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纪念馆可能是中国最大的一座综合战争纪念馆了。馆外苍松翠柏环绕,烈士雕像肃然,黑色的无名烈士墓碑折页一样曲折绵延伸展出1公里的距离,分列在道路两侧。一个名字就是一页史书、一捧辛酸之泪、一条悲壮之河!未及弱冠,抛家舍业,别亲出走,离人远征——数百万军民悲情豪迈成诗。史上,辽西、锦州、大凌河畔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关内关外,寒门子弟、仕宦精英演绎出多少可歌可泣、出生入死的壮举?直到1948年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出塞北——战士们为国捐躯、血沃辽沈,和平才姗姗来迟……
辽沈战役纪念馆内馆分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全景画馆四部分。战史馆陈列着解放军领导人遗留下的器具、衣物、文件;支前馆里林立着辽西军民支援我军制造、使用过的农具、兵器、箱箧;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塑像屹立在英烈馆里,他们获得的锦旗、勋章、立功的证书闪耀在观众的眼前,令后来者凝神注目……全景画馆2000多平方米,环绕室内一周囊括了持续达50天的辽沈战役诸多激烈场景:战士突前,百姓后援,旌旗招展,血沃郊原……
眼前是历史的回响,脑海里翻滚着思考的波浪。我也是一名行政单位的文书工作者,当我面对着一页页泛黄的、卷出褶皱的、窄小的文件纸时,真不敢相信,68年前,我们的前辈就是用一个个褪了色、磨出洞的公文包夹带着、保存着这些文件奔波于白山黑水之间,传达着中央的命令,播撒着共产党的声音!
我目视着将军们铺过的毛毯、穿过的毛裤皮袄、提过的马灯、举过的望远镜感叹不已!虽是毛衣皮物,却都是不规则地缝制,再加上打的层层补丁,穿在身上肯定又皱又僵又硬又笨!可首长们就是穿着这身行头,吃着小米高粱米,用着从敌人那里缴来的枪械,用劣质文具办公,唱着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义勇军进行曲》,愣是以少胜多,打败了国民党正规军。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没有娱乐活动,没有男欢女爱,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军以破竹卷席之势打赢了辽沈之战!是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
站在陈设有烈士勋章、奖状、立功证明、学习书本的展台前,我又一次陷入沉思。在枪林弹雨的战场和危机四伏的敌后,稍许的进步、任何一次微小的胜利都来之不易!军歌震天嘹亮,军号应时吹响,荣誉至高无上,每一角勋章都是身躯的付出,每一抹带血的笔迹都是精神的凝聚!有名英雄伟岸,无名烈士也照样千秋不朽!
辽沈战役纪念馆,军史摇篮,人文经典!
此文刊发于《辽宁日报》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