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爱寄清明”塞上松杯征文作品选(二)
2017-04-24 00:00:00 

“爱寄清明”塞上松杯征文作品选(二)


梦远情思长

王翠霞

     依旧想起了父亲。
     母亲和四哥仍旧会不时的梦到父亲,我也一直特别希望能有这样的梦,能够在梦里跟父亲很亲近,很接近,能够跟父亲说话,看到父亲笑的样子。
     父亲去世的两年多,极少入我的梦中来。有时候我就想,是不是我搬了家,父亲就找不到我了;要不就是父亲在埋怨我,在他最后的日子的那些决定和安排;要不就是父亲对我是放心的,再也不惦记我了,认为我会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胡思乱想之中,头昏昏沉沉的。
     都说火力低的人才能梦到逝去的人,我觉得我现在的状态,父亲是应该能走进我的梦的,心悸,乏力,要不就是不休不眠,坐在那困的低头耷拉脑袋的,躺下立马精神;要不就是昏睡十小时以上,睡不醒似的,一个梦接着一个梦做,乱糟糟的,睡醒了还问老公梦里的事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连自己都有些蒙,问的老公自然也蒙了。
     可我一直还是没有梦到父亲,父亲跟我的那些记忆,我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想起来,有些想起来也只是一个大概,细碎的片段,连接的有些牵强,心越来越感觉到那种无力,最后,连细碎都慢慢的远去了。
记得跟父亲一起的很多事,但是父亲的样子却再也没有清晰过,除非看到父亲的照片,才能回忆起来当时父亲的样子。脑海里记得清晰的,只是父亲临终时的样子。父亲临终的那一刻,成为我生命的定格,也成为我一生无法开解的伤痛。忙碌的亲人,嘈杂的走廊,司空见惯的白衣天使们,悲痛欲绝的母亲,傻乎乎楞在父亲身边的我。那天,是父亲应该从ICU转到普通病房的日子,那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我的家人都怀着喜悦、怀着希望在病房门口等候父亲出来。谁知道,转瞬之间,就已是阴阳相隔。傻楞楞的我,抱头瘫软在地上,泪如泉涌,却哭不出声。一个来月的辛苦忙碌,都已是无用,怎样的信心和努力也挣脱不出命运的残忍,那种彻骨的无奈,在那瞬间急速侵袭了我,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接受生死,接受别离,接受背叛,接受原来一直摒弃的那些阴暗。
     那些照片,都在母亲的包裹里,母亲不管去了谁家,都带着,想起了就拿出来翻看一遍。有一张,是当时六十岁的父亲送我去大连水院读书时照的,父亲一身邮政的服装,我穿了一件黄色的背心,父亲的脸上是满满的喜悦,我依偎在父亲的身边,仰头骄傲幸福地笑着。父亲离去的两年多,我的潜意识里面,一直都是希望父亲是笑着的,即便在那个世界里。
     这两年多,一直陪伴我的是父亲的医疗保险证,里面的前后皮装着父亲的工资本、医疗卡、身份证和复员证,还有一张父亲去世时的入院通知单。这些小物件,是父亲留给我这世间的最后的纪念。记得二哥给父亲注销户口的时候,我一个人躲在家里狠狠的痛哭了一场。有时候,人就是如此的唯心,觉得户口在人就是在的,而注销了,就再也找不回了。
     父亲是建国前的军人,佳木斯汽车学校的班长。复员证明书上的父亲,黄绿色的军装,浅浅淡淡从容的微笑,白皙圆润的面庞,三七分的头发,很自然的贴在两颊,很多人说我长的像父亲,也有很多人说不像,说不像的那些人不知道父亲原来当兵时候的样子,因为复员前的一场大病,父亲最后在沈阳的军区医院抢救了回来,但是从此以后,不再是圆脸了,样子也跟从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父亲复员后,做过电影队的队长,也做过邮政支局的局长,在小生产的运动中,因为拿回南八家子四九零部队不要的军鞋砸扣眼卖钱,被人举报整治过。在那个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年代,很多老同志因为父亲当时的一碗水,一句话而感受到温暖,在后来我们这些孩子的上学以及工作安置中,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想起那句,好人自有好报,父亲不是轻易求人的人,但是为了七个子女,还是抛开了那些所谓的自尊以及坚守了多年的东西。现在,我的儿子也长大了,在儿子的成长过程里,在跟不同老师的沟通中,我就体会到了父亲当时的心情,天下父母的心,是相同的,每个子女,都是父母心头的肉,谁过的有问题了,或者不好了,都等于扎了父母的心一下,皆是生生的疼痛。
      昨天去看望病床上的二大爷,仿佛又见到了父亲的模样,他们兄弟长的是那么像,因为半边身子不能动弹,能动的一只手使劲的攥着我的手,用大拇指的指尖用力的在我的手背上挖着,小姐姐说别让大爷给掐疼了,她不知道我的心底,我是多么的盼望父亲能这样掐我,这样的握住我,所以我任凭大爷掐着,满手都是大爷的指痕印。我微笑着,像哄孩子一样的哄着大爷。小姐姐不知道,二大爷更不会知道,我心底是怎样的一种疼,是怎样的流淌的泪。
     清明,对于有亲人逝去的人而言,永远都是最感伤的日子,而记忆真如潮水,闸门一旦打开,就奔涌不息,只是,渐渐的,渐渐的就模糊的变了模样。天人远隔之中,思念悠悠。降温了,起风了,在那边的父亲,您还好么?

读给妈妈
                                                       
孟玉香
     
     天堂里的妈妈,您现在好吗?我想您一定在静等春天里的花儿绽放,期待着女儿给您读一篇美文吧!
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朗读者》栏目,这是一个心灵与心灵对接、感受人间真情的分享平台。无论是名人、名家还是普通百姓,都是缘于真情在叙说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也是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我感动于心,心灵那扇窗好似与天      堂里的妈妈对接,勾起了我儿时和妈妈一起朗读的美好回忆。
     妈妈,自打我记事起,我就知道您没有上过学,大字儿不识几个,但您就是不想让您的孩子和您一样也没有文化,过山沟沟里的苦日子。记得您还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碗边的饭不饱人。当时我仅是记住而已,并没有理解内涵。后来的后来,我懂了,就和那句“打铁需要自身硬”的道理一样。所以即使家里再穷,也没有动摇您供我们姊妹七个上学的信念,而且还时时鼓励我们必须坚持上学读书!更主要的是无论您一天的农活再累,怎么忙碌,都忘不了成为您孩子真正的倾听者。所以,当我从事幼教工作后,我一直保持儿时朗读的好习惯。在女儿的心中没有哪个母亲可以和您相媲美,您是女儿心中最伟大的母亲!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朗读课文,假期里,我总是期待着开学的日子,不仅是能见到老师同学们,更应是见到新的语文课本,因为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美文读给妈妈听,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有时候课文里有生字,我总是先学着朗读,把生字标记出来去问哥哥姐姐。不知有多少次,我坐在门槛上,您烧着火拉着风匣,我就伴着风匣的节奏给您读课文。记得印象最深的朗读,是您躺在病床上,眼眶上边长出的那个粉瘤,去医院做了小手术后,一个眼睛全部包起来了,我特别害怕您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什么,您安慰我说,没事的,几天就好了。爸爸和哥哥姐姐们都下地干农活了,家里就我和妹妹陪在你身边,我就找来好几本语文书,读给您听,您还鼓励我说,读的真好听,和广播里的播音员似的,我心里那个美呀,哪是我读的好,分明你在鼓励您的孩子呀。您看我读累了,您就讲起了民间故事,什么“牛郎织女”呀,“女娲补天”等故事,不知是潜移默化,还是耳濡目染,您把您的善良、您的和蔼可亲都传给了我们,当我从事的这份“人之初,性本善”的幼儿教育事业后,您的倾听变成了对女儿的叮嘱,我把叮嘱变成了行动,在幼教这份大爱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余载,朗读也成为了习惯。这是我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不管您有多累,但听女儿朗读的真诚不变。正是您的一次次的鼓励,一次次的赞美,我爱上了学习,更爱上了朗读。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天都喜欢把美文读出来,总感觉您还在我身边,是我最忠实的倾听者。
      当我成为了妈妈的角色后,我已经把朗读当成了习惯,而且在传递中。三口之家中,书是我们共同的伙伴,孩子小时,我们读书给他听,等孩子上学了,再把美文读给我们听,父母和孩子成了合拍的朗读者。记得孩子上小学五年级时,学校里组织的一次家长参加的班级的爱祖国主题朗读活动,儿子成了领读者,他铿锵有力的朗诵,不仅感染了所有在场的家长,也感染着同学们。这次,我感动得不得了,特意带上孩子回到您身边,告诉这个好消息,您高兴得合不拢嘴,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孩子的劲头真的很足,回来就去书店办一张阅读卡,有时间就去读书。上大学了,孩子朗读的习惯还在坚持,一篇《你耀动以人为本的光辉》的演讲在哈工大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种骄傲是三代人的合力助推。也就是去年,儿子在中国中车集团株洲所的“文化的力量”演出中再一次以一个领读者的身份出现,获得两个奖项!
     朗读是思想的流动,精神的传承。一个没有文化的母亲,因为用心倾听了孩子朗读的声音,她心中的那份美好也成了精神的种子,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了。美好的春季来到了,不负春光爱上朗读,让生活多些诗意吧!这样更会少些浮躁,多些生活的色彩。几句话语是对妈妈的一份思念,也许更是对朗读的一份敬仰。
     清明时节,思念于心,就用我真诚的朗读寄给远在天边的妈妈,月亮与您对话,星星与您相伴,您一定是那个远在天堂里最幸福的妈妈!

清明风
邵春梅

      春风起,清明清。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意味着天气睛朗、草木渐茂的意思。
      所谓清明,即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俗语曰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可见晴天在清明这一天显得多么弥足珍贵。
      清明难得晴。像应景似的,依着节气,每年的清明这一天,天都阴郁着脸,一点都看不到开晴的样子。风从山中来,刮到人的脸上,竟有着冬日的凛寒。
     丙申年节气的脚步来得早,仿佛一夜之间刚卸去冬妆,春就扭着婀娜的身姿来到了。三道沟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山村,一条季节河绕村而过,黝黑的土地,幽静的丛林,绸缎般闪亮的河水,高高的炮台,勤劳的村民,还有长满松树和果树的牛节梁……
     清明节在四月——“人间四月尽芳菲”的四月,于凄清中包含着美丽、灿然。先是呼之欲出的红白相间的杏花,继尔桃花、梨花、文冠果热热闹闹地粉墨登场,把四月初清明的哀伤融入初春薄暮的风中。
     至今仍在乡村的父亲信奉神灵,在父亲耆旧的心中,深藏着一份对土地的倚重,对传统习俗的留恋。在乡村,清明上坟填土依然是一件大事,懈怠不得,得请阴阳先生,摇大钱打卦,拿罗盘看风水,掐算定时辰,这些程序一个都不能少。我们那据说看得最准的是一个叫张十一的老头,他面目清矍,蓄着略长的胡须,颇有一种道骨仙风的样子。清明的头几天,二哥就把先生请来了,他前院后院地转悠,看完阳宅,又被二哥领到牛节梁上。我家的祖坟在牛节梁上。至于这座山为什么叫牛节梁?我却不知道,我的父亲也不知道,村庄里的人都不知道。父亲说从他记事起就叫它牛节梁了。对于乡村里的事物,你永远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它们仿佛与生俱来就在那,像我家院子里紧贴着厢房的杏树,至今还紧紧地贴着厢房,它为什么不往外裂着生长呢?
     牛节梁离我家很远,趟过一条河套,穿过一片果树林,到我家的祖坟,阴阳先生已经气喘吁吁了,站在牛节梁上,眼前豁然开朗,连说这里是风水宝地,他端详一气,缓缓说出坟门的巷口有问题,清明那天得修坟门、填新土。
     我的祖上是从山东登州府海盐县过来的。可能是为了躲避战祸,他们携家带口,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路走过许多繁华之地,却相中了三道沟这个地方。我的祖辈中的某个男人八成有一双睿智的眼睛,他的身份我无从确定,也许是当官的,亦或读书人,却在三道沟这个小地方身体力行,于严酷的自然条件中或打猎或耕种,使邵氏一脉得以绵延。牛节梁草木葳蕤,向阳处是一坡的果树,那些果树尊贵而繁华,春天并出高雅的花,秋天结出丰硕的果实。渐往山顶为油松所履盖,连片的树冠墨绿,浑圆优美,单株的则呈现出强烈的骨感。三道沟如此安静地偏居一隅,远古时也许于深山寂静中曾有过呦呦鹿鸣。父亲曾对我说过某年的年根儿底下上坟时曾看见莹洁的雪地上留下一行从没看见过的蹄印,那些蹄印状如两片分开的树叶。父亲猜想,那也许是野鹿的蹄印,不像是羊的蹄印。父亲说这话时,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他仿佛已认定那就是野鹿,因为在乡村里鹿被视为祥瑞神奇的瑞兽,流传着许多关于它的美丽的传说。
      我家的祖坟就安放于有过“呦呦鹿鸣”的牛节梁那片油松下,那里依次安息着我未曾谋面的亲人,有老祖宗、先祖、祖父、大爷及近枝。听父亲说,祖父是个小本生意人,他辛勤奔波的双脚没有一刻停下来,赶着一头驴来往于凌源、平庄之间,他没有时间去呼吸山林野草的芳菲,他需要付出双倍的汗水,为他的后代留下无尽的福祉。大爷的身份是无法界定的,是民夫,军人,还是无名永雄?打锦州时,他被征去抬担架,在枪林弹雨中匍匐穿行,最初听见子弹“嗖嗖”在飞的时候,二十多岁的他,也许懦弱、胆怯、犹豫。为了生存下去,他要逼迫自己变得机智勇敢、胆识过人,他不图别的,只盼这场战争快点结束,回到老家,过平静的生活。锦州战役配水池上尸骨成山,血流成河,于194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攻占了锦州,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锦州战役胜利后,大爷回到了三道沟,祖父看着饿得面黄肌瘦的儿子心疼,做好的给大爷吃,连吃三天,大爷消化不良离开了人世。大爷年纪轻轻就走了,还没来得及娶妻生子。假如他没去抬担架,也会像父亲一样,安心务农、攒钱过日子、给儿子娶媳妇、抱孙子、喝过百日酒、踩高跷、撒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他却走了,吃饱喝足地走了,祖父的神情是悲凄与绝望。按乡俗,年轻就死的是不能入老坟的,祖父却执意把大爷埋进了老坟,为的是自己百年之后好照顾他,舔犊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家族里的老人一个一个离世,新人像雨后的蘑菇一样多的冒了出来,他们却不再倚重土地,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奔向各个地方,乡村的面貌在他们的心目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而父亲却依然固守着乡村特有的陈规旧俗。对于乡村莫名其妙消失的事物,父亲留恋着,却也无可奈何,他至今还怀念荞麦、苘麻两种作物,就像怀念离世的亲人。
      丙申年的清明,天睛得出奇,像一块熠熠闪亮的蓝宝石镶嵌在牛节梁上。天还没亮,大哥、二哥就赶着驴车,拉着锨镐走了,砌坟门用的砖落在了花墙上。晨起的父亲目光落在那袋砖上,母亲也看见了那袋子砖,冲父亲大声嚷嚷着,他们俩咋落下了,你能给老爷子送去吗?父亲缄默不语,盯着破旧、油漆斑驳的大门,像是入定般什么都没想,又像是想起了许多。祖父、大爷的样子在他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他摒弃了踌躇、犹豫,仿佛一瞬间有了既定的目标,以耄耋之躯背负起那袋砖踽踽地向牛节梁进发,一路上听到更多的是鸟儿的清音,还有春风的拂面。父亲行进间不自觉地想起了那年冬天雪地上那头鹿的蹄印,心跳不觉加快了些,在清风徐来杏花绽放满坡的清明,还会看见那头臆想中的美丽的白鹿吗?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