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一部作品出版前就看到全部内容,对一个读者来说可能是一件幸事,有一种先睹为快的优越感。当然,这并不只是《守望》作者所写的内容让我在阅读时一次次产生感动,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内容中特定的环境使我与那个时代产生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不时地沉没于那片苍茫的生活沼泽地。
我与吴宏英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结识的。记得在改革开放之初文学艺术再次复兴之即,一大批文学青年狂热地做起了“作家梦”,整个中国大地有一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地处辽西塞外的朝阳也是如此。已故著名作家迟松年当时任朝阳市文联副主席,为了培养一批青年作家,他亲自组织了一个文学小组,据说当时在朝阳也是首创。这个文学小组成立的第一次活动是在他家六楼,他的夫人龙老师给予热情的接待。这个文学沙龙共有7人参加,王生泉、刘健军、于万军、芦建文、王树友、王化祥、吴宏英和我,吴宏英是唯一的一位女姓,当时也就20岁出头罢了。那时由于条件所限,我们每周活动一次,轮流在各家安排。后来由于不便,活动地点基本固定在居住在朝阳南市场的刘健军家。小组成员只活动了一年多时间,把文学与生活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搞出什么出色的成绩便散了。记得吴宏英在朝阳市文联的文学期刊《朝阳》上发表了一篇作品,我和王生泉、刘健军在《龙城》和《朝阳日报》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是,这个文学小组的活动给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经过20多年的努力,毕竟出了几位作家和几部书。我想,如果没有那个文学小组的成立,也不会有吴宏英这部《守望》,那么她的“守望”只能成为一个永远的梦。
吴宏英是一个非常刚强上进的女子,而这个刚强上进的女子所受的苦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少年时期丧母,而又再次失去继母,一个弱小的女孩子带着弟弟和妹妹在生活的苦海中拼命挣扎,在那个年代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在与继母共同生活期间,她一次次受到继母的打骂和欺负,几乎是伴着泪水长大的。如果仅从写作角度来看,在中国的高玉宝、丹麦的安徒生、苏联的高尔基身上会看到她的影子。可以说,吴宏英的人生经历成就了她写作的源泉,铸就了她的文学创作成功之路,她过去的人生苦难成为今天的精神财富,但愿对她而言这是一件幸事。
20多年来,吴宏英在写作环境相当恶劣的情况坚持写作,一笔一划地写出了上百篇作品。从她的本意而言是想写小说的,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用文学语言告诉世人,一吐为快。然而,受阅读作品所限,受生活阅历所限,受封闭式的交流所限,她没有抓住写小说的要领,把本来需要故事和情节相对集中的小说写得散了一些,于是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想,这就是具有吴宏英风格的散文作品,是属于故事性较强的散文作品。
收入集子里的50篇作品,分“童年纪事”、“艰难岁月”、“情感空间”、“多彩生活”4辑。在这些作品中,吴宏英着墨最多的是自己苦辣酸甜的生活轨迹,没有离开自己和弟弟、妹妹、继母、亲人、居住环境、工作单位,涉及面比较窄,但是思想的空间却比较大,给人以想象,给以人投入感。她是这样描写自家风雨中破房子的:“破旧的矮房是用土坯盖成的,房上的杂草长了很高也没人拔,现在似乎存满了水,水沿草根流下来,把屋顶报纸糊的棚洇出一个个大包,水在里面兜着,随时会流下来。大家齐心努力在地上、炕上有大包的地方放上小盆,用筷子将一个个大包捅漏,雨水便顺着小洞流进盆里。雨不停地下着,棚顶的包越来越多,我们手忙脚乱地接水,这时外屋门口又忽的涌进了水浪头。”
在吴宏英的笔下叙述的多是自己多灾多难的命运,有时读来通篇都是酸苦的味道。她写家庭发生变故时是这样的情景:“中学二年级的时候,命运这黑刹神再一次朝我扑来。继母突然得了急病,一夜之间就去了,留下了三岁、六岁、九岁的弟弟妹妹。父亲再次丧偶,对家庭失去了信心,经常夜不归宿,生活的重担像一个霹雷炸在我的头上。当时只有十六岁的我坐在屋角发了三天三夜呆,我摸着眉宇间的痕心想:“这难道真是命吗?我的命就这么苦吗?”她写继母的丑恶是这样的笔调:“诗歌比赛还得了个红书包。我欢快地跑进家门,推门便嚷着向继母报喜:“婶婶,我得了一个红书包。”谁知继母气势汹汹地跳起来,一把夺过我的红书包扔到一边:“呸!不要脸,偷了东西还装蒜,那伍拾元钱你鼓捣哪去了?今天不拿出来就滚蛋,我不养你个白吃饭!”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有幸或不幸的事情,但是这些并不是生活的主流,更多的还是高兴和快乐的时光。然而生活对吴宏英却是另一咱“待遇”,给予她更多的是命运的不公,就像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集中到她一个人身上,整天被苦水泡着。在《旷野一夜》中这样写道;“我要永远离开这个虐待狂继母,离开这个破家,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地方去寻找自由!”她心里这样想着,猛烈挣脱继母那双拽着她的曾经打过她的手,朝广阔无垠的大地冲去,那小小的影子很快消逝在夜色里。”
在吴宏英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很富有爱心的女人,尽管自己生活在困苦中,却总是拿出百倍的精力去关爱别人,这里有她的亲人,有她的邻居,有社会上的弱者。奉献爱心是她的人生准则。在《抢救妹妹》中这样写道:“我冲进医生办公室,进门就“扑嗵”跪在李医生面前,连磕几个响头:“李大夫你一定要救活我小妹!无论用什么办法!她已经没有母亲了,她的命太苦了,我们从六岁开始就相依为命,现在我一定要救活她!”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吴宏英笔下几乎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更多的虚构,大多是倒碾子砸磨那种实打实的记述,而所记述的各篇都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像童年的苦难、少年时代的艰难、青年时期的困惑、人到中年的下岗和房屋运迁,都在她的笔下坦露无疑,讲述得那么惊心动魄,那么情真意切,那么柔情似水,那么令人难忘。可以说,作品的内容很容易与读者产生共呜。
《守望》出版了,结束了吴宏英30年对文学的守望,在了却她的一个心愿的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更多了解作者的机会。了解别人,就是走进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而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则是另一种幸福人生。
为了忘却的纪念。作为一名文友,一是对她比较了解,二是对她的作品事先了解,于是提笔忘字写了以上这些,就算作此书的序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