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天天在网群里浏览诗歌,但总是被口水淹没,杀羽失望而归。而作者王志鑫撷取的几个典型细节与片断,竟深深打动了我情感之湖澜,留住了我的目光。作者虽名不见经传,但一经他巧妙剪裁,凸显了这组作品的精湛深邃,作者一反常规铺排。删截尽一些旁枝末节,紧紧抓住了一些典型的细节与片断中蕴含的新生活的澎湃信息,以极力克制的满腔喜悦,书写了昨日农村艰辛的状况,从而一步步引你品味今日新农村的甜蜜,是王志鑫这组诗的最大亮色,令人回味不尽!
作者王志鑫,一个在凌源一家商场首饰店打工的普通作者的一组诗令我在惊讶中顿生许多喜悦!从他笔下对于故乡故土的回顾中,感到了他对老屋旧居深深的爱恋与希望。从他字里行间流露的对于昨天的生活几许悲凉中看到了他急盼改变,呼唤美好生活的热切心潮!
写了昨天却没有停留在昨天的疼痛中,在<窗前月>的首行里‘他说:“哥,村头的那个池塘/还有水吗?/你若去,替我扔一块小石头/打个水漂儿 呵”在这首诗里,作者面对改造后的绿水青山,用不同内涵的意象与具象;“蓬头垢面与打个水漂”。两者对比,尽显两个不同的境界。明明白白地点出了村庄已经发生了变化,水利改造后的水塘已不再像当年似地蓬头垢面。作者知道了这一喜信后,顿生诗意。但诗歌不宜去描述它。那是报告文学或通信的题材。此处,作者精巧地采用了最最简约的笔法,把农村老家巨大变化压缩成短短数行的对话,精炼而富有情趣,为当下泛滥无当的口水诗树了个榜样。
全诗用词精约,常用一个细小的情节‘暗示一个巨大的变化与存在。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苣嘛菜>旳结尾,出现了三行:“像极了当年疯丫头/为了一根丢失的黄发带儿/不吃不喝……”。这是三行多么令人心酸的一笔啊,当年,物资的缺乏,通过寻找这一条黄发带,还有任何说明文字能比这一细节更加生动概括有力的吗?
在<老屋>的抒情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电影蒙太奇手法,于丝丝疼痛里,充满作者的乐观心绪。那手仗桶破屋的一角可说是神来一笔写的有声有色!
再则,像我这样曾经在农村长大的,对于<石碾>是不陌生的,也记得我当年也曾帮大人推过无数次,它是农村生活一年四季决不可离开的生活工具。
因而,用石碾来描述当年的生活,是极具典型意义的。一声“磨光了自己磨圆了岁月”两行“多少轮碾碎贫瘠/碾压出坚守与支撑”读后也倍感切肤之憬悟。熟悉而亲切,回味绵绵。更加感到了作者面对乡村振兴的快乐,笔下“’岁月有痕”但“诗人多情”写出了一种回顾来路,欣看今日,望眼明朝的由衷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