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评论 > 两个《柳城人物》辉映两个世界--郑海涛与李铭同名小说《柳城人物》比较
2017-11-01 09:18:12 

两个《柳城人物》辉映两个世界--郑海涛与李铭同名小说《柳城人物》比较


凌河人家

 

自孙方友笔记小说《陈州笔记》《小镇人物》系列作品问世以来,各地地域色彩浓郁的散文小小说作品纷纷亮相登台。辽西朝阳抗战题材的地域小小说当属郑海涛和李铭的同名小说《柳城人物》,可以说是朝阳抗战题材小小说的两朵奇葩。两部小说生于两个时代,也彰显了两个精神世界。

郑海涛的笔记小说《柳城人物》抗战题材有两篇:《王先生》和《刘二炮》,发表于《海燕》(1997年第10期),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奔腾的河流》。小说注重了故事情节的传奇性,张扬了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小说以青云岭为背景,从两块石碑说开去。当然无需考证两块石碑的有无,或民间传说的本来面目,这只是一个载体。这篇《王先生》,初读起来有点儿像孙方有的小说《捉鳖大王》。王先生来路不明,医术高明,富有斗争策略,做事滴水不漏。听说朝阳火车站站长日本鬼子松田义本奸污了粮店掌柜郭四的女儿,闷闷不乐。第二天,叫松田的干儿子二蛋捎信,说松田有病严重,不治将有生命之忧。当然,王先生的手艺,因为给郭四治好了内痣,渲染铺垫得极其成功,自然也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怀疑。王先生借故把徒弟福全留在家里,只身一人独入虎穴。一边与松田交谈,提出针灸治疗,不露声色地一针扎了松田的死穴。松田不愧是帝国军人,竟能够回光返照地站起来向王先生开了枪,然后死猪一样地倒下去。王先生义无反顾毫不畏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大放异彩。并有碑文佐证,这是笔记小说的特点。

郑海涛在农村生活了十三年,当过知青,那是一个呼唤英雄主义精神的时代,自然也有一种英雄主义精神的血液流淌。也是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一代的精神彰显。小说里处处流淌着辽西农民的色彩,语言里透着红土地的坚硬与朴实和对农民的喜爱与悲悯。哪怕是像刘二炮一样的土匪(柳城人叫胡子),也有着人情味儿。辽西地区的匪,原本就是农民出身,与农民有着血缘关系。如果不是对农民也开杀戒的话,那就算不上匪。且匪们也讲义,兔子不吃窝边草。刘二炮作匪之前,也考虑家人的颜面,记着东家姜宝富的恩德,绝不为匪首陈玉堂的利益诱惑。内心里的英雄主义精神之火还是熊熊地燃烧着。人物形象朴实厚重,就像庙里的泥塑色彩斑斓。人物就像拉场戏演员,不重扮相,有实力。一走上台来,就步子扎实安稳,有着厚实的功底。在那个时期,可以说是小小说的佼佼者。

郑海涛的小说注重民间的传奇性,李铭的小说更注重史志的实和奇异的神性,因此常有神来之笔。李铭的《柳城人物》计八篇,把小说集《星星点灯》里的《石匠·铁匠》篇移过来凑十篇也可以,其实这篇也正可以纳入这样的小说里来的。我比较喜欢《柳飞燕》《柳一刀》《慢先生》和《石匠·铁匠》这几篇。柳飞燕那颗被砍下来的人头,竟然骨骨碌碌滚到山田中二的脚前,带着一种仇恨的侠义精神,狠狠地咬住了山田中二的鞋尖儿,任是怎样也摆脱不掉。山田中二精神分裂,两个月后投井而死。这样的细节,好像天地神人四重奏,就有了滋味。这个细节比孙方友的小说《狱卒》里的白娃人头落地,眼睛还骨碌碌地满怀希望地寻找解救他的同伴更有情味。作家骨子里的那种对生活不屈的拼搏精神也彰显出来。柳一刀刀法娴熟,出神入化。山田端着刺刀冲向腿部负伤的柳一刀时,一道寒光闪耀,一腔血红喷出好远,山田叫一声:“好刀!”身子一歪,倒地毙命。这一细节,已经达到了张望潮的《神刀》的境界。鬼子队长随手举枪射击,一道寒光闪过,只觉得脖子一凉。鬼子队长心里叫一声:“好险!”一低头,短刀飞过,深深地扎在杨树干上。众鬼子上前乱枪射死柳一刀。鬼子队长近前一步欲看究竟,头一低竟然从脖颈上掉下来,双手急忙托住。众鬼子吓得嗷嗷乱叫。这一细节有如神助,已然超过了张望潮的刀法,达到极致。读起来回肠荡气,心生痛快。尤其有柳一刀的与山田的约定,就更见出了中国人的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的瑰丽之花,灿然于精神世界。从这一点说,李铭可是说是新时期的领军人物。

说起《柳城人物》,读者会记起沉重的石碑,两块在郑海涛的小说青云岭上,见小说郑海涛《柳城人物》的《王先生》《刘二炮》;另两块立在李铭的清风岭上,见李铭《星星点灯》的《石匠·铁匠》。郑海涛小说里的石碑,一是为了显示其真实性,再就是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李铭的石碑则反映了新时期年青一代对英雄的冷漠,揭示了物质富有与精神贫穷的世态,向世界发出了珍爱英雄主义精神珍爱民族尊严建立一个强大的精神家园的呼唤。李铭的小说跨越遥远的时空,从辽西人民不屈的抗战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柳疙瘩》忍辱含悲养育了日本遗骨,后来又恋恋不舍地放手,让柳对双回归日本,彰显了人性的回归。《石匠》的结尾,政府部门确认了石匠的烈士身份与功绩,要给烈士立碑。石匠的儿子,忙于化石挖掘与开发,竟然冒出了一句:谁爱立谁立!叫人齿冷,新时期的教育令人堪忧。还有《铁匠》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比碑文还深刻的痕迹。当年杀害柳城人的田中来认亲并投资表示对柳城人民致歉,感恩柳城人民养育了他的孩子(尽管那个大锤还缺失一点人性)的时候,那个缺失民族尊严和不屈精神的县长竟然害怕铁匠的碑文会影响投资,叫人把那碑文遮盖起来。李铭向一个民族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拯救民族,呼唤人性。不忘历史,铭记乡愁。

愿《柳城人物》给辽西文学事业带来不竭的动力,愿《柳城人物》给中华民族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愿中华民族永远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永远不屈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