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志固常在“,出自陶渊明一首诗《读山海经·其十》,原诗中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一些话说起来豪气十足,做起来难免磕磕绊绊,最重要的是想“猛志固常在”,就需练就一身抵御各种眼前诱惑的“金钟罩”“铁布衫”。
我们小时候学过《小猫钓鱼》的课文,为什么小猫开始连一条小鱼都钓不到,而猫妈妈却满载而归呢?就是因为小猫“猛志不常在”了,它也有钓到大鱼的雄心壮志,但却不能做到始终如一,用猫妈妈的话说,“你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怎么会钓到鱼呢?”
一个人能力大小、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持久的关注力。西谚有云:“专注是金。”卡耐基说过,成功的奥妙在于,将所有的精力、思想、资金都投入到所从事的一件事情中去。拿破仑也说过,专注是人生成功的神奇钥匙。在一次开学典礼上,北京大学校长在致辞中说:“当你四顾茫然时,请不要急躁,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
郑板桥在《竹石》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破岩中,千磨万炼仍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难免遇到荆棘坎坷。不能见风就是雨,不能当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如果这样,就做不了大学问、大事业。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
当年,孔子带着学生去楚国,途经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头拿着竹竿黏知了,好像是从地下拾东西一样,一黏就一个。孔子问道:“您这么灵巧,一定有什么妙招吧?”驼背老头说:“是有方法的。我用了5个月的时间练习捕蝉技术,如果在竹竿顶上放两个弹丸掉不下来,那么去黏知了时,它逃脱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如果竹竿顶上放3个弹丸掉不下来,知了逃脱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如果一连放下5个弹丸掉不下来,粘知了就像拾取地上的东西一样容易了。我站在这里,有力而稳当,虽然天地广阔,万物复杂,但我看的想的只有‘知了的翅膀’。如因万物的变化而分散精力,又怎能捕到知了呢?”
想起作家陈忠实的“蒸馍”理论,他说:“创作就像蒸馍一样,面要好,酵头要老,功夫要到,气要饱。蒸馍过程中,千万不敢揭锅,一揭就跑气了。”这个比喻揭示了他创作的真谛:搞文学创作必须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其实,世上之事,哪样不是如此呢?
《世说新语》里讲管宁和华歆是同学。两个人在园子里锄草,同时看到一块金子,管宁挥锄无异,华却停下来,捡起金子,掷去之;又一次,两人一起读书,外面经过一辆华丽的轩车,大约是个高官的车马,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抛开书,出门观望。管宁把自己与华歆同坐的席子割开,从此与华歆绝交。管宁是“坐忘”,华歆是“坐驰”,无疑。管宁有定力,华歆太浮躁。二人的分野,判若云泥。
在《寿司之神》这部片子中,店主二郎有一件事情做了75年,还在做。二郎说他梦里都在捏寿司,点子多到惊醒。只卖寿司,别无他物,简单到极致,原料都用最好的,鲔鱼各个部位买回后的存放时间不一样,章鱼买回要按摩4个小时,使口感更好……他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家,连顺序和节奏都有讲究,吃的时候用4个字表示就是“抑扬顿挫”,像一篇乐章……吃的人心满意足,做的人尽心尽力,他说做事就是简单的坚持,心无旁骛,就这么一个10平方米的寿司店,居然列入了米其林三星餐厅,而且评语是“完全可以为了一家餐厅而去一个国家”。
“竹影拂阶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心无旁骛,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原载《山西晚报》2018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