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评论 > 如诗如花的乡愁--读高海涛散文《清谷天》
2019-05-20 10:19:25 

如诗如花的乡愁--读高海涛散文《清谷天》


凌河人家

 

曾经读过高海涛先生的散文《青花榆钱饭》,写过《乡愁芬芳唇齿间》的文字。这次再读根据该文修改的散文作品《清谷天》,就倍觉亲切。那种感觉,就像高先生此时此刻想起那方青花布,想起油油的榆钱儿,想起香气四溢的榆钱儿饭,想起《诗经》一般的往事,乡愁就“榆树花”一般绽放。

如果说《青花榆钱饭》充满了辽西山野气息,就像《诗经·谷风》;那么散文《清谷天》就会有扑面而来的河风气息。这种气息,来自辽西,有时也来自欧美。那种清灵的乡愁就像英文诗。

初版的《青花榆钱饭》,是没有前边的序的,也没有《诗经》形式的叙事句子。后来发表手机微信版《青花榆钱饭》就有了序和这样的句子,并且加了小标题:村上春树,有饭如歌,乾隆通宝,小凤与树,辽西童话。最后敲定为现在这个样子。抽调小标题,高先生是颇费心思的。初读小标题很有味,再一比较揣摩,就不如去掉小标题流畅有韵律了。小标题,就像乐段里的休止符,打断了绕梁的纯净的余音儿。阅读初版的《青花榆钱饭》,该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榆钱格豆儿,在朗朗的午后,望着鸟雀飞过蓝蓝的天空。读《清谷天》却宜在暖风习习的午后,一边吃着吃着榆钱布拉,一边朗诵着《诗经》。

小序很有《英格兰流年》的味道。辽西的树就像辽西的父老乡亲,辽西的榆树属于有钱的贵族绅士。榆钱累累,榆钱飘飘,春风吹过,金币煌煌。老榆树慈祥朴素如辽西人的干娘,她浪漫执着像巴尔扎克笔下的欧也妮·葛朗台。为了爱情,她愿意动用所有的积蓄,捧出层层叠叠的榆钱儿,香泽万家。作家通过榆钱,把美国的《聪明少年》与辽西“五马倒六羊”的痴汉幽默地诗意起来。聪明的美国少年也许会诗意地交换下去,中国少年会很忧郁得舍不得呢。那是时代的质感,越是贫穷越是会有精神的羞涩的。《清谷天》就像中英文二重唱,一支唱成中国的《诗经》,一支飘摇着美国的榆树花。

老榆树是辽西乡村的地标,就像莫言的山东高密,贾平凹的山西静虚村,冯骥才的天津卫,孙方友的陈州小镇。辽西的老榆树,就像干娘一样守望着乡村;她也是辽西的“村上春树”。小凤爬上榆树摎榆钱,就像《诗经》里的女孩,参差榆钱,左右摎之。邻家女孩,不敢看之。《诗经》也处处可见,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抑或采采芣苢,采彼葛兮,采彼萧兮。一粒粒榆钱就是一粒粒乡愁,高先生的乡愁是颇有文化味的。

辽西榆钱饭,就像辽西春天的歌谣,绿绿的。它养育着窈窕的炊烟,也养育着孩子们春寒料峭的胃。如果奢侈一点,可以用青花瓷碗装得满满的。榆钱饭在《清谷天》有一种仪式感,就像腊月里做大豆腐蒸年糕。豆汁荡漾就像那种烟气袅袅的榆钱疙瘩汤,年糕就像榆钱布拉。作家以为,榆钱布拉是辽西最美的散文,散得有韵味。有米线味道的辽西的榆钱格豆,更像它的本名“粲”,因为那时的孩子吃榆钱饭,是一定露着两颗牙齿的,笑意盈盈的。那时的榆钱,也是可以礼尚往来的礼物,就像春节送礼的蛋糕。榆钱也可以炒鸡蛋(绝对的有机产品)待客的,青花的细瓷盘子沾上一两粒紫褐的榆钱,那就是生动的乾隆通宝。乡愁有了文化的色彩,就愈加的厚重。

青花榆钱饭,有情感的味道。不同的心绪,做饭的味道也是不同的。嫂子们做的饭是早春,微咸,稍带攀比的寒意。姐姐们做的饭是仲春,略甜,可能融进了各自的初恋。母亲做得饭最有味道,已是暮春初夏时节,春风十里,荠麦青青。荠麦青青,就有了乡愁的味道和颜色,就葳蕤如《诗经》了。

榆钱,在辽西的餐桌是碧绿的叶;绽放在美洲就是碧绿的花。就像向日葵开放在辽西是花,绽放在美洲或是欧洲就是花中的雄鹰了。于是就有了一种《榆树下的欲望》,就有了参差榆钱,左右采之。邻家女孩,却敢推之。推而哭之,既而恨之。那是《诗经》一般的岁月,也绽放了榆树花一般的乡愁。

木心的话最有意思:假如少年时代的我,来找现在的我,一定会的受到款待的。如果是那样,作家一定以榆钱饭款待倔强的少年的自己,最好是青花瓷碗,还有小凤。

高海涛先生的散文《清谷天》,把乡愁书写在童年的记忆,也书写在记忆与味蕾,更书写在童年一样美好的《诗经》岁月里。榆钱叠叠,炊烟袅袅。婀娜小凤,笑语盈盈。辽西欧美,乡愁花开。《诗经》葳蕤,英文茂盛。乡愁,飘荡在《清谷天》,芬芳在榆钱饭里。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