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朝阳县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的时候,正是葡萄架挂满累累硕果的骄傲时刻,我们走进前清举人许植椿的老宅,老宅有200多岁的年纪,却一点儿不见老态龙钟。老宅背倚巍巍青山,前临潺潺流水。真是前有兆后有靠的一块风水宝地。
许氏老宅的花墙上码了一圈没有掐穗的谷子。谷子成实,在墙头上老老实实地待着,谷穗子却不忘记感恩,都垂着小脑袋向大地母亲亲昵。这可是好东西!一群文友迅速调整姿势,纷纷与谷子合影,都想把这一刻的美好留住。有些人则去围观主人家的拴马桩,拴马桩是一根白色的石头柱子,上面蹲着一只惟妙惟肖的石猴子,雕工十分了得。想一想清朝的时候,家里有马骑,还有这寓意“马上封侯”的拴马桩,日子该是多么的风光啊!道光二十四年,三道沟人许植椿考中举人,弟弟许植桐也考中秀才,一个家庭出现了一个举人一个秀才,可谓是门庭显赫。兄弟二人饱读诗书,都有脍炙人口的诗文流传于世,这在整个辽西也是数一数二的。
宅子如今的主人是许氏后裔许东辉,整座房子还保留着老宅的样子,除了新换的塑钢窗有些不伦不类,其他的依旧如昨。
有些人去屋里采访许家老太太,倾听老宅岁月沧桑的故事。而许家的白墙灰缝却拴住了我的目光,我蹲在房子的三尺台子下研究起墙缝来。勾墙缝就是防止雨水的冲刷,使墙体更加牢固结实,也是为了不让蚂蚁、蜈蚣等爬进去对人造成危害。现在勾墙缝,用水泥灰抹平即可。许家的房墙用当地的白石头砌成,石块匀称,一般大小,都没怎么上锤子,看出了匠人们的苦心。抹墙缝的泥呈灰褐色,有点像水泥,每个墙缝都勾抹成一种图案。有成串的葡萄、盛开的花朵、好看的葫芦、厨房里的酒具、藏在破败叶子底下的蛐蛐、飞翔的蝴蝶……看得人眼花缭乱的。每个墙缝的图案都不一样,这些图案都是根据墙缝的大小因地制宜勾成的。这哪里是墙缝?简直是泥塑艺术的大汇展,而且是清代的艺术之作,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看着墙缝,我有些疑惑:200多年前也没有水泥啊,这样结实的墙缝是用什么材料抹成的呢?后来问村子里的老学究,才知道,勾墙缝用的是一种特制的材料,就是把焦炭用碾子碾成粉末,再和以糯米汤而成的炭泥。这东西是中华民族传下来的瑰宝,在古代,那些城墙及各种建筑的墙体都是用这样的材料勾墙抹缝的。
出了老宅,大家又来到一株十分茁壮的牡丹花前。这花的主人介绍说,这就是许植椿考中举人时道光皇帝御赐的洛阳牡丹。花的主人是许植椿的第八代孙。当年,举人雇车辗转月余才把牡丹运回家中,栽植成活。这株牡丹花好啊,不分大小年,每年都能开100多朵。有一年,老人数了,竟然开了146朵,真是花魁!
村里不光有百年老宅和牡丹,古树也不少。一座小庙前的暴马丁香树要三个人才能合抱住树干,树冠庞大,像一把佑护的大伞。丁香花开的时候,芳香四溢,浓浓的香气随风弥漫,迷醉了一村子的人。
此刻,正处在一年光阴中的暮色里,墨绿的叶片藏着没落和寂寥,就像村庄,年轻人都出外闯天下,留下老人和儿童在这里,留下一座座空房子在风中。那一刻,透过粗糙的树干和深沉的树叶,我看到了淡淡的乡愁……
走出村口,回望袅袅的炊烟,村庄在许家老宅、墙缝图案、洛阳牡丹及古树里忽隐忽现,像一本泛黄的线装书,散着古香古色的美。
原载《辽宁日报》 2016年12月21日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