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情溢笔端非山水——读张兴瑞散文集《白狼山水》
2016-11-12 00:00:00 

情溢笔端非山水——读张兴瑞散文集《白狼山水》


杨景坤


我与张兴瑞是多年的老朋友。听说他拚搏两年,用工余时间走遍了喀左的山山水水,完成了多篇游记散文,深为其执著和耐力感动,早就想一睹为快。直到他将散文集编辑打印,眼看就要付梓出书,才有幸在终校时通读了书稿。读罢他的散文集《白狼山水》,为其写篇小跋的强烈愿望洪水般涌上心头。待坐到电脑前,又仿佛洪水遇到了堤坝,无从宣泄,堵得我头昏脑胀。原因是,县委书记李军同志的前言,朝阳市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诗人魏德广同志的序文评价得体、精到全面,我再自不量力难免雷同与蛇足。斟酌了好一阵,终于理顺了思路,找到了泄洪的闸门——这篇短文我就从“爱、赞、盼”这三个层次入手。

敲键斟酌,首先应入脑海的是“爱”字。正因为这个字在作者心中飞旋激荡,在莽莽青山和悠悠碧水间辗转萦回,进而才演化成了一篇篇歌颂、勘考家乡的游记。作者虽然写的是山水之灵、草木之茂、寺庙之幽、田莽之美,并为之流连、振奋、陶醉、,但归根结底缘于“家乡”二字强烈的刺激和对其未来发展的无限憧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追求在作者心中膨胀、放大,诠释着对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及家乡的历史、家乡的习俗、家乡的文化的无限深情与爱恋。试想,一个已到知天命之年的人,且身居要职工作繁忙,加上大病初愈身体欠佳,若没有这种强烈的爱的支撑,又怎能废寝忘食、挥汗如雨、踏破铁鞋地去寻觅顶峰的清冷、勘察溪水的流踪,查访老树的年岁、探讨古洞的传说呢?

正因为对家乡热爱的执著与纯真,作者才不厌其烦地在农村大娘的炕头上、在山野人家的井台边、在通往险峰的小道上,搜寻着与下笔有关的地域传说、民间故事、新人新事,并在笔下宣泄着对喀左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化底蕴、民风民俗及家乡发展变化的无限赞美。他曾为老树的一簇新枝而雀跃、曾为大山里的一汪清泉而沉思、曾为一座庙宇的落成而感慨、更曾为一条乡路的贯通而亢奋。作者把对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爱恋之情,转化成赞美家乡的无穷动力,又把这种动力融化在纯净无暇的心灵里,搅拌在深沉厚重的墨水中,喷泻在质朴自然的笔端上。这一切,无不是作者赤子情怀的真实所在,无不是社会责任者面向未来的理想追求,无不汇成了赞美家乡撼人心魄的交响曲。在作者心中,大山的巍峨是喀左人气魄的象征,溪水的澄澈是喀左人心灵的写照,道路的宽广是喀左人理想的延伸,城乡的变化是喀左人幸福的展现……

喀左历史文化厚重,灵山秀水迷人,风土人情质朴,旅游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各项资源亟待被有识者发现、开发并转化成无穷的生产力。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灿烂的宝石”还藏匿在大山之谷,“耀眼的黄金”还深埋在沟壑之中。有的虽已被发现,却未能拭去其身上的层层泥垢,其同辉于日月的光泽尚未显现;有的虽已被开发利用,但其醒世惊人的内在潜能,却未能得到充分释放。作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盼望早一天让“宝石”绽放光彩,让“黄金”造福于人,让喀左这人杰地灵的一方宝地,以其无尽的光华被世人瞩目、青睐,并由此转化成利民利乡、利县利国的巨大财富,为建设和谐喀左、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推波助澜。作者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才用写书这一实际行动吹响了向新里程进军的号角。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欧阳修登山饮酒的内心独白。情溢笔端非山水,寻今探古为繁荣,这是作者出版《白狼山水》的主旨所在。愿《白狼山水》的内在潜能在当今时代得以充分发挥,在历史的丰碑上铸就永久的辉煌。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