一个作家,如果他不能对自己置身的现实做出准确有效的反映,他的作品就没有力量。随着身份的变化,随着岁月脚步的追赶,加上作家对彼时彼地的感受、吸收和消化,她的触角和视角也有了某种舒张,那就是展现在我们眼中的另几辑作品,她的天地更广了,她的思想更成熟也更深刻了。《人生感悟》、《岁月留痕》、《女人心迹》等斑斓多姿,不一而足。任何环境都可以转化成写作资源的。生活状态变化了,但写作状态没有改变。如果说变了,那是因为她正在逐渐调整,这种调整,最终服务于文本,这样更适合于诉说。

乡村的赵淑清通过一番努力,变成城市的赵淑清,而从乡村带来的虔诚和执著没有变。前几辑我们可以听到她的心跳,甚至可以看到一个梳着长辫子行走于乡间村落田埂的少妇形象;后几辑我们听到的注定是心声了,我们依稀看见清风斋灯下她苦读沉思的身影。她为回望而感伤,而心声更多的是表达某种追求,某种责任感。有人说,扎根生活,体会生活,挖掘生活,才能成功。我说这还不够,还必须在自己前行的路上竖起标杆。她努力地向前辈学习,向前辈靠近。有些作品,我看完全是她从自己生活中生命中觉悟出的东西,有一定的质感,感动读者,甚至打动陌生的心灵。不信,你试着剥开她文字的内壳儿,里边总会有闪亮晶莹的籽粒滚落出来,让人从中获得养料和教益。这在辽西女作家的文章中虽然也有,却并不多见。

赵淑清的写作时间并不长,我一直强调这一点。我想说的是,为了这个写作,她肯定有所准备,有所酝酿。因为这样,她才能丰富自己的羽翼,积攒她跳跃的力量。这个写作前的准备,肯定是缓慢的,持久的。有了源头之水,才会有奔涌的大江大河。

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她没有一门心思冥想那已不再可能回归的乡村经历,更多的是迎头赶上去。生活的丰富性远远地超过我们任何人的想象,重要的是乡村生活给了她勇气,给了她坚实的屏障和依靠。她以清醒的头脑来思考,她阅读社会这部大书,让更多的内容充实她的文本,使得这本集子更有分量。她甚至对文体尽可能做一些尝试,想在新闻和文学之间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完全是一种冒险的努力,因为有乐趣,她就不怕风雪和寂寞。

在回望乡村的土路上寂寞歌唱,她从来没有乞求过雨露和阳光。这种低调的生活态度将注定使她在漫漫文学长路上走向一种大美,一种无法言说的从容。

愿月亮泉水缓缓流淌,漫过辽西,直通大海,领略绝美风光并照亮一些暗淡的心灵和日子。愿作家赵淑清在这一起点上重展歌喉,让文学的光芒再一次降临。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