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山朝阳洞自然风景区位于喀左县城东南的尤杖子乡,距县城30公里。近几年来,余陪同省、市及友好县区的有关领导多次来朝阳洞,但都是走马观花短暂的一览而别。这次周日,几位朋友相约,来攀爬龙凤山朝阳洞。
龙凤山雄踞于岭岳起伏、峰峦叠翠的群山环抱之中,山势西南走向,海拔865米,延伸9平方公里,属松岭山脉。她融奇山异洞、古寺翠柏、苍松劲拔为一体,其山之灵秀,洞之怪异,柏之翠茂,景之秀美,无不令人心驰神往。专家考察后曾给予很高评价————龙凤山朝阳洞自然风景区聚黄山之魂有桂林之秀,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可打造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龙凤山的植被应该是全县最好的,站在山脚下环顾四周,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中。举目仰望,但见龙凤山昂首挺立,山有峰巅两座,主峰似龙首吞云吐雾,侧视次峰如凤冠斗美,峻峭多姿,巍峨壮观。主峰两侧断壁处,如斧劈刀削,怪岩斗奇,粗犷豪放。满坡满岭的天然古柏,植根于怪岩石缝之中,如龙之金鳞映日光耀,似凤之翎羽迎风摆动,“龙凤山”因此而得名。
余等一行沿着“十八盘”山路向峰顶挺进,一路欣赏着沿途的景物,品尝着酸涩的山杏。首先到达与天台寺上下对应的天心寺。她居于龙凤山西侧山下,十八盘石径右侧。从前曾是正殿五间,东西各三间配殿的孔圣庙,文革期间损毁,现仅有石旗杆两根伫立于门前,成为历史的见证。龙凤山在历经沧桑后,被辟为风景区,天台寺僧人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帮助下,修复“孔圣庙”,并更名为“天心寺”。只见青砖筒瓦,飞檐吻兽,两侧石碑数座。庙内孔圣人手持书卷,悠然稳坐中央。两侧门生聆听教诲,其儒雅之态,为龙凤山凭添了书香景色。游览天心寺后,余等继续前行,一路欣赏着青松劲翠,柞叶摇丹,奇花异草,争芳斗艳。绕过了十八道弯,终于抵达了十八盘的尽头。余等登石阶梯,来到山腰上的天台寺。站在天台寺的平台上,远眺群山起伏,烟云缭绕,令人心旷神怡。据说气功大师阎新曾到此来采真气,“天台寺”因此得名。
天台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4年),迄今已有343年的历史。天台寺依全山最大的“朝阳洞”建造,正殿八间,内殿五间,依次嵌入洞中,为大雄宝殿和菩萨殿。在大殿两侧的天然石洞中,分别建有关帝庙、玉皇庙及天齐庙等。据此寺第十二代主持绪志和尚(俗家姓黄)介绍,当年山东省菜州府即墨县毗庐阁参方和尚普金,身背汉白玉毗庐佛像率众徒到此,慕此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真乃风水宝地。于是,便向山主李嵩募化,划归寺院所有,并立下舍契文约。这一天是清康熙二年四月十八日,故此这一天为寺庙开山纪念日,并举行盛大的庙会。
天台寺大雄宝殿前,耸立着远近闻名的“关东第一柏”、“关东第二柏”,已载入林业《辞海》。据林业专家王战测定其树龄分别为3500年、2500年,从树身上可见到数不清的红绳,那是信徒们所为,因树龄长、寿气旺,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使众人敬仰,故认此柏为孩童的“干妈”,以祈福寿。
菩萨殿东侧有一小门,进门西侧有一天然三角石,亦称“三角炕”,系历代法师参禅打坐之处。天台寺僧人属“禅宗派”,禅宗的方法是静坐修心,就是面壁盘坐排除杂念。据传第七代主持傻雪和尚就成道于此。在三角炕北,原有一个狭窄幽曲的深洞,里面阴冷无比,黑暗至极,深不可测,使人望而却步。 传说本寺傻雪和尚曾进洞探视过,见洞底有地河,宽约两丈,对面有石桌椅,但因木桥断裂,不得行进。前几年,因山体移动,山石挤压将洞口封住,一时间洞口难以找寻,就连本寺主持绪志和尚也不得而知。说起绪志和尚,已83岁高龄。他耳不聋眼不花,走起路来如疾风吹过,爬山如履平地。他还精医术,远近信徒对其信奉有加。天台寺主持已历十二代,代有高僧辈出。据寺碑记载及绪志和尚介绍,有骑虎兜圈的三代主持沙富和尚;身轻如猿、援壁爬飞、啸傲峰巅的八代主持佛宏和尚;慈悲济世、且在功法上修炼卓有成效的十一代主持固本和尚等。
从天台寺攀登龙凤山顶峰,唯一路径要过天桥,天桥在寺东侧,登天桥,天桥东有一棵翠柏,余等在此合影留念。在天桥上鸟瞰山下,危崖陡峭。远山群峦起伏,松柏掩映。过天桥,所经之处,大多是危崖绝壁,只能依附于穿石铁护栏方可行走。根植于岩壁的衔岩翠柏,正好形成天然的扶手。走悬崖,过立壁,前方稍缓平台处有一溶洞,这个洞名为“洋箱洞”,深四丈,其间大洞套小洞,冬暖夏凉,号称暖冬洞,是理想的参禅打坐之处。龙凤山岩穴遍布,天然形成。洞内深幽莫测,钟乳似林,且洞洞朝阳,奇形怪状,全山有七十多个天然溶洞,洞洞各具特色,风韵迥异。
离开仅过一小段的平坦山路,眼前的景象再次让余等惊叹!一条呈上下垂直的天然石阶梯直入云端,仿佛登上去就是玉皇大帝的天宫,真不愧为“天梯”。登梯而上,途径一小型洞穴,嵌于崖壁,坐南朝北,可容纳五六人,不易被发现,故称“含羞洞”。土改时曾有逃亡地主,在此居住数日。再往山上攀爬,路过“蛤蟆嘴洞”,洞内宽近百米,乱石突奔,爬行而进尽头处一长满青苔的怪石,极像一仰天一府地的青蛙,故称“蛤蟆嘴洞”。爬至龙首峰半腰处,这里有两个并立居高临下的洞口,人称“双洞子”。
1990年2月,省考古队曾在洞口处挖掘出土陶盘、陶豆、酒具、石环及陶塑女神像等物。据考证,迄今已有4700年,属红山文化与夏家店文化之间的文化层。可见龙凤山自然风景区不仅以山奇、洞异、寺古为众人瞩目,她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引人注目。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把龙首峰踏在脚下。山顶上有数块巨石,据《凌源县志》载,这些巨石是第八代主持佛宏法师练功时搬运至此,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但传说中的佛宏法师武艺湛功超绝,确是远近闻名。立于峰巅之上,确有一览众山小之感纵目远眺,远山峰峦起伏,白云飘渺,山坡上绿草如茵,野花烂漫,听鸟儿问答,鸣唱悦耳,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余尽兴赋诗一首:关东翠柏映朝阳,奇洞山腰沐霞光。危崖峭壁藏古刹,天台览胜呈瑞祥。远山如黛烟波渺,近观秀色一脉香。利州千里风光好,大展鸿图谱华章。
龙凤山雄踞于岭岳起伏、峰峦叠翠的群山环抱之中,山势西南走向,海拔865米,延伸9平方公里,属松岭山脉。她融奇山异洞、古寺翠柏、苍松劲拔为一体,其山之灵秀,洞之怪异,柏之翠茂,景之秀美,无不令人心驰神往。专家考察后曾给予很高评价————龙凤山朝阳洞自然风景区聚黄山之魂有桂林之秀,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可打造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龙凤山的植被应该是全县最好的,站在山脚下环顾四周,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中。举目仰望,但见龙凤山昂首挺立,山有峰巅两座,主峰似龙首吞云吐雾,侧视次峰如凤冠斗美,峻峭多姿,巍峨壮观。主峰两侧断壁处,如斧劈刀削,怪岩斗奇,粗犷豪放。满坡满岭的天然古柏,植根于怪岩石缝之中,如龙之金鳞映日光耀,似凤之翎羽迎风摆动,“龙凤山”因此而得名。
余等一行沿着“十八盘”山路向峰顶挺进,一路欣赏着沿途的景物,品尝着酸涩的山杏。首先到达与天台寺上下对应的天心寺。她居于龙凤山西侧山下,十八盘石径右侧。从前曾是正殿五间,东西各三间配殿的孔圣庙,文革期间损毁,现仅有石旗杆两根伫立于门前,成为历史的见证。龙凤山在历经沧桑后,被辟为风景区,天台寺僧人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帮助下,修复“孔圣庙”,并更名为“天心寺”。只见青砖筒瓦,飞檐吻兽,两侧石碑数座。庙内孔圣人手持书卷,悠然稳坐中央。两侧门生聆听教诲,其儒雅之态,为龙凤山凭添了书香景色。游览天心寺后,余等继续前行,一路欣赏着青松劲翠,柞叶摇丹,奇花异草,争芳斗艳。绕过了十八道弯,终于抵达了十八盘的尽头。余等登石阶梯,来到山腰上的天台寺。站在天台寺的平台上,远眺群山起伏,烟云缭绕,令人心旷神怡。据说气功大师阎新曾到此来采真气,“天台寺”因此得名。
天台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4年),迄今已有343年的历史。天台寺依全山最大的“朝阳洞”建造,正殿八间,内殿五间,依次嵌入洞中,为大雄宝殿和菩萨殿。在大殿两侧的天然石洞中,分别建有关帝庙、玉皇庙及天齐庙等。据此寺第十二代主持绪志和尚(俗家姓黄)介绍,当年山东省菜州府即墨县毗庐阁参方和尚普金,身背汉白玉毗庐佛像率众徒到此,慕此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真乃风水宝地。于是,便向山主李嵩募化,划归寺院所有,并立下舍契文约。这一天是清康熙二年四月十八日,故此这一天为寺庙开山纪念日,并举行盛大的庙会。
天台寺大雄宝殿前,耸立着远近闻名的“关东第一柏”、“关东第二柏”,已载入林业《辞海》。据林业专家王战测定其树龄分别为3500年、2500年,从树身上可见到数不清的红绳,那是信徒们所为,因树龄长、寿气旺,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使众人敬仰,故认此柏为孩童的“干妈”,以祈福寿。
菩萨殿东侧有一小门,进门西侧有一天然三角石,亦称“三角炕”,系历代法师参禅打坐之处。天台寺僧人属“禅宗派”,禅宗的方法是静坐修心,就是面壁盘坐排除杂念。据传第七代主持傻雪和尚就成道于此。在三角炕北,原有一个狭窄幽曲的深洞,里面阴冷无比,黑暗至极,深不可测,使人望而却步。 传说本寺傻雪和尚曾进洞探视过,见洞底有地河,宽约两丈,对面有石桌椅,但因木桥断裂,不得行进。前几年,因山体移动,山石挤压将洞口封住,一时间洞口难以找寻,就连本寺主持绪志和尚也不得而知。说起绪志和尚,已83岁高龄。他耳不聋眼不花,走起路来如疾风吹过,爬山如履平地。他还精医术,远近信徒对其信奉有加。天台寺主持已历十二代,代有高僧辈出。据寺碑记载及绪志和尚介绍,有骑虎兜圈的三代主持沙富和尚;身轻如猿、援壁爬飞、啸傲峰巅的八代主持佛宏和尚;慈悲济世、且在功法上修炼卓有成效的十一代主持固本和尚等。
从天台寺攀登龙凤山顶峰,唯一路径要过天桥,天桥在寺东侧,登天桥,天桥东有一棵翠柏,余等在此合影留念。在天桥上鸟瞰山下,危崖陡峭。远山群峦起伏,松柏掩映。过天桥,所经之处,大多是危崖绝壁,只能依附于穿石铁护栏方可行走。根植于岩壁的衔岩翠柏,正好形成天然的扶手。走悬崖,过立壁,前方稍缓平台处有一溶洞,这个洞名为“洋箱洞”,深四丈,其间大洞套小洞,冬暖夏凉,号称暖冬洞,是理想的参禅打坐之处。龙凤山岩穴遍布,天然形成。洞内深幽莫测,钟乳似林,且洞洞朝阳,奇形怪状,全山有七十多个天然溶洞,洞洞各具特色,风韵迥异。
离开仅过一小段的平坦山路,眼前的景象再次让余等惊叹!一条呈上下垂直的天然石阶梯直入云端,仿佛登上去就是玉皇大帝的天宫,真不愧为“天梯”。登梯而上,途径一小型洞穴,嵌于崖壁,坐南朝北,可容纳五六人,不易被发现,故称“含羞洞”。土改时曾有逃亡地主,在此居住数日。再往山上攀爬,路过“蛤蟆嘴洞”,洞内宽近百米,乱石突奔,爬行而进尽头处一长满青苔的怪石,极像一仰天一府地的青蛙,故称“蛤蟆嘴洞”。爬至龙首峰半腰处,这里有两个并立居高临下的洞口,人称“双洞子”。
1990年2月,省考古队曾在洞口处挖掘出土陶盘、陶豆、酒具、石环及陶塑女神像等物。据考证,迄今已有4700年,属红山文化与夏家店文化之间的文化层。可见龙凤山自然风景区不仅以山奇、洞异、寺古为众人瞩目,她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引人注目。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把龙首峰踏在脚下。山顶上有数块巨石,据《凌源县志》载,这些巨石是第八代主持佛宏法师练功时搬运至此,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但传说中的佛宏法师武艺湛功超绝,确是远近闻名。立于峰巅之上,确有一览众山小之感纵目远眺,远山峰峦起伏,白云飘渺,山坡上绿草如茵,野花烂漫,听鸟儿问答,鸣唱悦耳,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余尽兴赋诗一首:关东翠柏映朝阳,奇洞山腰沐霞光。危崖峭壁藏古刹,天台览胜呈瑞祥。远山如黛烟波渺,近观秀色一脉香。利州千里风光好,大展鸿图谱华章。
利州赋
小城利州,乃金鼎之地,塞外水城,文化源长,史之悠久,积淀深厚。京沈连一线,高铁穿县行,凌河贯南北,群山绕小城。辽西重镇,楹联之乡,塞外明珠,文化名城。利州乃喀左之古称,古亦称之为阜俗、龙山、富庶县也。清代为喀喇沁左翼旗,辖喀、凌、建、朝全部或部分土地,疆域可谓大矣。史悠利州。利州史之悠久,喀左中国暴龙被考古学家认定,迄今已一亿两千零三十万年,震惊中外,名扬五洲;鸽子洞古人类遗址,与京都周口店齐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科研第四号;东山咀祭坛出土之双龙首玉璜、绿松石、彩陶器等引起轰动。其中,孕妇塑像被专家称之“东方维纳斯”,由此而引起考古界之震动,进而发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专家定位“中国文明起源”,把中华文明史推进一千余年;天成观与北京白云观、沈阳太清宫并称北方道教三大丛林也。而天成观十道皇会,亦称“法会”,又称“药王圣诞庙会”,气势之恢弘,规模之庞大,融杂技、武术、舞蹈、民间秧歌等于一体,堪称塞外一绝;利州古塔,又称精严禅寺塔、利州佛塔,尔北枕松山,南临大凌河西支榆河,东隔护城壕与辽金元时期的利州城址相邻,这里古塔与两株古槐相邻,紫燕绕塔穿梭翻飞,翩跹啾鸣。史之利州,典故不胜枚数,伯夷叔齐,忠贞有节,不食周粟。老马识途,名传千古。魏武挥鞭,曹公登白狼,望柳城,征乌桓,平蹋顿,真乃英雄豪杰也。薛礼征东所掘之神奇满井,亦称“琉璃柏木常青井”,水之清澈甘甜,内含十六种矿泉微量元素,所酿白酒、陈醋,享誉神州。利州出土之文物多矣,红山文化孕妇像、商代孤竹罍、商代蚊鼎,西周的史伐卣、鸭形尊、燕侯盂、敏方鼎、蟠龙罍、箕父辛鼎、鸟纹附耳鼎等陈列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历史博务馆、辽宁省历史博物馆,并被称之为镇馆之宝。利州称“金鼎之地”,于之溯源。 雄哉利州。1947年8月,古城利州宣布解放,蔡振国、魏双东等烈士为解放喀左而英勇牺牲。1958年4月1日,撤旗建县,自治县欢歌载舞,开启新篇。
6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60年前,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大风裹黄沙,雨雪迷路径;二亩地、一头牛、种一坡、收半车;铁匠炉、木匠铺、染坊、烧锅、“二踢脚”、豆腐坊、老陈醋。今朝已非昔日,县委、县政府带动全县大振兴,新时代、新思维、新方略促进百业俱繁荣,利州巨变,地覆天翻。工业园区项目连成片,广聚财源;农业数十万亩大棚银妆素裹,鲜花细菜销九洲;林果、畜牧五业兴旺;交通城建旧貌变新颜,五桥飞架,南北变通途;修油路街宽路阔,初高中进城共享成果;建园区,兴商贸,搞绿化,抓美化,集中供热促环保人人夸,小城宛如山水画;楼房幢幢起,油路处处通,公园座座美,广场连全城;凌河飘玉带,大厦入云层。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游子回乡,伸出拇指,连称巨变,赞叹声声!美矣利州。利州之美,美于水山。楼子山峰峦叠翠,可观海上日出,景象极为壮观。白狼山雄奇险峻,横亘绵延,因曹公登之而千古流传。龙凤山奇山异洞,古寺翠柏,苍松巉岩,“关东第一柏”已3500余年,并载入林业《辞海》,朝阳洞、天台寺、双心柏、金蟾洞,集雄、奇、秀、幽、险于一体,主峰似龙首吞云吐雾,次峰如凤冠斗美,峻峭多姿,巍峨壮观。长寿山风光旖旎,草木葱笼,正如山中毗卢寺住持道轩法师所云:“山气静远,蕴玉藏珍,大河前横,隐圣招贤”。长寿山因康泰真人、康泰真墓碑而声名远播。境内尚有乌兰山、敖包山、二龙山、五虎山、九泉莲花山、金花山等,可谓千峰竞秀。境内百水争流,碧波荡漾。大凌河、小凌河、牤牛河、蒿桑河、渗津河等河似玉带,奔流不息。凌河第一湾似碧玉环绕,彩虹笼罩,唯妙其间。县城内,敖木伦湖、龙源湖,七色湖光,色彩斑斓。龙源湖工程浩大,湖水面积如杭州西湖,湖中碧荷,千花竟放,芙蓉戏水,绿伞张扬。在湖中荡舟,恍若大罗神仙。夜幕降临,水柱升腾,变幻莫测,星月相映。这其中难忘城建人、交通人、环卫职工之艰辛,才把小城妆扮之如此秀美娇妍!胜却江南!小城之夜,笑语歌扬,人民广场、天成广场、新华广场、河畔广场、乌兰山广场、客运站广场、双桥广场,人们扭起秧歌,跳起操舞。最具特色的是在人民广场,三川文化企业集团组织的千人大型集体舞,凸显民族特色。文兴利州。利州文化源远流长。鸽子洞文化、东山咀红山文化、孤竹古国、金鼎文化、楹联之乡。图琳固英族谱,举世堪珍。东蒙民间故事,喜获山花奖。《敖木伦河的珍珠》,璀璨夺目。《喀左蒙古族史略》,填补自治县空白,又获市政府社科奖。《喀左民族民间大秧歌》,是研究辽西地区历史、民族、宗教、民俗和民间艺术珍贵的资料,是秧歌表演艺术的教科书。《辽宁民间大秧歌》受到省有关部门的赏识,被纳入千村书库。《月亮泉》、《白狼山水》、《山水情缘》、《政事余情》、《草堂吟梦》、《凤语龙吟》、《嘤鸣百韵》、《水流花开》、《利州诗韵》、《在梦与醒之间》、《情在山乡望水流》、《郭文连传》、《仁义军》《大燕烟云》、《种一颗太阳》、《塞外联葩》、《广义代名词典》、《辉煌岁月竞风流》等享誉辽西城乡。特色利州。利州特色产品何其多。喀左陈醋,全国三大名醋之一,始于元代之前,已一千余年,乃是蒙古王爷为清廷朝拜之贡品。紫砂,南有宜兴,北有喀左,喀左紫陶,东山咀祭坛遗址出土者众,现今北方紫陶之都、紫砂文化公园、紫砂艺术博览园正兴铸辉煌。隆中御白酒,已生产三百余年,是蒙古札萨克进贡之礼品,乾隆皇帝饮后大悦,“难得佳酿,唯我隆中也”。兴隆庄羊毛地毯曾出口十几个国家地区,受到外商青睐。碗坨、饹馇、羊杂汤被推选为朝阳十大名小吃,在省内外享有盛名。其中饹馇之名,乃慈禧太后所赐也。盛世利州,壮哉伟矣。自治县走过60年的历程,可谓波澜壮阔。自治县百业俱兴,千帆竟发。看明朝,自治县前程似锦,实现振兴之梦正当时。福泽利州,兴矣利州,千秋俊业,万民安康!
6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60年前,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大风裹黄沙,雨雪迷路径;二亩地、一头牛、种一坡、收半车;铁匠炉、木匠铺、染坊、烧锅、“二踢脚”、豆腐坊、老陈醋。今朝已非昔日,县委、县政府带动全县大振兴,新时代、新思维、新方略促进百业俱繁荣,利州巨变,地覆天翻。工业园区项目连成片,广聚财源;农业数十万亩大棚银妆素裹,鲜花细菜销九洲;林果、畜牧五业兴旺;交通城建旧貌变新颜,五桥飞架,南北变通途;修油路街宽路阔,初高中进城共享成果;建园区,兴商贸,搞绿化,抓美化,集中供热促环保人人夸,小城宛如山水画;楼房幢幢起,油路处处通,公园座座美,广场连全城;凌河飘玉带,大厦入云层。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游子回乡,伸出拇指,连称巨变,赞叹声声!美矣利州。利州之美,美于水山。楼子山峰峦叠翠,可观海上日出,景象极为壮观。白狼山雄奇险峻,横亘绵延,因曹公登之而千古流传。龙凤山奇山异洞,古寺翠柏,苍松巉岩,“关东第一柏”已3500余年,并载入林业《辞海》,朝阳洞、天台寺、双心柏、金蟾洞,集雄、奇、秀、幽、险于一体,主峰似龙首吞云吐雾,次峰如凤冠斗美,峻峭多姿,巍峨壮观。长寿山风光旖旎,草木葱笼,正如山中毗卢寺住持道轩法师所云:“山气静远,蕴玉藏珍,大河前横,隐圣招贤”。长寿山因康泰真人、康泰真墓碑而声名远播。境内尚有乌兰山、敖包山、二龙山、五虎山、九泉莲花山、金花山等,可谓千峰竞秀。境内百水争流,碧波荡漾。大凌河、小凌河、牤牛河、蒿桑河、渗津河等河似玉带,奔流不息。凌河第一湾似碧玉环绕,彩虹笼罩,唯妙其间。县城内,敖木伦湖、龙源湖,七色湖光,色彩斑斓。龙源湖工程浩大,湖水面积如杭州西湖,湖中碧荷,千花竟放,芙蓉戏水,绿伞张扬。在湖中荡舟,恍若大罗神仙。夜幕降临,水柱升腾,变幻莫测,星月相映。这其中难忘城建人、交通人、环卫职工之艰辛,才把小城妆扮之如此秀美娇妍!胜却江南!小城之夜,笑语歌扬,人民广场、天成广场、新华广场、河畔广场、乌兰山广场、客运站广场、双桥广场,人们扭起秧歌,跳起操舞。最具特色的是在人民广场,三川文化企业集团组织的千人大型集体舞,凸显民族特色。文兴利州。利州文化源远流长。鸽子洞文化、东山咀红山文化、孤竹古国、金鼎文化、楹联之乡。图琳固英族谱,举世堪珍。东蒙民间故事,喜获山花奖。《敖木伦河的珍珠》,璀璨夺目。《喀左蒙古族史略》,填补自治县空白,又获市政府社科奖。《喀左民族民间大秧歌》,是研究辽西地区历史、民族、宗教、民俗和民间艺术珍贵的资料,是秧歌表演艺术的教科书。《辽宁民间大秧歌》受到省有关部门的赏识,被纳入千村书库。《月亮泉》、《白狼山水》、《山水情缘》、《政事余情》、《草堂吟梦》、《凤语龙吟》、《嘤鸣百韵》、《水流花开》、《利州诗韵》、《在梦与醒之间》、《情在山乡望水流》、《郭文连传》、《仁义军》《大燕烟云》、《种一颗太阳》、《塞外联葩》、《广义代名词典》、《辉煌岁月竞风流》等享誉辽西城乡。特色利州。利州特色产品何其多。喀左陈醋,全国三大名醋之一,始于元代之前,已一千余年,乃是蒙古王爷为清廷朝拜之贡品。紫砂,南有宜兴,北有喀左,喀左紫陶,东山咀祭坛遗址出土者众,现今北方紫陶之都、紫砂文化公园、紫砂艺术博览园正兴铸辉煌。隆中御白酒,已生产三百余年,是蒙古札萨克进贡之礼品,乾隆皇帝饮后大悦,“难得佳酿,唯我隆中也”。兴隆庄羊毛地毯曾出口十几个国家地区,受到外商青睐。碗坨、饹馇、羊杂汤被推选为朝阳十大名小吃,在省内外享有盛名。其中饹馇之名,乃慈禧太后所赐也。盛世利州,壮哉伟矣。自治县走过60年的历程,可谓波澜壮阔。自治县百业俱兴,千帆竟发。看明朝,自治县前程似锦,实现振兴之梦正当时。福泽利州,兴矣利州,千秋俊业,万民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