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辞
特别喜欢一个词:孤竹。想想,忽然觉得没有比孤竹更富有诗意的词了。
这是一片广袤的原野,到处是柳树、杨树,以及待成熟的稷与麦;这是一方广阔的丘陵,千沟万壑,起起伏伏,到处是荆棘与山枣,坡地是成片的黍与粟;这是一脉苍茫的河川,两岸生长着槐树、山榆,以及葱茏的薇;在溪流与田园,蒹葭苍苍、荇菜参差、芣苢萋萋。
唯独少见竹。那孤独的竹在哪里?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雨水比往年更丰沛,植物的生命形态格外葳蕤。包括一枝孤竹。这孤竹深深扎根在历史的灰色土壤里,生长在商周青铜色的时光中,挺立在黑和白构成的玄水之滨与白狼水系。
这个炎热的夏季,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冯永谦先生为了寻找一棵古老的孤竹,从东北盛京出发,南下辽西与河北考察,90岁高龄的他一路汗浸漫漫古道,他追寻的是那失落数千年的孤竹国。
我亦在上个年度苦苦寻找那棵孤竹,在零落的古籍里寻找,在斑驳的历史里追寻。忽然,在玄丘青山绿水的一隅,我发现一丛竹,一丛在江南水乡才常见的竹,我的心顿时安静下来,时而还会那么柔软一下,我感觉到清风轻抚,明月幽静,云箫低回。
孤竹,一种独生的竹。它有那么多意蕴镌刻在长达3500年的甲骨、钟鼎、竹简、木牍、帛书、纸张之上。
而这个被称为“孤竹”的古国,诞生在距今3600年前。孤竹国是商周时期北方地区燕山南麓、今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一个著名古国。最初建都于今河北卢龙县南(蔡家坟北岭遗址)。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孤竹国势利被北燕国等诸侯国压缩,不得已,孤竹国君领着臣民,带着礼器,沿辽西古道无终道或者卢龙道,将统治中心迁到白狼河边。
公元前663年,山戎犯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出手救燕,遂伐山戎。在出兵北征山戎时,齐桓公顺路灭了令支和孤竹国。从此,存在长达940年的孤竹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关于孤竹国号的释名,如青竹之叶纷纷。竹子通常生于南方温润潮湿之地,北方地区冬季较长,气候严寒干燥,不适宜竹子生长,所以“孤竹”便是竹子稀少之意。
孤竹也作觚竹。觚乃古代酒器,青铜制,盛行于中国商代和西周初期,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觚中酒是孤竹国山川大地草木凝结的精魂。觚又是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牍。晋陆机《文赋》云: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执觚饮酒,遇大事速记。孤竹是古代用孤竹制成的一种管乐器,孤竹亦是古代乐曲名。这个称为“孤竹”的古国,其官员与贵族不但生活奢侈,而且颇为重视文化艺术。
还有专家认为,“孤”为国姓,一般用作古代帝王的简称。“竹”为家姓,用作百姓的姓氏。
夕阳西下,白狼河畔,一位竹姓男子独坐木舟之上,神情专注地吹奏陶埙,音色朴拙抱素,低沉悲伤,倾述着心中的爱恋与哀怨。
黄昏来临,一女子于唐就水岸边吹奏骨制口簧琴,舞之蹈之,裙摆摇曳,抒发着满怀的欢欣与喜悦。
那箫,那埙,那口簧,与风声、鸟声、流水声一样,独为天籁。
而孤竹国的宫廷,此刻磬声悠扬,一场盛宴正在进行。国乐师击打石磬,欢快的节奏响彻夜空;君王和贵族们频频举觚、举觯,觥筹交错。
殷商时期,燕山之北的辽西原野飘着三种味道,青铜的味道,酒的味道,还有孤竹的味道。白狼河畔的红山人后裔在造青铜,玄水(又称玄丘水)边的孤竹人在植孤竹,唐就水的魏营子人在酿酒。
酒、竹、诗、书、乐,都是精神滋养品,心灵的慰藉物。由此可见,孤竹是一个文化发达的国度。
流年似水。那条清澈的玄水,今天已称青龙河,那条叫白狼的河已改称大凌河,而唐就水,已被小凌河取代了上千年。
那些孤竹国遗迹已经漶漫不清。今天,我们除了在泛黄史书与斑驳文物中寻到孤竹国的蛛丝马迹,还有一个名叫“孤竹营子”的小村孤竹一样独立在辽西一隅,绵延着三千余年的幽思。
采薇歌
薇,多年生草本植物,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我的父辈曾以此充饥。《诗经》里就有这种野菜。在校园背诵过,记得是一位久戍边关的士兵,于返乡途中踽踽独行而歌吟《采薇》。后来读《史记》方知,周朝初年,有两位孤竹国的名人曾在首阳山采薇而食,且作《采薇歌》。
《采薇歌》是中国最早的诗歌之一,创作时代比《诗经》还早。它的作者是孤竹国的君子伯夷和叔齐。诗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孤竹这个与植物相关的词,和薇一样,比青铜还古老,它时常出现在殷墟甲骨文的卜辞中,也被刻在商代的钟鼎上。1973年,我生活的大凌河畔喀左县北洞村1号窖出土殷商后期青铜器6件,其中一件罍上铸有“父丁孤竹微亚”6字。据考释,其中“父”,意即亚微父亲,“丁”是其父的名字,也是这件青铜罍的接受者。整个铭文的大意是,孤竹国君亚微为其父(丁)所作之罍。“亚”是商代诸侯在商王朝任职的官称,孤竹国的国君都担任殷商的亚官。“亚微”可能就是《史记》所载立为孤竹国君的“中子”。孤竹铭铜罍的出土说明,辽西朝阳地区远在3500多年前属于商朝北方封国孤竹国领地。孤竹国的双臂,将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牵在了一起。《汉书》记载:“孤竹城在辽西令支县,应邵云伯夷之国也。”
首阳之薇蓊郁葳蕤,孤竹清风相处流传。商末,孤竹伯夷叔齐让国、耻食周粟的典故,广为流传,孤竹国也因此名闻天下。
陌上花开,孤竹独立,素年锦时,孤竹国那一段繁华与平凡的时光,一越千载。
麦秀歌
这是300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田野上的麦子正抽穗开花,一股淡淡麦花香在清风中弥漫。
箕子端坐官车之上,五匹马驾驭的车在古道上缓缓而行,铜銮铃叮当作响。这是箕子被周武王追封朝鲜后,第一次回西周朝拜周天子。
据史载,箕子是商纣王之要臣,与比干、微子并称为殷末三贤。比干和箕子向纣王谏言,比干而后被穷奢极欲的纣王剖心。箕子非常害怕,装作癫狂,仍被纣王囚禁。周武王灭商后,释放了箕子。箕子与伯夷、叔齐一样,不愿当“周臣”,所以获释后他率众东走朝鲜,成为古朝鲜开国之君。
箕子回西周路过商朝故国都城“殷墟”(今河南安阳),看到宫室毁坏,野禾丛生。由此想到商纣王这个昏庸的“小子”,不辨忠奸,荒淫无道,导致亡国,箕子好不伤心,于是作了首《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 ”
据多位专家考证,箕子东迁之地,初在今辽西喀左县,后在辽东辽阳,最终立足朝鲜半岛。
我曾在博物馆欣赏一件国宝级文物。这件珍贵的文物就是出土于辽宁喀左县北洞村2号窖藏坑的铜方鼎。其器体硕大,重31公斤,内壁铸四行24字,内底铸有“箕侯亚罍”四字铭文,被称为“箕侯铜方鼎”,是一件堪比安阳殷墟“司母辛”的商代青铜器珍品。这件方鼎及其它青铜器应该是箕子从中原带来的礼器等分封之器物。箕子东迁路线有多种观点,除了辽西辽东说,还有专家认为箕子走古傍海道前往朝鲜半岛,也有学者认为在胶东跨海到朝鲜。
孤竹国一位大将军,也曾在公元前八世纪的某天长眠于白狼水畔。人们再见到他,已经是两千七百年后。从他的墓葬出土的文物可见,墓主人生前地位不同寻常,死后极具哀荣。这座墓位于今辽西朝阳县柳城镇大凌河畔,出土遗物皆为青铜器,多达84件。墓葬青铜制品数量之多非常罕见,而且制作精美,既受中原文化影响,又有地方民族特色。此时,正是孤竹国四面受敌,烽烟四起,走向衰亡的时期。这位叱咤风云的孤竹国将军是血染疆场,还是命断沙场我们无从知晓,但孤竹人都有竹的坚韧不拔性格与铮铮气节是一定的。
竹会选择纬度生存,但竹的精神却可以在任何地域生长,竹的君子品格是长青的。
此时,我们望见长河落日,天地寥廓,一个古国的背影在晚风中斑驳凌乱;那一丛孤竹,在夜色中摇曳生姿。
原载《散文百家》202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