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村前那条小河
2019-03-07 17:03:31 

村前那条小河


石玉梅

  “邸三家”是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估计有几百年历史了。据说来这里最先居住者姓邸,后来又来了一家李姓人,再后来又来了石姓人家。于是三姓长者一商议,小村便被命名为“邸三家”了。

 小时候,我不止一次地听爷爷讲“邸三家”的故事。他说他的爷爷在100多年前,从祖籍山东出发,带着一家人逃荒至此。祖爷爷放下箩筐和行李后,一眼便喜欢上了邸家门前的那条小河。小河丈余宽,河床并不深,曲曲弯弯,水流潺潺。祖爷爷爱恋地一直追溯到小河的源头——七八里地外的一个山麓脚下。只见大山石峰下有几个泉眼,水咕咕地往外冒着,掬一口清澈甜润。祖爷爷看到的这条闪着亮光的小河一直绵延二十多里,汇入到朝阳县根德乡才喘了一口气停下来。祖爷爷说山泉是大山的卧龙,小河是发人的龙脉,“水”能生“金”,“金”能生“木”,这村子是藏龙卧虎的福源之地啊!

小河围绕着西高东低的小村流淌着,真有斜卧沐阳之美,不仅空气清新,土地湿润;而且还任由居民种植浇地,任由鸡鸭鹅狗的游玩,因此人们把绿色的希望栽植在河边,希望小河成为心中的爱河。

迄今为止,我所在的小村又增加了五六个姓氏,已有100多户人家。从我记事时起,村前的小河就滋养了十几代祖祖辈辈的村民。春季,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小河两岸的绿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小河从酣睡中苏醒过来,攒足了劲儿,卷着浪花欢快地奔跑着,为岸边的土地灌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每当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下地回来,经过小河边,总是不约而同地蹲下来,歇歇脚,捧上几捧清水喝一口,解解渴,洗把脸,洗掉一天的疲劳。村民们坐在小河边有说有笑的,美美地憧憬着一年的好收成。那惬意的笑容倒映在河水里,荡起层层波纹,惹得小河儿也笑出了声,一路欢歌着……

夏季的小河,成了孩子们嬉戏的乐园。70年代的山沟沟里,小河是孩子们娱乐的主要场所。为了感恩和铭记这条母亲河,老人们给孩子起名除了梅呀,燕呀,芝呀,花呀的,也爱加个“河”字如:河丫、河妹啥的。”这样的名字谁也不觉得俗气,反倒多了几份自豪与亲昵。我们这代人兄弟姐妹众多,所以玩伴也特别多,在小村里,与我同龄的姐妹就有十多个。二丫,燕子都是我形影不离的玩伴。一到夏天,我们就一起在河边捡树枝、摘野花、割猪草、捡牛粪,在小河里摸鱼、扎猛子、学狗刨,互相嬉戏着……小河的哗哗流水陪伴着我们长大,我们也把多情的小河水捧在掌心,在河边栽下一棵棵小树,种下一片片花草,装点着小河。

秋季的河水渐渐陷入沉默。傍晚,几条不谙世故的小鱼忍不住,调皮地跃出水面,偷览岸边的花花草草。夜晚,青蛙打破寂静,抑扬顿挫地欢唱着,仿佛是在为秋收的村民唱赞歌。我与小伙伴们静静地坐在河边,夜暮降临,却迟迟不肯回家,默默地凝视着一轮明月倒映在河里的笑脸。遐想着水底深处是否有座童话般的龙宫?想象着美人鱼是什么模样?痴迷的眼神融化在河水里,给童年披上了一件梦幻般的彩衣。

冬天,奔波了一年的小河终于睡着了。孩子们便三一群俩一伙地拿大人给做的冰车,在冰面上哧哧哧地划来划去。休闲下来的女人们怀抱着年幼的孩子也来到河边,观看着,望着一群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孩童们,玩得那么热火朝天,不时地发出啧啧啧的赞叹声……小河的无私奉献,温暖了小村的冬天。

小河,村前的小河,它是深藏在我心底的一首歌,它记载了我童年的快乐时光。上了初中后在外求学,虽然身在他乡,但每得一丝空闲,便思念起小村前的那条小河——那条养育我,赋予我快乐的母亲河。每逢寒暑假,放下书包,首要的事就是飞奔去小河边,蹲下身来,与小河低低细语,用目光传递着游子那颗赤诚的思念之情。

小河的涓涓细流滋养着村子,村里人才辈出。早在1961年,我的老父亲就进入了“松树咀速师班”学习,毕业后成为小村教师的骨干;邸族中的邸艳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边务农,一边苦读,成为文革后根德乡第一名大专生;80年代,堂姐石桂茹考入锦州师范学院,成为小村第一个本科生;2002年,我小妹石巍攻读大连理工硕士学位……,如今,每年都有大学生、各种专业技术人员走出小村深造,这济济的人才仿佛给小河的两岸镶嵌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时刻熠熠生辉!

时光荏苒。我这个白衣天使与小河结下了近半个世纪的情缘。童年踏入小河的每一个脚步,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笑声,都沉淀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成诗,成画,成一帘幽梦。

去年国庆假期,我与姑娘一起老回家探亲。抽得一丝空闲去河边走走。远远看上去小河儿清瘦了许多,两岸的白杨却成了绿海。我猜测,也许是小河儿供给的太多了吧。我打开了话匣子,开始滔滔不绝地给姑娘讲述我童年的趣事。正说得起劲儿时,迎面开过来一辆农用三轮车,从车上跳下一个人,仔细一瞧,竟是燕子。燕子拉着我的手,连珠炮似地告诉我这些年小村里的新鲜事儿:“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儿时的小伙伴儿没有几个人留在村里了。现在种地有机器,不像我们小时候用牛、驴等牲畜犁地,又要点种、施肥、培土等一大帮人。节省下来的劳动力都进城打工去了。咱班的柱子儿刮大白,二小搞建筑,一天就挣好几百块。他俩早就盖起了楼座子。二丫的儿子大学毕了业,留在城里买了楼房,二丫也进城看孩子去了。我在家养了几百只鸡,又卖蛋又卖鸡,还栽了枣树,光大枣儿一年就收入1万多呢!哈哈!现在都富裕了。不像我们小时候,一手大饼子,一手咸菜疙瘩,逢年买身新衣服乐得到处显摆。现在啥都不缺,吃的喝的啥也不比城里差呀!晚上村部那还跳舞扭秧歌呢,可热闹了!晚上你也去瞧瞧!听说现在城里人都往农村跑,喜欢上了农村的笨鸡蛋,玉米面等土特产……”。

谈笑间,邻家二婶,李家嫂子,邸家大叔也下地回来,把我们娘俩围在了中间,争先恐后地向我们讲述着:二婶的儿子儿媳科技兴农,多亏喝了墨水,盖起了二层小楼;李家大哥买了小轿车,暑假时带领全家旅游,去了避暑山庄;陈家出了人才,今年考上了两个大学生……

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甜甜的笑容,看得出,如今的他们,小日子过得都是美美哒!

燕子哈哈哈地笑着,村民们也幸福地笑了,笑声感染了白杨树,感染了小河,感染了整个“邸三家”!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