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民歌,喜欢听,喜欢唱。对民歌的概念是有些模糊的,感觉是有民族符号,民族特色的歌曲吧。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一知半解的。k歌群里的老师给我界定的是向民族美声类发展,我自己定义我是民歌爱好者,喜欢但不专业。
对唱歌的爱好源于母亲对我的影响,母亲年轻时是公社宣传队成员,文艺骨干。当年演出样板戏的老照片虽然已经发黄,但依旧看出母亲当年舞台上的风采。母亲还会唱很多评剧选段。村里秧歌队出村表演,都是要有人唱一段的,母亲是压轴人选。我十几岁时也参加了秧歌队,母亲事先教我几个评剧段子。秧歌队锣鼓停下后,拉二胡的“大先生”孜孜嘎嘎的起调,我也开始粉墨登场了。
小时候家里只有收音机,蒋大为的“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是我最喜欢听的歌曲,听的多了就学会了几句,在山上放驴时,会喊上几嗓子。初中时,学校有了音乐课,音乐老师是母亲当年宣传队的队友,会脚蹬琴,会识简谱,记得教我们的第一首歌是草原夜歌。伴着脚踏琴悠扬的曲调,老师唱一句,我们学一句,校园里飘荡着天籁之音。“十五的月亮”“妈妈的吻”“山间小路”,这些课堂和声至今回响耳畔。
村里个别人家有了电视机,很多脍炙人口的民歌开始传唱,“血染的风采”“望星空”“骏马奔驰保边疆”,当年流行的大多是民歌。反复听,抄歌词,学会了很多。中午午休,我跑到学校一侧的大树林里,见四处无人,放开喉咙把会唱的歌曲来了一遍。没想到惊动了河对面的村民,出来一群人朝我这边张望,我发现后,马上闭嘴跑开了。本以为是没有观众的表演,整成了演唱会,有点害羞。
高中以后,村里开始有了录音机,流行歌曲也多了起来,学歌方便了,还可以录下来自我欣赏。后来农村结婚都买家庭影院,在家唱卡拉ok不再是梦想。流行歌曲开始越来越多。情歌,校园歌曲,说唱,草原歌曲,很多很多种。
现在新歌推出的更快更多了,让人眼花缭乱。电脑,手机都能学歌k歌。我也加入了qq群k歌,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一起交流。听到好听的歌曲,就下载来反复听,然后一句一句的学,学会为止。学会了,到群里嘚瑟一把,感觉很开心。
慢慢的我发现,现在新歌是很多,但是能打动我,让我有学习欲望的却不多,我最喜欢的还是民歌。优美的旋律,高亢的音调,词意充满正能量和时代感。戴上耳麦,保持微笑,在明亮清晰的乐曲伴奏中,喊上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颂歌,就是个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