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打补丁”的文字-读袁海胜散文《老房》系列
2018-05-03 10:41:26 

“打补丁”的文字-读袁海胜散文《老房》系列


凌河人家

        

怀想补丁,是我们用仅存的本性去品一品岁月深处藏匿的善意和温存,努力作一次回归,作一次物质与精神的提升,感受那份亲情与牵挂。(袁海胜散文《补丁的朴素语言》)

袁海胜,有实力的新辽西派散文作家,有散文集《月色河边》《永不锈蚀的钥匙》出版,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福建文学》《延安文学》《芒种》《鸭绿江》《海燕》《散文百家》等报刊。语言有谢子安的乡土气息田园气息,更有着不可多得的独特的岁月体验人生感悟,深切真挚,深邃透彻。有文化成长的力量,有一种精神成长的力量。文字朴实无华,就像“打补丁”的文字,有着自成一家的“袁氏散文”的温度与气味。这种“打补丁”的文字,就像高海涛散文《父亲的菜园母亲的花园》里母亲那件打着补丁的灰布上衣,有着炊烟一样的烟青色,泛着浓浓淡淡的回忆,有一股乡村的味道弥漫心灵。

袁海胜的散文,透着人性回归的探源气息。《院子》“像张开了双臂,等着拥抱外出归来的客人,除了想念,这种等候更质朴本真。”让老院子泛出一种历久弥香的亲情活力,这是一种火辣辣的陈年佳酿的老亲的味道。尽管乡下的院子,“房舍并不精致,院子是以热情的面孔出现的”。“它们拥挤杂乱却朴拙可爱,就像老乡站立着扬起脸,接纳远来的客人,让旅客疲劳的心和灵魂安顿下来。”这是人性回归的文字,一粒粒文字就是一张张熟悉的乡民的面孔。读起来亲切可爱,就像栖息在祖父膝下祖母怀抱。大静之后,有周艳丽散文《姥家门口唱大戏》的乡俗乡情大热闹的感觉。这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眷恋。

袁海胜的散文,犹如一幅画,每一粒文字都闪烁着迷人的色彩。每一篇散文,都好像是用宣纸拓上去的,就有那种乡土气息的原汁原味儿,就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那种乡土气息。“墙头冒上杂草丛生,土门楼下卧着黄狗,石缝间绿苔连绵,似诉说往事墒情。”这样的文字,憨态可掬,读着近面,有家的感觉。《老房》像农民的土布褂子,依旧阳光耀着,雨水润着,色彩早已脱落的木质屋檐,糙裂木纹纵横,蜘蛛欢快吐丝结网。蜘蛛不喜欢阳光,就像老房子不喜欢雨雪。老房子一着雨雪,就真的老了,少了灵气,泛着霉味。怀念老房子,也是怀念极远的又极其淳厚的精神传承。那灵气,就像春天里袅袅阳气升腾着。

袁海胜的散文,有着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缸》,说不出的亲切,颇有中国乡村味儿。缸,就是一本关于家的书。“看到缸,想到只有谦逊善良朴素这些词”,它是一种平民化的器皿,就像见到乡下兄弟。缸就是家的一部分,早先分家就是一口缸两个碗,再没什么惦记的了。如果家里没有缸,就像没有女人孩子,空落的不像完整的家。红山文化也好,黄河文化也罢,“缸”应该是碗罐坛器的高级形式,是陶瓷文化的一个过渡阶段。《瓢》就像一个老仆人,憨厚善良朴素。喝一瓢水,就像与老祖母贴贴脸儿;翻转过来,就像慈祥的寿星佬儿。瓢,豁达亲切,透着文化气息,流淌着文化脉儿。瓢饮,瓢冠(僧帽),瓢堂(简陋堂室),蠡测,无不与瓢文化相关。

袁海胜的散文,散发着浓郁的田园气息。《当院》“饭桌上有井拔凉水洗的黄瓜,小葱和西红柿,兰花瓷大碗盛着蒜茄子,心情和肠胃一起清爽”。饭桌就在篱笆墙根儿下,园子里的各种蔬菜在夜色里水灵灵地仰望着,鲜艳而朦胧地注视着,芬芳得呼吸着------艾蒿褐色,密布着芝麻似的籽,叉股上垛着土。那蒿草的气息就浓郁开来,眼前仿佛就朦胧着淡黄色的葳蕤土坡。“冬天乡村的气息走得慢,就像穿着棉鞋;要是夏天早就闻到了牲畜味,庄稼味。”这气味就是迎接客人的手,。乡村不只是色彩,也不只是声音,更是一种气息。不论你走到哪里,只要呼吸着,鼻翼里就透着故乡的气息。那种感觉就像方言。

袁海胜的散文,是一种精神的成长。《院子》的丰饶就是岁月的丰院子,一句话就是一部家史,简洁透彻。《瓢》不会为某的私欲向某展现亲近姿态,这是人的惯用手法,直击人性的弱点。《乡村》老树皱纹里有阳光雨水草,小鸟啁啾,裂纹受阳光唆使破坏了它们,却无意间制造沧桑。在生活,沧桑是一种美。精炼的生活体验,简约而有哲理。《挂满红枣的窗口》,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亲情,一种语言,一种召唤。不管走多远,知道早点回家,知道母亲在等我。这种体验来自岁月的延伸,更是一种精神的成长。《火盆》里燃烧物里裹着看不见的热,我们闻到了苞米秸味高粱帽子味儿。现在寻找这种气息,就像寻找失散的亲人,也是在寻找一种精神。

袁海胜喜欢酒,散文是他的下酒物,字斟句酌,句巧辞工。他在农村信用社工作,经常接触农民,有许多农民朋友。他爱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更热爱辽西这块热土,以及辽西的一切。他的散文有温度,就像《火盆》里的暖暖情意,《院子》里的明媚阳光。散文有乡土气息,就像《老房》曝裂出的尘土味。散文有田园气息,就像《当院》井拔凉水洗过的黄瓜小葱。更有一种如辽西乡亲的憨憨的气息,那是一种精神的成长,那是人性的回归。读袁海胜的散文,就像在热炕头上,热汗淋漓地吃石磨大豆腐,喝羊杂汤,喝大把抓茶,喝纯良小烧酒,沉醉在辽西乡土气息里。也祈愿海胜兄的文字,乡土气息长久不衰!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