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王会又称“双会”“经会”,是明中期以前什番乐的遗存。与清代宫廷礼乐密切相关。现主要用于民间婚丧喜庆活动。
据搜集整理者杨智宏材料介绍,清康熙年间,为“北不断亲”,康熙将自己十分喜爱的第五女端静公主下嫁给喀喇沁部喀喇沁右旗第三代蒙古郡王葛尔藏。并把明朝皇宫遗留下的一支乐队作为陪嫁,赐给喜爱音乐的端静公主,从此十番乐便被带入喀喇沁右翼部落属地。和硕端静公主死后,被王府的喇嘛传到辽西大地。
十番乐发展大体分为四个时期,即清代锣鼓时期 ;新十番乐时期 ;进入宫廷时期 ;歌榭酒肆时期,即王府古乐承续宫廷古乐之后,向民间流转时期。建平什王会承传于喀喇沁王府喇嘛,流传时间已近百年。在我县分布比较普遍,三家、昌隆、朱碌科等乡镇均有发现。据传,每当王府到喀喇沁右翼蒙古王陵“王子坟”祭祀,都带喇嘛乐队,有一次竟跟随60余人的乐队。“王子坟”位于建平县三家乡新爱里。所以,建平什王会以三家什王会最为典型。传承人均为建平县三家乡南四家子村人,现已传承至第六代。
20世纪初,三家乡杨福永组织一伙年轻人,购置乐器,请来王府喇嘛传授演奏技艺,什王会便正式在当地流传下来。三家什王会的称谓,是民间艺人根据功能性特点,又加上“俗”随“民意”形成的,与乐曲的内涵无关。从音乐形式、曲牌内涵、演奏特点判断,三家什王会是东蒙古乐在流转中产生的一个分支,所用乐器有笛、鼓、笙、管、及打击乐器。据在建平县民间发现的一本明代“建平什王会”流传下来的笙管曲工尺谱集记载,主要演奏曲目为《小妹子》(小麦子)、《五声佛》、《水龙音》(水龙吟)、《继腔》(祭枪)、《四来》等等。据考证,它和女真人的鼓笛及辽宋以来的清乐、散乐、马后乐有着渊源关系。清代中晚期以来,这种演奏形式逐渐与鼓乐合流使其趋于衰亡,目前仅存于建平县和内蒙古赤峰及个别村落。
建平什王会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演奏风格,充分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民俗文化,深受民众的喜欢和厚爱。随着人们对建平什王会这种文化形式的认识程度逐步提高,它已成为重大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渲染气氛、抒发情感的表演形式。什王会不但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更受到域外观众的广泛青眯,经常被邀请到外地演出,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近年,伴随着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建平什王会成功进入了学校课堂,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得以广泛传播,重现生机。
目前,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本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建平什王会已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由于掌握这方面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少,技艺面临失传,因而亟待保护、传承。
民间艺术瑰宝 ——建平县马场镇“独杆轿”
建平县马场镇“独杆轿”也是“闯关东文化”的组成部分。清朝康熙年间,山东张姓人家张成功闯关东,后流落马场镇宋家村六合广生活,一同将“独杆轿”这种民间娱乐活动带了过来。期间,历经十几代人的传承,形成了今天的六合广独杆轿独特的表演方式——融合杂技、舞蹈、地秧歌为一体,视故事情节需要采纳其一,变换自如、得心应手。
所谓“独竿轿” 顾名思义 ,就是以独杆作轿。此轿无轿围,轿杆前端设一简易三角形座椅,用以乘坐。此轿只是一根8-10米的独杆,在中间部位,用粗绳绑在横杆之上,然后把横杆悬挂与两根扁担之上。表演时先由轿夫抬起扁担。乘坐者以袍服 将座椅覆盖,手扶套包,使观众以为其直接坐在独杆尖梢,给人以惊险之感。且此轿并不刻意保持平衡 ,而是在另一端由人操纵,一起一落,顷刻升至半空,顷刻落至平埃,是在行走间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令人荡气回肠,叹为观止。
其表演人员: 两名坐轿者 、四名衙役 、四名轿夫 、三名压轿杆者。表演主角有 :坐轿者、县令打扮,身着官服袍带,乌纱朝靴,八字翘须,丑角形象;另为前沿鸣锣开道者,口中念念有词。配角为衙役,各持“ 肃静” 、“正堂” 的清道牌,紧随开道者之后 ,以宣扬气氛,此外还有公子、伴驾、乞丐、傻妞、老头老婆和普通百姓等。
剧情传说大致如此:清朝康熙年间,天降大任于吏部天官于成龙,以皇帝御赐的毛驴为坐骑,自山西不顾亲朋的阻拦,开赴广东罗城县(现罗定市)为县令。任初体察,衙内凄凉,街道杂乱,断壁残垣,土地荒芜,民不聊生。为此他心急如焚。随即带衙役澄污史、除恶霸、修民房、垦荒田、济贫困整顿社会秩序,恢复农业生产。他在澄污史、除恶霸时有些恶霸地主自以朝中有人没把县官放在眼中,高墙大院紧锁大门,对他视而不见。由于看不到院内,他自想办法让衙役用一根竹竿把他撬起,看到院内富丽堂皇、雕梁画栋,于是他下定决心启奏皇上整治欺压百姓的地主恶霸。在整治中,于成龙拒绝金钱贿赂,并用朝廷给自己的俸禄送给乞丐和穷苦农民,他还赠送毛驴予百姓,留下毛驴套包绑在轿杆之上为纪念。为了勤俭不坐官轿,出行办案坐此竹竿——自封独杆轿。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政绩突出,多次被朝廷表彰为“卓异”官吏,康熙钦赐他为“天下第一廉吏”, 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无论他走到哪里,百姓都敲锣打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当地的文化名流,为了颂扬清官,通过独杆轿这种特殊表演形式,每逢春节,独杆轿秧歌队都到县衙门外给知县拜年。清官于成龙亦“与民同乐”,率领全家给百姓拜年,独杆轿由此流传下来。到了乾隆年间,又一清官张玉树任职知县十年,“他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实事。故此也用同样办法纪念他”。
近年来由传承人任海江、任海军、张作华等人创新发展,“独杆轿”艺术内涵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挖掘,无论演出质量还是社会教育效果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曾在2015年辽宁省文化节获过二等奖,建平县2016年艺术节优秀奖。秧歌表演队伍相对固定,人员已达50余人,全为农民身份。他们活跃在乡间地头,每逢挂锄农闲季节或节假日,主动表演节目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更好的把此项活动延袭下去,他们还参加一些有偿庆典等活动,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 为弘扬正能量,讴歌政治清明,助推当地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