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 途中所想
飞机穿过白云,晴空像远梦,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
又将坐在课堂,重拾39年前大学所学的财会专业。一样的同桌,不一样的校园,不一样的教室,不一样的老师,不一样的课程。人生就是这样兜兜转转。毕业后一直做着与我所学的数字专业相反的文字工作,自以为会从一而终,坚持把这项工作做到最后,做到最好,然而世事变幻,即将退休的我,竟被调任单位的财务股长职务。像是对我的一次考验,也像弥补我的学非所用的遗憾——数字、文字,文字、数字,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面对新的岗位,我有些忐忑,多年前的财会专业知识能否让我胜任新的职位?不认输不服老的我,开始拿起书本学习起现在的财会业务。
我像坐上了时光穿梭机,返回青葱时代。遂填一阕打油诗解嘲:“临退忽入新岗,恰似老骥踏新芳。职场再续俏皮章,夕阳染霞笑满堂,且把岁月酿蜜糖。” 此时悟透:时代从不停摆,岗位如旋转门,知识若逆水舟,唯“活到老学到老”是锚定人生的船缆。
恰逢一个机会,与大学同班同桌同舍、现在又是同事的四姐,一起远赴苏州参加业务培训。
13年前第一次下江南,游华东四市—-刚到苏州的第一站木渎古镇,就在香溪河的永安桥下崴了脚,这让我的记忆更具“痛点”。之后,在夫君背着、搀着,一路爱护下,咬牙忍痛走马观花游了木渎、周庄还有杭州的乌镇、西湖……还好,那次旅行归来成就了我的《寻梦江南》的《无锡•梦与幻》《南京•今非昨》《苏州•情与爱》《杭州•情未了》系列游记散文,在《四川文学》上刊发,并录入我的散文集《自在飞花轻似梦》。然而,我的心里始终留有遗憾,苏州,给了我美景的享受,亲情爱情的幸福,却也给了我痛的经历,因此,这次学习在有三处可选的培训地点中,我毫不犹豫选择了苏州。
我的愿望是:这几天在苏州,要完成《寻梦江南》的续篇。
6月26日 再游木渎
培训方人性化管理,每天3点就结束了全天课程。经过我的申请,培训方同意在不影响学习、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和四姐可以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实现的第一个愿望,当然是重游苏州的木渎古镇——乾隆六次下江南到过的地方,也是我13年前来苏州,在木渎古镇香溪河的永安桥下崴脚的地方。回忆中有痛也有爱,更多的是温情。一直想再来木渎古镇走走,找找当年的感觉。特别要到永安桥上走一走,记得那位长得像林黛玉的导游,一口吴侬软语地解说:木渎人有春节走永安桥的风俗习惯,走走永安桥,永远平平安安。培训地离木渎古镇只有10公里,算上来回车程,两个小时就能走完古镇。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堂等在香溪南岸,这些古迹,加上后人演绎的传说,灿烂了木渎古镇的历史文化。可惜古老的香溪,除散发出水藻的腥味外,丝毫没有西施在此洗妆残留下的脂粉香气。浓密的葛萝遮住了刻在永安桥上的名字,桥下的石碑上清道光年间王柘题永安桥的诗清晰可见:“永安桥上祝长安,人自扬镳各往还。折柳应歌三叠曲,烟波浩渺忆乡关。”
时隔13年,再游木渎,物是人非。这里的白墙黛瓦,这里的小桥流水,这里的古风古韵,似相识,只不过相别久矣。
在永安桥,四姐和我拍了好几张照片,不为别的,只为“永安”。
6月27日 情殇周庄
13年前来周庄,在木渎意外崴脚,花了50元坐当地的一种三轮人力车,听师傅神侃,说坐他的车能游遍周庄,实际上就是在庄外走了一条曲线,根本没有进入庄内。好在晚上夫君租了轮椅,顶着小雨推我进了周庄。那晚细雨中的周庄,如一个盛装的新娘子,美艳动人,一串串红灯笼倒映在水中又反射到周围,满眼嫣红,加之小桥流水人家,青石板街的江南风情,朦胧,暧昧,迷离。虽因脚伤我只能远观,周庄的夜晚还是惊艳了我,化解了白天脚伤的不快,也原谅了骗我的三轮车师傅。
再来周庄,想了却我13年前走马观花的遗憾。从苏州市内下午三点前往的周庄,夜间九点多离开,六个小时,经历了不一样的周庄。
周庄之美,是水墨画卷里流淌的千年诗意。水为魂,河道如绸带蜿蜒,将古镇划为“井”字格局,粼粼碧波倒映着粉墙黛瓦、雕花窗棂,乌篷船摇碎满河光影,橹声欸乃间,时光仿佛静止。桥为骨,14座元明清古桥横跨水巷,双桥联袂如钥匙开启陈逸飞《故乡的回忆》,富安桥桥楼飞檐揽尽水乡烟火,每一块斑驳的桥石都镌刻着岁月的跫音。
漫步间,青石板路泛着幽光,老墙藤萝垂挂,阿婆茶的清香漫过街巷;光影中,水巷化作彩绸,游船划过,恍若《花样年华》的梦幻延伸。沈厅走马楼诉说着沈万三的传奇,张厅“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的精巧,将江南民居的灵秀演绎得淋漓尽致。枕水而居,听吴侬软语与昆曲缠绵,看鱼鹰掠过水面,千年水乡的韵致,早已融入每一道涟漪、每一缕茶香之中。
云梯桥因张艺谋拍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而被当地人称之“外婆桥”,倒也不错。如今竟因张巩二人没能走到一起而称“分手桥”,实在煞了风景。而曾经由明代当地富甲一方的沈万三弟弟沈万四修建的富安桥,被人戏称为“升官发财桥”,世事沧桑,令人咋舌。
导游神化了当地特味熟食“万三蹄”的传说,沈万三和朱元璋机智周旋保命,“万三蹄”流入民间,振兴当地经济。导游的营销有点过火,引起四姐不满。说周庄让她失望了。我只能开导:特产和景区都服务于经济,而历史传承,不溢美更不掩恶,是真正的文化精髓。
“相见争如不见。”司马光不仅缸砸得果断,此见解也独到。13年前,那精巧别致的古桥,红灯笼点缀的夜色,桨声欸乃的小桥流水,朦胧的细雨,都成为我记忆中无法再现的美。
我想起高中时曾看过的一本小说,小说的名字记不得了,只记得两位主人公有这么几句对话:
男:“你到过水杉林吗?”
女:“没有,从来没有。”
男:“为什么?”
女:“当你一旦走进水杉林,发现它们只不过是一些光秃秃的树枝时,你会失望的。”
重游周庄,就让我有一种走进水杉林的感觉。记忆里最漂亮的叶子凋零了,不知所踪。
人是很特别的怪物。一个微小的细节,有可能就改变一个人最初的认知,和一直以来的坚守。
6月28日 留园留白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句话——真的很唬人。
我是很喜欢“留园”这个名字的。一个“留”字,会让人生出诸多的想象——留,留下:美丽的,美好的,幸福的,甜蜜的,思念的,忆恋的,暧昧的,友情的,爱情的,亲情的,甚至于那一刻的心情;抑或是你,是他,是她,是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一群人,甚至是那一刻的自己;是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甚至于独守的那份平淡、安然、闲适;是园中的茂林修竹、河塘奇石、雕梁画栋、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甚至于静谧的一隅……
留园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漫步其中,一步一景,景随步移。中部以山水为主,水池清澈如镜,倒映着岸边的亭台楼阁、绿树青山。“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涵碧山房临水而筑,取朱熹佳句为名,厅前平台视野开阔,是欣赏山水之美的绝佳之处。坐在厅中,清风拂面,看池中鱼儿嬉戏,荷叶田田,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让我遗憾的是,在“留园”正门排队购完票就进入园内。一向心细的我,竟然没有注意到引我诸多想象的“留园”两个字,以至于要从网上搜出两张带有“留园”两字的图片,弥补我去留园的空白与缺憾。可见世间的诸多美景,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来到留园,除当时的眼中留下的风景外,就连脚印都不会留下,因为那脚印早被身后游人的脚印所覆盖了。
心念留园,心动留园。
留园,一眼就难忘的留园啊!
6月29日 梅雨辞别
江南梅子成熟的时节,持续的阴雨绵绵,所以便有了“梅雨”的由来。喜欢“梅雨”这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此外受戴望舒的《雨巷》影响,于是选择梅雨季节来参加在苏州举办的财务人员培训班。遗憾的是,我们从辽西朝阳的“10年九旱”之地,匆匆赶到苏州,这里连下多日梅雨,却在我们到来之际,晴空万里,只能望天兴叹。我们在苏州学习的每一天都是这般晴好,直至今早踏上返程,苏州才再现梅雨季的样子,天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下午开始,又是连续几天的雨。梅雨躲过了我和四姐这两位辽西人的期望,我没有看到幽深的雨巷,没有艳遇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美女,更别说偶遇一个帅哥了。冥冥中我与苏州的缘分大概就是这样吧,第一次来苏州崴脚,第二次来苏州无雨,两次遗憾真是让我无语。好在一早去高铁站打车竟然是一位开朗健谈的苏州美女司机,一路聊着苏州的风土人情和她的生活琐事,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一点儿都不寂寞,也算弥补了我的些许遗憾。
昨晚漫步苏州的金鸡湖,湖光潋滟,微风拂面,时有似曾相识之感,我知道,那是印在心里的家乡小城的人工湖。“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自此一别,山高水远,两地相望,各自安好。
苏州北站内有两个小商店,一曰稻香村苏州特产店,一曰“旅途漫漫”还是“人在旅途”?记不清了。我们走进未记清名字的小店,皆是日常吃喝用品,往里走便见一架图书,遂选了一本《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待回家后慢慢看,也让自己的灵魂沾一星半点的香气。
梅雨落车窗,玉润珠圆。相约13年,她还是赶过来和我辞别。苏州——相遇,便是圆满。
原载《散文百家》2025年8期