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与钢铁打交道的汉子,看惯炉火纷飞、钢液如练;他满腹经营与韬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他骨子里有钢铁一样的坚硬和刚毅,又有心怀民生的仁心和柔肠。
他叫徐广喜,今年57岁,是凌钢集团公司有38年工龄的管理人员,2014年7月,集团公司按照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要求,把脱贫攻坚工作当成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与实践的落脚点,委派三人组成驻村工作队,进驻凌源市牛营子镇郭家店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经过几次人员调整,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徐广喜始终战斗在扶贫一线负责全面工作,目前由徐广喜、张树华、胡杰三位同志组成的驻村扶贫工作队为决胜脱贫攻坚仍在积极努力。徐广喜刚驻村时,正值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重大决策层层部署之机,集团公司把脱贫攻坚提高到公司战略高度,驻村工作队可以说是重任在肩。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工作,徐广喜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清晰地意识到: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他回到一个新的工作原点,一切从零开始;这是一个漫长的征途,需要他与全村2930位村民一起同舟共济、迎风破浪、勇闯天涯。转眼过去6年多时光,可谓弹指一挥间,但在徐广喜的心中,他所经历的每一寸光阴,都有不同的分量。
他是思想上建筑灯塔的人
初来乍到的徐广喜,牢记凌钢集团公司党委的重托,沉下心来,和两位同事快速熟悉岗位、进入角色。历经数职的徐广喜,从集团公司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态度上,已经敏感的体会到驻村工作队长和第一书记两副担子的分量。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锁定目标,那就是助力脱贫攻坚,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他带领郭家店村“两委”班子,无数次入村入户,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不留死角的摸底排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扶贫计划。他体会到农民对切身利益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见到每一位贫困人员,都热情的为对方鼓劲:“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得来的!我会和你们在一起,闯难关、搞创收、摘掉贫困户帽子!”他行之有度、落足有声,坚决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因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他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在脱贫攻坚工作思想上建立醒目的灯塔。凌钢集团公司驻村工作队让牛营子镇郭家店村乡亲看得到了希望,感觉到了希望的方向。
他是把党建和脱贫攻坚融合到一起的人
徐广喜深知:党建是一切工作的源头。在他的带领下,郭家店村党建工作以“举旗帜、定目标、抓实践、讲实效”为统领,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融合,突显党的核心价值观。他配合村“两委”班子加强对村里70名党员的管理和学习教育,推进村党建工作,带头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组织村党员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鼓励5名党员自发成立爱心组织,动员其他党员和爱心人士捐赠资金1.3万元,作为爱心基金,开展爱心帮扶活动。驻村工作队员积极带头参与了捐赠。徐广喜细心引领村“两委”完善村党建工作,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和服务群众的积极性,把党建工作重心向脱贫攻坚靠拢,使“两委”班子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为群众服务的踏实作风。
徐广喜积极与村党支部推广实施党员开展“评星定级”活动,就是在组织生活、政治素质、遵守纪律、履行职责、先锋模范五个方面,每年对党员进行评星考核,考核1—5分(五星),对获得“五星级”党员给予一定奖励,对“一星级”党员进行批评教育,激发党员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徐广喜的建议下,驻村工作队帮助建立建全全村户口档案管理数据库、党员管理数据库和贫困人口收入支出数据库等电子档案,形成村里各项工作的电子地图,能及时掌握脱贫攻坚第一动向,做到了对各项扶贫工作了如指掌。
他是为村民做实事的人
为促进郭家店村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发展,徐广喜把落实产业扶贫工作,上升到实现富民强村的核心战略。他积极与凌钢集团公司沟通,集团公司鸿篇巨制了《凌钢扶贫工作三年规划(2018—2020)》,对驻村工作形成强大的战略支撑。集团公司向郭家店村陆续投资,建设了农业示范园区扶贫项目和养殖产业扶贫项目,采取了产业扶持、项目带动和教育扶持等不同形式,在郭家店村摆开了脱贫攻坚的强大阵营。徐广喜主动倡导、集团公司毅然决定,投资455万元,占地25亩,分两期建设养殖场扶持项目。得知这个项目获批,徐广喜激动得彻夜难眠。他反复推算项目带来的收益,和收益所产生的效能。有了集团公司的强力支援,他和驻村工作组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激动人心的时刻总是让人记忆犹新,一期项目建设于2017年8月启动,年末建成投产标准化养殖生产线一条,集团公司投资175万元,年可出栏生猪2000头,实现年利润12万元;二期工程是2019年完成,建成两条标准化养殖生产线,集团公司投资280万元,当年出栏生猪4000头,年利润24万元。三条生猪养殖生产线采取承包经营方式,每年实现利润约36万元,全部用于村里贫困人员的帮扶和资助,形成郭家店村脱贫攻坚的支柱和链条。同时在徐广喜的力促下,2017年结合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投资240万元,在村东山组流转土地50亩,其中凌钢集团公司投资90万元,占40%;带动政府项目资金投入150万元,占60%,建成长110米、宽9米的标准化暖棚10栋。设施农业暖棚建设投产后,由村里统一经营管理。徐广喜不忘初心,直接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在园区务工,共安置30多人,年工资约8万余元,有效缓解了部分贫困家庭的生活压力。目前,设施农业园区采取承包经营,年创利润约10万元,其中4万元可用于贫困人员的帮扶和资助,产业项目在扶贫攻坚中起到龙头作用,成绩突出。
数字是枯燥的,过程是艰辛的,这里饱含徐广喜带领的驻村工作队太多汗水和心血。他们用扎实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为了每一个项目的建成,徐广喜都经过无以数计的实地考察、无以数计的昼夜筹划,起早贪黑、摸爬滚打、殚精竭虑、运筹帷幄……做这些事情时村民是看不到的,村民记住的,是他永远不变、温和的微笑。
他是把村民装在心里的人
项目带动扶贫,需要取得“授人以渔”的超值效应。徐广喜心谙此道,他时刻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了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调研、制定结对计划,结合贫困人口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努力帮助项目到户,以达到通过贫困人员自身劳动力实现脱贫和致富目标。几年来,徐广喜积极与集团公司沟通协调,公司陆续投入建材170吨、其他物资250吨(约合60多万元),专用帮扶贫困户建设农业项目。如大棚种植15户,每户给予2.3吨建材(折4600元)的扶持;养殖(牛、羊)11户,每户给予2000元资金的帮扶支持。项目到户、暖人暖心,激起贫困户的干劲。今年5月,凌钢集团公司结对帮扶干部为贫困户每户购买鸡雏和饲料,发展庭院经济,使到户项目达到全覆盖。同时,动用村产业扶贫项目产生的利润实施带动帮扶,2017年到2019年对全村124户25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帮扶资金分配,仅2019年为全部贫困人员分配资金15.4万元,从实际上解决了贫困问题。年初,徐广喜与村班子决定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35人,充实到村卫生、防火、监督等公益岗,预计发放公益岗工资5万余元。徐广喜与村班子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推动“五比一奖”活动,活动目标是提高贫困户勤劳致富意识,以脱贫光荣为导向。内容是一比产业发展、二比就业务工、三比居住环境、四比孝老爱亲、五比遵规守法。将“五比一奖”与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环境改善相结合,根据评比结果给予奖励,以提高贫困户收入,奖励资金来源为村产业扶贫项目利润。这个活动无疑提高了贫困人员的竞争兴趣,自发投入到脱贫致富实践中来。
问起脱贫攻坚的实效,心有成竹的徐广喜总是皱眉思索一下,说起了村里的养殖户李武,今年60岁,家里有四口人,他是因残致贫,2016年村里给予2000元资金扶持养羊,2019年驻村工作队联系“郭明义爱心团队”为老李又购买了4只羊,约2000元。老李拖着伤残的身子忙里忙外,干劲十足,现已存栏40多只羊,人均收入也达到8000元,实现了稳定脱贫。再说大棚户丁春辉,今年37岁,三口人,也是因残致贫。2017年他获得暖棚扶贫项目,经过几年发展,人均收入连年上升,直到今年,预计家庭人均收入可达一万多元,实现了稳定脱贫。徐广喜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账本,记录着每一户贫困人员的情况。他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着。他在2017年荣获“朝阳好人扶贫攻坚十大标兵”;在2018年荣获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朝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在2019年荣获省年度(中)直定点(驻村)帮扶先进工作者。接踵而至的荣誉,并没打破他执着的心态,一如既往地扑在工作上。让徐广喜欣慰的是,背后有集团公司强大的后盾。让徐广喜焦虑的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如何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徐广喜日夜奔走,脚踏风尘,图得就是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他是爱心广阔的人
教育扶贫是阻断“代际”贫困,实现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手段。几年来,徐广喜积极与集团公司结对帮扶干部交流信息、铺路搭桥,多次为村小学购买乐器、学习用品等物资。集团公司有10名党员干部和12名省、市级劳动模范组成的公司“劳模扶贫”小分队,积极参与教育扶贫,出资4.7万元,资助村里22名学生。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朋君,三口人,因学致贫,家有两个女儿2017年大学在读,驻村工作队调查了解情况后,马上与“劳模扶贫”小分队联系,2017年对其资助1.3万元;2018年资助1万元;2019年资助资金0.5万元,老张的大女儿张宇琪2019年顺利毕业,目前在沈阳工作。小女儿张美琪今年毕业。及时的资助解决了张家的困难,让孩子学业有成。教育帮扶直入人心,村小学从来没发生辍学现象。凌钢集团公司领导,每年年初都要走访慰问郭家店村贫困户,送去生活用品及慰问金,年累计3万多元。徐广喜积极联系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2019年3月份与“郭明义爱心团队”取得联系,携手助力脱贫攻坚。“郭明义爱心团队”友情派出工作人员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对村里16户贫困人员进行入户帮扶,为两户贫困户购买10只羊,发展养殖业;为一户贫困户购买交通工具,解决生产生活需要;为其他贫困户发放了生活救济资金,共投入资金2.5万元,使贫困家庭体会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爱,树立战胜贫困的决心和意志。
时至今日,徐广喜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六年零一个月,在过去的2100多个的日子里,他大多的时光都在村里度过,虽然他没多说,但从他日常生活中看出,一个在城市生活惯了的人,在农村经历的苦日子。他刚来就住到原村办公室改成的宿舍,一直住到现在。宿舍没有供水设备,吃水要到老乡家里打。住处无法洗浴,只有回家时才能洗一次澡,条件十分简陋。特别是冬天,宿舍没有取暖设备,只能用电暖器。直到去年,公司给他的宿舍安装了空调,才解决了取暖问题。他一日三餐更是简单,村里没有食堂,他就在小吃部里对付。徐广喜生活很简朴,吃穿随意,很多时候,他都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凌钢集团工装。他家在凌源市里,离村50多公里,闲暇时他每周自驾回去一两次,但一到忙时,就会十天半月回不了一次家。六年下来,他从不说自己经受的苦,只言片语流露的,是对家人深深的歉疚。
徐广义多次说,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受到凌钢集团公司领导的关爱,委派到这么重要的岗位上,几年来,集团公司以各种方式投入物资和资金达640多万元,促使郭家店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同时也为下一步乡村经济发展和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时已大半,徐广喜有信心,完成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在他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凌源市牛营子镇郭家店村会和全国人民一道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步入小康社会。
这也是他持之以恒的梦想。
(朝阳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征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