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左右逢源的人和谁看起来都很好,但是谁也不跟他真正好。低调的人,跟谁也疏疏落落的,但每个人心底里都盛着他。左右逢源的人,需要周旋于各种复杂,于是自己也变得很复杂,人一复杂就会疲惫。低调的人,只需静对自我的世界就好,所以,活得很简单,人一简单,就会很快乐。
《左传》记载,孔子的第七代祖先正考父是个谦谦君子,曾连续辅佐三位国君,是个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虽为三朝元老,但他在朝廷工作中却毫无霸气,更无油条味,而是为人始终谦恭,处事一直谨慎。其中的缘由,不得而知。但也许正是这种低调的姿态,不仅赢得了人心,而且成就了事业。
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他曾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职位提升时,都要越来越谨慎,越来越恭敬,始而低头,再而曲背,三而弯腰,连走路都要靠着墙边走。这样做,不会受到别人的轻视,更不会受到别人的侮辱。生活中,只要用这只鼎煮粥糊口,也就可以了。如此的铭训,字字力重,句句理深,作为后辈人,当铭记在心。但他的儿子孔父嘉却没有记取这个铭训,而是做事张扬,处事高调,且热衷权谋,并身陷其中,最后,落了个被杀的凄凉下场。
1819年,一个小男孩出生在美国长岛南亨亭顿附近的一个农舍中,与其他孩子不同,这个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对诗歌的极大兴趣。小男孩七八岁的时候,在当地已经颇有名气,因为在大家眼里,他小小的脑瓜俨然成了一个“诗歌加工厂”,无论什么时候诗句都可信手拈来。因为每天都能听到别人的溢美之词,这个小男孩开始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天才诗人,内心的自负感急剧膨胀。此后,小男孩学习诗歌的热情降低了。不仅如此,他走到哪里,都是趾高气扬,飘飘然的样子。
小男孩的父亲为孩子的变化感到担心。一天,父亲领着他来到一片位于山坡上的庄园里。为了浇灌方便,一年前,庄园主雇人在园里打了很多水井,然而适逢旱季,很多井没水了。“孩子,你能找到哪些水井还有水吗?”父亲问儿子。“当然,看一看就会知道了。”接下来,小男孩像小雀儿一般去看水井了。时间不长,他气喘吁吁地回来了,得意地告诉父亲:“整个庄园一共12口井,只有一口井里有水!”父亲点点头,然后指着山坡最下端的一口井说:“我不用看就能知道那口井里有水。”小男孩吃惊地望着父亲,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哦,很简单,因为那口井处在山坡最下端。”父亲平静地说。“哦,我明白了,因为水总往低处流。”小男孩是个聪慧的孩子,父亲的话刚出口,他就明白了。“是呀,一口水井只有甘心处于山坡的底端才能容纳更多的水。做人又岂不是如此?你要想在诗歌上有所建树,就要多学习多思考,少卖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写出来的诗歌才能打动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啊!”
从那以后,小男孩再也不心浮气躁了,而是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思考上。时间一天天过去,直到36岁,他才写了《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阔斧之歌》《大路之歌》等诗歌,而当这些诗歌以《草叶集》命名出版后,很快震惊了美国。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沃尔特·惠特曼。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初入文坛,年轻气盛,文采飞扬,但自命不凡,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此后很长时间,作品水准低下。直到遇到良师福楼拜,对他严厉批评后,莫泊桑用心写作,低调做人,才创作出《项链》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佳作。
真正的“低调”是本色,是发乎内心的自然,是“本来如此”的真实。杭州拾荒老教师韦思浩去世后,家人才发现他捐资助学已经20多年,还悄悄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曾经放弃分房的机会,把温暖让给年轻人,等等。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低调是上善中的一种,混迹于芸芸众生中,做好自己的同时,又在默默为他人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修养,善莫大焉。
放低自己吧,这样才能享受到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放低自己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只有低者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
原载《山西晚报》2018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