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家一级作家邸玉超的游记体散文《大凌河传》,受益匪浅。我被邸玉超先生深入生活,把根扎下去的精神所感动。更为邸玉超夫人王富云的精神品质而赞叹。夫妻二人历时30天,徒步1260里,脚踏实地考察了辽西最大的河流大凌河,风餐露宿不怕苦,炎天酷暑不怕热,人生地疏不怕难,这正是值得发扬的刻苦务实进取精神。
邸玉超写《大凌河传》,足见他一贯的严谨写作态度。曹雪芹著《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邸玉超于豆棚居四易其稿,终成《大凌河传》。这正是治学原则的传承。他说“写稿不易,改稿亦难,删稿更难!”唯此精益求精,才使《大凌河传》成为系统反映辽西自然风物人文历史的典范之作。读这部书,可以较为全面地梳理大凌河流域的文化特色,体会文化发展变迁。
古老的大凌河,哺育辽西的母亲河。是一条名见经传的河。从《汉书·地理志》、到晋张华的《博物志》、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以及早已散佚又经清人张澍辑本的《十三州志》,都留存大凌河方位和名称更替的记述。伟大祖国有很多名山大川,而渝水、白狼水、灵河、大凌河,数易其名,却能名列有名的地理专著之中。我为家乡的母亲河名见经传而自豪。
“一方水土一方人”。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中说:“中国古文化有两个重要区系:一个是源于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一个是源于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大凌河鸽子洞发现的约十万年前的神奇的猎羊人生活遗迹,被称为照亮东北大地人类历史进程的鸽子洞之火。牛河梁红山人的神圣王国,见证了华夏5000年文明史。朝阳西三家发掘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型聚落遗址的石砌水井,距今已3800多年,被考古学界称为“中国第一井”。古老的大凌河孕育了古老的人类。古老的人类创造了古老的文明。在深情地抚摸历史遗痕的时刻,感受久远的苍凉,体会当年的明亮,作为大凌河的子孙,红山儿女,我们应进行昂扬奋发的思考。
盘桓在大凌河岸的古道,瞻仰古老的城垣,邸玉超夫妇,听着细碎的涛声深沉,摸着残破的碎片思索。春秋时的无终道,是否驰骋着红山人驾的车;平刚道北上东折,是否有迂曲之感;卢龙道傍青龙河过喜峰口向白狼城,殊途同归;傍海道,过大凌河奔小凌河出辽西走廊,最为简捷;以黄龙府留名的黄龙道、以营州留名的营州道,更见大凌河上的古城朝阳在历代沧桑中的地位。
辽代的榆州、战国时的平刚、清代的塔子沟城、辽金元时期的龙山县、西汉的白狼城、辽利州、辽建州、汉柳城、燕龙城、五帝时期“颛顼之墟”大棘城、辽白川州及黑城子、与秦始皇同龄的义县古城,一颗颗历史明珠曾在大凌河岸次第闪着光辉。尽管,有的只剩断壁残垣,仍可见文明的毫光。成为三燕古都的朝阳,有过前燕后燕北燕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辉煌,也一直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凌河谷的文化与文明是最悠久的古代文明代表。
曹操兵进柳城是对袁氏余部的讨伐,这种军事角逐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不难想象。而北宋使者苏辙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清“蜀中才子”李调元《出口程记》,可以品味交流的印记。兵燹涂炭军事掠夺造成的荒凉,令人不寒而栗。思考第一朵花开放的原野、第一只鸟飞起的蓝天,大凌河川,静谧和谐,四野清明,青山绿水,那是怎样理想的乐土。
生活在这片乐土的红山人,一代一代,前仆后继,曾寄希望于宗教,更注重于读书。沿岸的宗教古迹、各种寺庙香火延续是追求精神寄托的例证;百年多来的书院,特别是现在的龙翔书院,是凌河人孜孜以求的学习探索例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82年发行的《西周青铜器》特种邮票8枚,其中的盘龙兽面纹罍、燕侯盂都出自大凌河川。《辞海·生物学》150页载“北票鲟”“因化石最早发现于我国辽宁北票而得名”。读到这些文字,我为大凌河而骄傲,更为作家邸玉超择精举要的文笔而敬佩。发微烛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邸玉超文字的一丝不苟,如同他的做人。
一个炎热的夏季,一对夫妇,跋涉在大凌河谷,迎着大凌河的风雨,参谒神圣、辨析迷茫,为大凌河的哭泣而警醒,为大凌河的浩荡而作传。这,是大凌河历史剪影的一段。
观一隅而想万千,“大凌河,辽西第一大河,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河,一条川流不息的文化的河,一条绵绵不断的生命的河。大凌河与辽河共同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