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会强大。恩格斯说: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英雄却不知道崇敬的民族,更是可悲的。辽西作家丛培申的长篇小说《烟火人间》,振聋发聩地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呐喊,威风凛凛地竖起了坚守民族信仰的旗帜。《烟火人间》获得了辽宁省文学评论家的一致赞誉。
《烟火人间》掬起岁月河流中“义和团”到《辛丑条约》签订前后这一朵浪花,折射了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精神信仰的光芒。丛培申以平民的视角看社会,以辽西的视角展望世界,以辽西的故事书写中国近代史上的民间英雄事迹,歌唱文化坚守民族自信的精神信仰,大格局地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抗争的美丽诗篇。
辽西赤城是旧中国的一角,真实地再现了那个不平静的时代。那就像绵延起伏的辽西丘陵,就像呜呜咽咽的大凌河,就像令人垂涎的柏杖子金矿,就像贪婪目光里的红山文化,它们汇成了一道丰盛的饕餮大餐。俄国商人桑德斯占据了柏杖子金矿,还要打着建教会医院的名义建造纱厂军工厂,罗斯科特的军队化装成商人袭击中国农民。日本商人五岛次郎以热水汤为掩护,一面占据着金矿的巨额股份,一面与各类人交往研究中国文化国人意识形态,意在文化侵略征服中国人的精神信仰,还勘探中国的各类宝藏绘制军事地图以待关东军一声令下。英国人杜克一家心地虽然善良,在辽西竖起了十字架,却也意在征服改变中国人的文化信仰,消弭中国人的阳刚意志,它们的军队也在蠢蠢欲动。德国人建立了教会医院,他们的轮船大炮时刻准备着开进中国。
小说《烟火人间》有大格局大气魄,反映了一个全景式的世界风云图。外国的,租借的,朝廷的,官府的,革命党的,义和团的,书院的,寺庙的,教堂的,农家院的,士工农商佛儒道匪,面面俱到。道不尽的官场倾轧,数不尽的民间灾难,不忍视的凌辱女人,血腥腥的家仇国恨,泪斑斑的爱恨情仇,意悬悬的文化恩仇,飘荡荡的迷惘炊烟。烟火人间,简直就是一座精神炼狱。
小说《烟火人间》以女性视角窥视人性,铸就中国文化的建筑。丽娘是封建礼教文化的代表,也不缺乏善良,所有的女孩都愿意叫她“娘”,对冉先生的态度是对文化的敬畏。念萁是隐忍宽容的文化的代表,罗子沫是她的文化精神理想的寄托,她什么都看到了,也都宽容隐忍了,那是对善良的亲近与文化的崇敬,她和桑玉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人性。桑玉爽快直接,爱憎分明,无所畏惧,敢爱敢恨。阿曼达代表的是一种西方文化,她的被征服是一种文化自觉,是罗子沫的善良良知尊严信仰的强大征服了她。她的两个大辫子,仿佛一根写着《圣经》,一根写着《尚书》,它们的共同点是爱与善良,这才是人性的真谛。真正的强大力量源于内心世界的人性良知信仰,任何野蛮的力量都是徒劳的。弓然明典型的农村妇女文化的代表,有着美好爱情自由理想的愿望,也顽强地抗争着苦难。她挣扎在我爱的人(罗子沫),我怨的人(丽娘),我恨的人(罗子辉父子),爱我的人(五岛次郎)的夹缝里。她所爱的人罗子沫,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与希望。罗子漫,是惨遭列强凌辱的妇女代表,也是出世文化的代表,没有欲望,却也希望哥哥罗子沫好好地活着。这些人共同愿望是希望这个文化的根脉与希望强大起来。这就是文化自信,坚定的民族信仰。
小说《烟火人间》不仅有辽西的炊烟的味道,还有战火的硝烟的味道,更有精神世界里关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的烟火味道。文本中有英雄的壮烈,有精神的思索,也有人性的温暖。左汉庭踢倒了高大威猛不可一世粗暴野蛮的桑德斯,杀死四名日本菊花刀武士,出其不意登上武艺高手五岛次郎的头顶,以泰山压顶之势征服了狡诈阴险五岛次郎。郎纪平阴险狠毒,在民族大义面前舍身报国。面对日本使团刚直不阿,面对日本关东军屠城威胁,利用未婚妻哑女左静寒做诱饵,城墙上毅然点燃了五岛次郎多年绘制的人皮军事地图。并且早已把衣服浇透柴油,外穿黄马褂,自焚坠楼,那一幕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弓然明,以软弱隐忍博得五岛次郎的完全信任,精心策划,终于在半山空借助傻丈夫罗子辉的力量抱住了五岛次郎,在纠缠无奈之下,狠命地把两个恶魔推下悬崖。在天津海边,罗子沫领着一伙被联军追杀凌辱的女人们,走出一道勇敢正义的风景。
小说《烟火人间》运用了大量的对话独白对民族精神意识形态进行了深邃地思考,荣格对大清与中华民族的反思,李鸿章对“共和”的解读,左汉庭对朝廷灭亡与民族命运的思考,郎纪平对人间大义的抉择,罗子沫与阿曼达关于圣教与圣经的争论。尤其是五岛次郎在弓然明面前的大段独白,犹如郭沫若《屈原》里的《雷电颂》,对中国人的精神力量的强大的折服,以及中国人人性的弱点的分析,叫人震撼。这种独白式的精神分析语言,达到了孙慧芬《寻找张展》的高度。冉先生跪倒在荣格发配宁古塔的路上,朋友真情言辞恳切令人落泪。安琪拉天真的眼神,临死前拉着桑德斯的手,叫读者看到人性的悲剧。阿曼达与罗子沫在辽西的田野赤裸在一起,没有世俗的龌龊,那是诗意般的爱,那是文化的碰撞,那是世界价值的魅力,那是民族文化的力量的强大。罗子沫在刑场上疯了似的,一刀插进弓然明的胸膛,就像给中国的愚昧麻木穿上一件羞涩的衣衫,那是对文明与尊严的捍卫。
丛培申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古典文学修养。丛培申出生在凌源,对满族文化京津文化了解透彻,对辽西民俗宗教积累丰富,对古典小说诗词曲赋信手拈来,有几处有《红楼梦》的影子。荣格,冉先生,念萁,罗子沫,左汉庭,他们的诗赋就像《红楼梦》曲,整个小说布局也像《红楼梦》。小说语言,大量的运用排比抒情,充分表达快意情仇。环境描写,用短句,有诗歌的意境意像,读起来灵动活泼。
小说《烟火人间》,采用戏剧镜头一样的蒙太奇艺术,还有意识流一样的映射式叙事结构。给人清晰的画面感,还有诗意般的律动,情节跌宕有致,趣味横生。为辽西小说叙事结构,开创了新模式。文本无论是两种文化的撞击交融,还是武装侵略与多层次的人民抗争,以及来自民间的辽西的人间烟火,都是那样的灿烂光华。《烟火人间》善用巧合性细节,增加语言的张力,增强讽刺效果。安琪拉死的时候,教堂的钟声响了十二下,那是安琪拉的年龄,对桑德斯丧失人性的强烈谴责,把情感抒发到极致。《辛丑条约》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那是对四亿五千万中国人的羞辱,更加激起了中国人的爱国激情,民族文化与精神信仰的源泉一下子就岩浆烈焰般的喷涌而出。
丛培申的长篇小说《烟火人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可以说是辽西历史文化小说的一面旗帜。《烟火人间》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坚守民族信仰的民间大戏。期待从培申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世,服务于社会;也期待辽西文学创作呈现高峰迭起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